太上老君的人物简介(当代的太上老君)
陈撄宁,字子修,号撄宁子,安徽怀宁人。
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中国道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近代仙学”倡导者。
道教界敬誉其为“当代太上老君”,公认的丹道第一人。
清光绪六年,1880年,陈撄宁出生在安庆苏家巷。父亲陈镜波中过举人,在家设馆授徒。
陈撄宁自幼就继承家学,跟随父亲读书,7岁时便精通儒家书籍,出口成章,亲朋无一不为之惊奇,12岁时已经开始学作诗文,读八股文、试帖诗。
由于体弱多病,小小年纪患上肺痨,体虚衰弱,所以很多的时间是在读书中度过,虽然家人带其四处求医,但是郎中们对于“童子痨”均是束手无策。
也就是这时,陈撄宁读到了一本《神仙传》从此对修道之事极为向往。
十六岁时,陈撄宁考中秀才,二十五岁考入左宗棠在安庆办的安徽高等政法学堂,两年后痨疾复发,半途退学。
从此便开始四处求医问道,下定决心要医好肺痨,九华山,茅山,武当山,崂山,陈撄宁都曾去过,但结果都不是他想要的。他认为,与其四处求道,还不如自己学。
于是便开始天天往白云观跑,借读白云观的《道藏》,陈撄宁用了三年时间,看完了道藏五千四百八十余卷,不但熟读于心,还给归纳整理分成各种类别。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皇帝派大内文官黄裳校对道藏,谁知黄裳过目不忘,通读道藏,几年后看完了道藏,一出手便已成了绝顶高手。并悟出了《九阴真经》。当然,这是小说情节的艺术加工。
但是陈撄宁读的《道藏》,在当时全中国只有七部,摆满了好几个书架,从明朝万历年间修勘整理了天下道籍之后,至今,从未有人能将它完整的读下来。
陈撄宁做到了,之后他又研究佛学,到杭州城外海潮寺佛教华严大学住过一段时期。并在此收下人生中第一个徒弟,33岁的民国才女吕碧城。
吕碧城
吕碧城原是总统府秘书,南游杭州时遇到了陈撄宁,觉得其言谈举止惊为天人,并向陈撄宁拜师学道,全然不在乎当时的陈撄宁比她还要小上几岁。
陈撄宁为吕碧城手订《女丹十则》,批注《孙不二女丹诗注》,还作有《答吕碧城女士三十六问》。
1916年,陈撄宁与上海尚贤妇孺科医师吴彝珠结婚,定居上海。这段时期,他结合夫人吴彝珠、道友郑鼎臣、黄遂之、谢素云、高尧夫之财力、智力,在家中进行了几百次地元丹法实验。
1924年,陈撄宁遇到了剑仙梁海滨,当时陈撄宁在上海法租界开设诊所,与通邃道人黄邃之交往极深,而黄邃与梁海滨有交往,当时梁海滨正游历至上海。
于是几人经常会面,讨论修道,据陈撄宁回忆录中所写,梁海滨以剑入道,当时已达小乘,“一挥剑,可见剑气盈盈。”让陈撄宁大感震惊,也更加坚定了向道之心。
后梁海滨去向成谜,也成为宗教界四大未解之谜之首。
1933年,张竹铭医师在沪创办《扬善半月刊》,特辟“答读者问专栏”,请陈撄宁主笔。陈撄宁利用这个阵地,大力提倡“仙学”,团结了众多好道之士,使之成为当时全国研究仙道的中心。
有不少好事仙学修养法者,常向先生请教,他均认真回答,而且把对多人关注问题的回答,公开发表于《扬善半月刊》上,使读者咸知。此举破除了道教界历来对仙道修养法秘而不宣的陈规陋习。
后来日军侵入上海,报纸停刊,陈撄宁依旧在坚持仙学研究,并传授弟子。
战争结束后,陈撄宁在外丹方面的研究也有所进展。曾成功将半吨黄铜炼化成银,但银子只有指甲盖大小,后送给了道教协会。
1956年秋,沈阳太清宫方丈岳崇岱等创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陈撄宁被邀为筹备委员之一。
1957年4月,第一次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尽管陈撄宁因胃溃疡卧病于杭州,未能出席这次会议,但由于其在道教界影响较大,深受敬重,仍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时年已77岁。
1957年冬,陈撄宁来京,住中国道协所在地白云观。第二年被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吸收为列席委员。
1961年起任政协委员,同年当选为中国道协第二届理事会会长。这时陈撄宁虽已年逾80,仍然精神矍爽,毫无倦怠之意。
陈撄宁先生一直被认为是道教理论家或者信徒,实际上他却是坚定不移的反宗教论者。
他反对道教的所谓的秘传和封建迷信,半生都在致力于倡导用科学精神去研究道教的丹道和功法,从他无门无派,且从不含糊其辞遮遮掩掩,大方的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宗教论者。
由于他的这种精神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让当时的道教一度中兴,无数道士将其期待为最有希望得道的人。
陈撄宁与徒弟胡海牙
可惜,陈撄宁八十九岁时候去世了,根据徒弟胡海牙的日记,陈撄宁早在去世前三年,就明确告知了徒弟,自己怕是无望大道了,三年后便会去世。
陈撄宁之死,对于道教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因为他毕生所学是无数道士都难以企及的,他对于道教丹道的理解,也是当时顶尖的了。
连这样的人都没能有显化,这条路真的有结果吗?
但是就如陈撄宁先生生前一直秉持的理念一样,我们要客观,具有科学精神地去看待这些道教文化,而不是用封建迷信的眼光。
他的死亡也恰恰证明了他的科学精神和超前的想法。
希望后世还能有像陈先生一样的研究者,带领我们本土宗教文化研究者不断前行。
细数宗教历史,分享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