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万亩粮田 不负禾下乘凉梦

江宁区万亩粮田 不负禾下乘凉梦(1)

我有一个梦叫“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先生千古,举国哀痛。因少年时路遇饿殍,励志学农,袁隆平用尽毕生精力钻研一颗稻种,填满天下粮仓,“让所有人远离饥荒”。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他帮助中国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用占不到世界总面积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稳,则天下安。稻浪飘香,禾下乘凉,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江宁区万亩粮田 不负禾下乘凉梦(2)

禾下乘凉梦(作者:乌合麒麟)

食为政首 地为粮本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约束性资源,耕地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2020年4月,在接受凤凰网财经频道专访时,袁隆平提出:“没有耕地就没有粮食,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守住,粮食问题不能出现任何闪失。”要想端稳“饭碗”,必须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把耕地面积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红线”之内。

江宁区万亩粮田 不负禾下乘凉梦(3)

18亿亩是什么概念?为什么要严格坚守18亿亩的底线?

我国通常采用的亩,是市制土地面积单位,1亩等于60平方丈,大约666.67平方米。15亩等于1公顷,18亿亩就是120万平方公里,约占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

江宁区万亩粮田 不负禾下乘凉梦(4)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必须要稳定在95%以上,保证这个自给率就是保证粮食安全。根据国土部门与国家相关部门测算,耕地保有量每减少2000万亩,粮食自给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粮食安全保障便与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江宁区万亩粮田 不负禾下乘凉梦(5)

 2010年全球粮食安全风险指数 (CFP/图)

因此,18亿亩耕地红线,从根本上是不可突破的底线。

三山六水 一分良田

中国古语有言:“三山六水一分田”,即山多水多田地少。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土地资源并不丰富,特点是“一多三少”: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我国人均占有土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在土地资源中,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最受关注。

江宁区万亩粮田 不负禾下乘凉梦(6)

图1 1978~1995年耕地数量及其净减少量

江宁区万亩粮田 不负禾下乘凉梦(7)

图2 1996~2016年耕地数量及其净减少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0:《新中国五十年农业统计资料》。)

如图1、图2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耕地数量阶段性增减交替,减少速度逐渐放缓。第一阶段(1978~1995年),中国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年份耕地净减少量波动较大;第二阶段(1996~2016年)耕地数量逐渐由下降向增加转变,2010年以后耕地净减少量趋于稳定。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20.23亿亩(截止2019年底),从人均耕地看,全国人均耕地0.101公顷(1.52亩),较1996年一次调查时的人均耕地0.106公顷(1.59亩)有所下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数量逼近保护红线,耕地利用强度和环境承载力逼近临界状态。

江宁区万亩粮田 不负禾下乘凉梦(8)

小时候喝的粥上面有一层香喷喷的粥皮,现在熬的粥怎么不香了?这与耕地质量下降有关,现在不少耕地的土层变薄了,有机质含量减少了,直接影响大米的口感。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如果将全国20.23亿亩耕地由高到低划分为一至十等的话,平均等级为4.76等,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优质耕地占比偏低。

江宁区万亩粮田 不负禾下乘凉梦(9)

2019年长江中下游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

守住“红线” 夯实“地”基

18亿亩“红线”,14亿人“饭碗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耕地保护工作常抓不懈。

1986年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土地管理法》,该法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

1998年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了首次修订,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确定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随后,耕地保护政策不断强化。

2003年

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005年

2005年,第三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始修编,规划编制用的数据,就是当时的耕地面积18.3亿亩,这个数据也成为了后来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依据之一。

2006年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这是“红线”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官方公开的文件之中。

2008年

2008年8月1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重申要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提出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应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

2013年

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2017年

2017年2月4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到2020年、203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8.65亿亩、18.25亿亩以上。这是一个约束性指标,即要严格执行、不能突破。

2019年

2019年2月1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

2020年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来更是多次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至此,18亿亩红线成为不容挑战的底线。

规划先行 端牢“饭碗”

国土规划不仅因为有助于分区管制和用途管制结合机制形成而直接促进耕地保护,还能通过在区域层面统筹整合各类土地利用行为而为耕地保护创造良好氛围,从而间接促进耕地保护。因此,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要以规划先行,落实“多规合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端牢“饭碗”划定底线。

一是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大局中认识和把握耕地保护问题,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处理好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让耕地保护制度与其他制度有机衔接,切实保护好优质耕地,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江宁区万亩粮田 不负禾下乘凉梦(10)

二是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用地结构,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的要求,在“多规合一”总体规划成果中严格落实基本农田划定任务,将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作为“多规合一”的底线,确保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三是将耕地占补纳入“多规合一”,在“多规合一”总体规划中科学划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以及耕地开垦区,实现严格保护,不得随意占用和调整;拓宽耕地后备资源来源,实施补充耕地与改造耕地相结合,建立起统一补充耕地指标公开交易市场,探索将不同资金来源的土地整治项目增加耕地用于占补平衡以及社会资金参与耕地开垦项目建设,破解耕地占补难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国士无双,国士之道不孤。你听,传承的决心,如风吹稻浪……

参考资料: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必须严防死守》

《守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海南推进“多规合一”严格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

部分图片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要了解城市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的主流观点,成为圈内达人

如果您有一年时间,可以考对口专业;

如果您有一月时间,可以看相关书籍;

如果您有一天时间,可以查学术论文;

如果您只有一秒钟,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上海空间规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