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

2010年8月7日到8日凌晨,一场空前灾难降临舟曲县。县城北部的三眼峪和罗家峪同时暴发泥石流,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舟曲县城三分之一被淹,月圆村、瓦场村荡然无存。此次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共造成1765人死亡和失踪,33亿元的经济损失,灾难之大震惊了世界,也震撼了国人的内心。灾难过后,无数人在反思这场灾难的原因,作为抢险救灾的亲历者,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的执笔者,本人也从未停止过思考。

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1)

一、舟曲事件是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重要节点

也许有人会问,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对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意味着什么?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促成了什么?

回顾我国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历程,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演进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2003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地质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一部分,总体处于被动防范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3—2010年,这一阶段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颁布为标志,地质灾害防治逐步从被动防治向主动防治转变,明确了政府职责、部门职责、单位职责和公民职责,调查评价全面铺开、工程治理重点展开、监测预警积极探索、应急体系逐步探索;第三阶段是2011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标志是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以后,城镇地区的群死群伤事件成为政府关注、社会关切的焦点,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将何去何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出台,顺应了社会各界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诉求,也从顶层设计上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指明了方向,为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舟曲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执笔者,在规划大纲阶段即提出了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能力建设等四个工程设想。实践工作中完成了舟曲峰迭新区、瓜赞坝地质安全保障调查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并开展白龙江流域环境地质勘查,深挖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促进了舟曲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建成37处专业监测点,形成了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开展了26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眼峪、罗家峪等灾害风险降低,龙江新村滑坡等隐患基本消除。探索地质灾害综合体系建设由此开始并取得初步成就!

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2)

二、严峻的防灾形势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甘肃省地域广阔而狭长,地处我国内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貌类型多样,构造条件复杂,软弱岩土广布,生态环境脆弱,地震多发,降水集中,具有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自然环境条件。

截至目前,全省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586处,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达21.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5%。其中高、中易发区面积14.08万平方千米,发育灾害隐患数量占全省灾害总数的98.09%。地质灾害易发地主要为兰州、白银、定西、天水、陇南、甘南、临夏、平凉、庆阳等9个市州。

地质灾害分布密度和发生频率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基本可分为三大区域:陇南山地、黄土高原、河西山地。从发生时段来看,6-8月份是全省地质灾害集中暴发时段,主要诱发因素是强降雨。

2010年以来,先后发生了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东乡县城“3·2”特大滑坡灾害、岷县“5·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岷县漳县“7·2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天水“7·25”群发性地质灾害、陇南“8·7”群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010年以来地质灾害造成1887人死亡或失踪,占全国同期因地质灾害死亡人数的50%。地质灾害致灾致贫效应显著,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脱贫步伐,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重点地区,也是社会各界关切的热点地区。

甘肃省地质灾害频发多发是我们面临的基本形势。2010年以来,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均控制在30人以内,2014年为零死亡。除了治理工程、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的效应外,全社会防灾意识的提高是极为重要的减灾基础。舟曲灾害发生后,甘肃省着力在防灾减灾宣传上下功夫,打造地质灾害防灾文化体系,十年艰苦努力,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升。保持这一较高水平的防治效果,还需要不断地加强防灾文化体系在内的综合防治体系的建设!

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3)

三、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的甘肃路径和模式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甘肃省全社会就 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深刻反思。面对灾害点多面广、经济基础薄弱的防灾形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深入研究和思考,十年上下求索,寻找适合甘肃省情的地质灾害防治路径和减灾模式。2014年,甘肃省积极申请,入围国家重点支持的4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省份,在国家支持和全省努力下,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4)

1. 充实队伍,打造应急处置“尖兵”

2018年7月12日,舟曲江顶崖滑坡发生堵江,形成严重灾害。灾情就是命令,甘肃省国土厅主要领导、省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及其他国有地勘单位在接到省政府指令后,风雨兼程,8小时之内即汇聚了6家单位65名专家到达江顶崖滑坡现场,迅速开展江顶崖滑坡应急处置及外围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这样多支行动迅速、反应灵敏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队伍,是甘肃省多年来积极打造的地勘队伍支撑省、市(州)、县(区)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的成果。

目前,全省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地质灾害紧急处置队伍体系,这一体系以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9个重点市(州)地质灾害应急中心、36个县(区)地质环境监测站为主要力量,以国有地勘单位专业技术队伍为骨干力量,以乡镇、村组自救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和处置队伍体系。

除了专业队伍和自救队伍,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在全省遴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110人进入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兰州市等重点市州建有专家库,形成专职队伍保障,专业队伍支撑,专家队伍指导的应急工作格局。

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5)

2. 购置设备,提升应急硬件水平

变化的不仅仅是队伍,装备上的升级换代也是日新月异,并在历次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应急处置时,地勘队伍手中的工具只有普通的GPS、数码相机、传统的罗盘等简单装备,后勤保障也难以跟上。

从2013年天水“7·25”群发性地质灾害排查来看,由于当时灾区大面积交通、通讯中断,缺乏先进的通讯设施,应急队伍只能徒步前行,等调查结束返回后才能反馈调查结果,严重影响了应急工作的部署和工作推进。

