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缘由(狗不理包子的前世今生)
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天津狗不理包子经冯巩的口,将它“皮薄肉厚,十八个褶”的映象深深烙在了每一个老百姓的心里。
从那一年开始这家百年老店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作为“天津三绝”之一的美食,面香裹着肉汁儿在舌尖荡漾开来,谁都想去尝一口儿,“德聚号包子铺”也成为了每一个外地游客必去的打卡地。
可要追根溯源,狗不理包子铺成名那得有些年头。
1831年清道光年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婴儿的父母本是贫苦农民,道光年间携全家逃荒到天津卫,靠捡破烂维持生活。老来得子的夫妻两对来之不易的儿子视为掌上明珠,给他取名高贵友,希望将来能摆脱自己的命运,变得大富大贵。
而那个年代为求平安养子,取小名不避俗不避丑,越贱越好,所以又给高友贵取了个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
有了儿子的高氏夫妇光靠乞讨再也难以维持生计,于是夫妻俩在码头附近东拼西凑开了一家包子铺。铺里的包子皮厚肉少,但贵在价格公道。码头上来来往往的商人对此不屑一顾,可做了一天苦力的工人收工的时候来老高这,三五个铜板来上一屉包子,肚里多少有了些油头,也就不多计较些什么。
就这样,老高的包子铺算是在天津卫扎下了根。
日子一天一天过,老高的包子铺一成不变,不咸不淡地经营着。可高贵友的心思活泛,家旁边有一家骨汤店,高贵友天天上门跟老板套近乎,今天提一尾鱼,明儿个带一瓶酒,一来二去和店主交上了朋友,再一来二去高贵友学会了做骨汤的秘诀。
后来老高撒手人寰,把仅有的包子铺留给了儿子。高贵友的时代来了!
父亲的丧事料理完,小高的包子铺重新开张,但这一次包子铺里的包子馅加入了秘制骨汤,同时根据自己多年琢磨出的方法用米发面做包子的皮,且皮薄肉厚,咬开流油,肥而不腻,味道鲜美。配上一碗粥,佐以酱菜,那滋味可着您去想吧。
这下子小高的包子铺一炮而红,加量不加价的包子不仅让天津卫的码头工人趋之若鹜,连周围的老百姓都来尝个鲜,一吃,谁都撂一大拇哥。这包子货真价实,物美价廉,从不掺假,真地道!
名头大了,麻烦也随之而来。包子铺里就高贵友一个人连做带卖。包子卖了一屉又一屉,还要给顾客应声,忙得喘不过气来。
于是高贵友就想了个法子,弄了个自助收款机,在摊头摆个碗儿,顾客把铜钱放在碗里递过来,小高就按钱给包子,这样也就省去了和人说话,节约了不少时间。
时间一长,附近的人知道小高的乳名叫“狗子”,于是这样一句话就传开了:“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这话传来传去,有人为了省口舌,干脆就只说“狗不理”。高贵友的包子也就被叫作“狗不理包子”了。第一次闻名而来的人没人问高贵友的包子铺在哪,只问狗不理包子在哪。
日积月累,小高靠卖包子有了一笔积蓄,于是开了家包子铺,取名“德聚号包子铺”,可人们却习惯地叫它“狗不理包子铺”。
而小高的“狗不理包子铺”也因货真价实,滋味地道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吃食。
我们经常说人生的机会屈指可数,我们要善于把握住他。很明显高贵友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那时袁世凯来天津公干,招待袁世凯的菜单里就有狗不理包子。高贵友提前打点了传菜的人,于是“狗不理包子”被第一个传上去。车马劳顿的袁世凯肚中早已饥饿难耐,雪白的包子刚上来便一口咬下。
这一口下去,好嘛,满嘴油香,鲜爽不腻。这一口下去袁大人忘不掉了。临走回京的时候还给慈禧带回去了几屉,宫中的山珍海味吃够的老佛爷没见过这号瓷实的吃食,吃完一个胃口大开,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至此之后,狗不理包子迅速风靡全国。
开国后连西哈努克亲王到天津时还特地请“狗不理”包子铺的厨师到他的住地,为他制作“狗不理”包子,配了铺中的粥和特制酱菜后也赞誉不绝。
可无论历史再辉煌,如今的“天津狗不理包子”似乎变了味儿。
当年的包子铺起于市井之中,扎根于百姓,价格亲民广受好评。可现如今资本的运作后这家包子铺似乎有一股子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意思。包子原本就是吃的,所谓的狗不理,无论曾今多辉煌,较之一般的包子固然好吃一些,却始终还是个包子。可两屉普通馅料的包子如今售价高达三位数,着实让人咂舌。
民以食为天,前两天知名博主谷岳也亲身体验了一下包子的价格味道,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后,天津店的回应却是说谷岳恶意中伤现已报警。
于情,店铺的生存源于口碑,有问题反馈,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于理,作为食客,餐后不能给出自己的评价吗?批评了你就要报警,可真是豪横,以后不仅要叫“狗不理”,还要加个“惹不起”。让阻止每一个外地游客进入“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变成天津人的义务绝不是空穴来风,靠资本终究走不长远。
人一旦忘记了初心,就会走上歧途。一家百年老店亦是如此,你脱离群众,群众亦会脱离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