2018年江顶崖滑坡应急调查工作中,共调派2台应急通讯指挥车、单兵设备2套、中小型无人机6台、地基激光三维扫描仪一套、机载激光倾斜摄影设备1套、地质雷达1套、电测深仪1套、GPS8套、自动裂缝监测仪6套。在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应急勘查中充分利用新技术,不仅高效而且数据精准。兰州大学先期采用地基激光三维扫描仪、电测深仪开展监测、勘查,为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利用中小型无人机、机载激光倾斜摄影、地质雷达等设备对滑坡开展精准勘查,为调查报告的形成和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利用GNSS、自动裂缝监测仪开展精准监测,为滑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省国土厅规划院应急通讯小组到达滑坡现场后,利用卫星通讯车和单兵设备、无人机等,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将应急工作的实时场景传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兰州省应急指挥大厅,为前方现场和省抢险救灾指挥部等部门应急通讯提供了坚实保障基础。

2014年以来,甘肃省着重加大省市两级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应急装备、设备水平显著提高。投资6300万元开展省市两级应急能力建设,研发应急平台,购置应急车辆、地质雷达、无人机(固定翼、旋翼)、机载扫描仪、激光倾斜摄影雷达、3D打印机等一大批装备,满足应急处置工作的需求。本次江顶崖滑坡应急处置的成功应用即体现了能力建设的效果。

市(州)应急中心、县(区)地质环境监测站也根据需求,不断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例如天水、庆阳、临夏等市州配备了应急通讯车、无人机等设备,县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也配备了基本的地质灾害调查设备。

国有地勘单位也根据工作需要大力提高装备水平,无人机、地质雷达、三维扫描仪、机载雷达倾斜摄影等装备在应急调查、应急监测中得到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6)

3. 完善储备,加强后勤保障能力

舟曲“8·8”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那时不要说吃饭,连喝水都成了问题。前三天,应急队伍只能睡在越野车上,这反映出当时救灾工作之困难和后勤保障工作的缺位。

这使大家意识到,灾区后勤保障能力是保障救援的关键力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根据省级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配备更先进的辅助装备;增加手提工具箱、应急包、睡袋、医疗箱、帐篷、炊具和生活保障车等野外长时间作战保障物资储备……在打造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的道路上,日趋成熟。及时得力的后勤保障,充足完善的物资储备,为参加应急处置的队伍提供切实的保障,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应急工作中去,不再有后顾之忧。

舟曲江顶崖滑坡发生后,省自然资源厅前方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小组中就有一个后勤保障组,由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应急调查队伍的住宿、伙食、物资、用工和车辆的保障工作,这是从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置中吸取的经验教训。从2011年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开始,应急保障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从而解除了应急队伍的后顾之忧。同时,各个单位也根据队伍情况,强化了自我保障能力,整个保障工作有序平稳。

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7)

4. 健全制度,强化应急管理水平

加强预案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这是我国逐步形成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从省、市、县、乡镇、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编制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基层预案建设也得到了重视和推动。

预防值守各项工作的流程和制度越来越规范。参照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编制的《预防值守工作手册》,重点对信息收集、级别判定、信息处置、信息编写、信息报送等工作流程进行了严格规范,并大力组织培训。

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根据全省应急工作特点,编制完成《甘肃省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手册》,对不同级别的灾害的响应程序、内部、工作流程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县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手册》正在着手编制中,将进一步完善应急工作制度,明确灾情险情快速处置、灾害速报和月报、突发地灾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应急专家管理和重大突发地灾应急工作程序等工作制度。

根据十年来的运行实践,防治中心逐步制定了应急值守规章制度和流程,编制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方案》《技术支撑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应急工作档案管理规定》等12项应急中心内部制度规范;建立了灾情信息接收、核实和上报的业务工作方式;建立了应急联动协调、现场跟踪报告和室内总结评估工作方法。

为了指导全省地质灾害演练和预案编制,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制了《甘肃省突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指南》《甘肃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等,为规范演练工作和预案编制提供了技术指导依据。

省内专家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协会组织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导则》等标准的编制,为应急技术支撑工作提供规范支持。

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8)

5. 培训演练,打造防灾文化基础

地质灾害防治不光是政府的责任、主管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群众都要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的各个环节中,才能织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大网。各个阶层地质灾害防治意识的提高是极为关键的,尤其是群众自我辨灾、自我预防、自我救助能力的提高,对于减轻灾害损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归根结底,要着重提高防灾文化。

自2010年以来,甘肃省在地质灾害宣传培训演练等方面积极作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结合“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举办大型宣传活动1000余次,累计发放宣传材料20万余份;举办各类培训班1000多次,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干部每年均得到轮训,群测群防员培训10万余人次;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5000次,有效提高了应急避险和应急处置能力。

依托甘肃省地质博物馆打造省级地质灾害防治教育示范基地,并分别在兰州市、陇南市开展市级地质灾害防治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舟曲灾后甘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十年演进)(9)

6. 项目带动,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为了解决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的薄弱环节,提高应急中科技支撑能力。省级财政投资1000万元开展了7个应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主要针对全省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预警阀值、应急监测、快速处置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以期取得关键技术的研究。

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打造科研平台。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参与由兰州大学牵头的《甘肃省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心》建设;在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建设国土资源部兰州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野外观测基地以及永靖黑台野外观测基地。利用这些科研平台,联合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项目,为甘肃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积极开展科研交流,举办《中国兰州: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王思敬、郑颖人、汤中立等院士,殷跃平、刘传正等国内知名专家为甘肃地质灾害防治出谋划策。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积极承办《2017年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技术研讨会(北方地区)》。这些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对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甘肃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仍在不断探索完善中,既有经验和模式也在不断总结中。目前机构改革后,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工作还是自然资源厅的重要职责。相信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自然资源厅党组的指挥下,将进一步探索新时代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新模式,做好与应急管理厅的协同工作,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郭富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