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魅力之城(一座让人拍案但不叫绝的城市)
“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昆明经济发展突然失速,GDP仅增长3.7%,位居省会城市倒数第1,增速仅相当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
作者:劲草
上周,昆明发布了2021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数字很是亮眼:
——GDP首次跨过7000亿元门槛,与东北的沈阳、长春处于同一梯队,下辖的官渡、五华、盘龙3个区GDP均在千亿元以上(云南GDP不足千亿元的州市还有6个);
——市场主体(企业、个体户等)数量突破百万,远高于南宁、贵阳等西南省会城市,比经济总量排在前面的沈阳还略高;
——城镇化率80.5%,是西南地区唯一城镇化率突破80%的省会城市,与城镇化率排全省第二的玉溪恐怕会拉开近30个百分点差距;
——无论是城镇常住居民还是乡村常住居民,收入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是云南唯一。
从这些亮点看,昆明的发展似乎可以让人拍案叫绝,但如果真是这样,笔者写这篇文章就失去了意义。笔者在昆明生活多年,对昆明深有感情,本着不吹不黑的态度,愿和大家一起探讨昆明的发展。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十三五”期间,昆明发展如日中天。经济总量从4000多亿元直接迈上60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7位跃升至第12位,这也是同时期云南经济挤进全国前20位的关键所在。
但进入“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昆明经济发展突然失速,GDP仅增长3.7%,位居省会城市倒数第1,增速仅相当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
这是什么原因引起?是长期性问题还是短期性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很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解决昆明各种困局的关键。本文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各地统计局。
三大增长动力
首先弄懂昆明经济在“十三五”期间快速增长的原因:
——从无到有的石油
作为跨国能源大动脉中缅油气管道重要战略配套项目,落户昆明的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是中石油“十三五”期间唯一投产的千万吨级炼厂。该项目2017年正式投料开车就让昆明石油行业经济总量狂增近40倍,拉动昆明工业增速连续两年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石油化工产业2018年占昆明工业的比重高达16.4%,成长为工业新支柱。
——狂热的房地产
进入地铁时代、高铁时代后,借助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较低的生活成本,昆明迅速吸了许多省内外大型房企,房地产开发进入“开挂模式”,其投资增速从5.5%一路飙升到疫情前(2019年)的13.9%。
2020年,昆明房地产投资总额达2264亿元,几乎是周边贵阳、南宁等省会城市的2倍,在西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成都(2848亿元),在所有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与GDP的比值33.6%,在全部省会城市排第1,昆明成为唯一一个超过30%的省会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以及销售额均占到了全云南50%以上,昆明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房地产核心区;昆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高达915.7亿元,增长34.9%,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才630.0亿元。从这些数据可想而知,昆明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
——虚胖的服务业
随着云南交通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云南旅游产业井喷式增长,作为交通枢纽的昆明,自然能“坐享其成”。疫情前(2019年),昆明旅游总收入已高达2734亿元,短短4年增长了近3倍,占全云南的比重近3成。由此导致昆明住宿、餐饮、零售、娱乐等行业遍地开花,服务业增加值在“十三五”期间增长了64%,占经济的比重高达64.2%,远高于全省(51.5%)和全国(54.5%)的平均水平。
随着人口的快速流动,昆明吸收了其他州市的大量人口,总人口较十年前增加了200多万。但由于缺少能容纳庞大就业人口的制造业,大量劳动力只能流向门槛相对较低的服务业。10年来,昆明服务业人员新增127万,增长72%,占新增就业人员的83.2%。这也是昆明满大街都是外卖小哥、房产中介、住宿餐饮从业人员的重要原因。
2020年,昆明服务业年末就业人数比重为60.5%,是云南平均水平的1.6倍;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收入占全省的比重高达67%,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3成以上。因此,昆明的消费性城市特点日渐明显。
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三大领域前些年的快速增长也为近两年的放缓甚至下滑埋下了伏笔。
2020年,疫情暴发,虚胖的服务业在疫情面前不堪一击,昆明的服务业出现了比全国更为惨烈的下降,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收入下降33%、旅游业总收入下降30%以上。2021年,昆明的旅游业仅恢复至2019年的85%左右,这还不算难以取数的众多个体户和规下企业。
房地产调控政策,也让昆明赖以生存的房地产经济瞬间步入寒冬。2021年,云南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降幅均为全国第1,昆明销售面积降幅比全省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增长后,石油产业现在基本稳定,不具备再次快速增长的条件。
起步就巅峰
相信不少读者不禁要问,难道昆明就再没有其他发力点了?其他产业就不能支撑经济快速增长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全面地认识昆明经济。
战国后期,庄蹻入滇建立了古滇国,在昆明晋宁设置益州郡。自此,昆明成为云南最早接触中原文化的西南地区之一。后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时局如何变化、城市如何更名,昆明在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与日俱增,终成西南地区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城,对整个云南的经济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抗战后,因国民政府战略向后方转移,一大批军工企业落户昆明,昆明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云南光学仪器厂(现云南北方光电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了中国第一具望远镜、云南钢铁厂(现昆钢)开炉炼铁,云南纺织厂(现云纺集团)、中央电工器材厂(现昆明电缆厂)、昆明电机厂(现昆明电机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变压器厂(现云南变压器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相继诞生。
抗战结束后,虽然大部分工业再次回迁内地,但昆明还是继承了不少工业遗产。加上“三线建设”的推动,至1978年,昆明工业迅速做大,占昆明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55%,占全省工业的比重高达40%。
改革开放后,借助“军转民”契机,引以为傲的“五朵金花”(茶花牌汽车、白玫牌洗衣机、山茶牌电视机、春花牌自行车、兰花牌电冰箱)步入黄金时代,成为昆明亮丽的名片。昆明还先后设立了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和杨林开发区,成为产业聚集地。
昆明经济总量在2000年前后一度接近全省32%,达到历史最高峰,但之后不断下降,在2021年下滑至26.6%,基本上是30年来新低。近两年的困局,不过是近20年下滑的集中反映。
四个主要问题
昆明以工业起家,甚至起步就巅峰,随后就逆水行舟,原因在哪里?
——迅速恶化的营商环境
十八大以后,从省高层到昆明市高层,连续几任一把手相继出问题,一些大国企从高层抓到中层、再抓到底层,全国罕见。就像昆明民间经常调侃,看看昆明街道的绿化——从树换成花、又从花换回树,来来回回折腾——就知道,有人要出事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何谈营商环境?这个问题这里不作过多阐述,大家自行脑补。
——举步维艰的民营经济
《公报》显示,昆明民营经济(暂用非公经济替代)占GDP比重仅为40.1%,在目前能查到的省会城市中最低,与周边贵阳(60%左右)、成都(50%以上)、重庆(59.6%)都有较大悬殊。
这是个很核心的问题,本最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经济整体实力发展好,民营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市场活力普遍不足、营商环境较差。
2021年,全国500强企业中,云南有6家企业上榜,全部为国企,注册地基本都在昆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云南仅俊发集团一家上榜,还位列第281位;云南前10家民营企业合计收入,都没有排第一的省属国企收入高。
为什么云南民营经济发展如此缓慢?这是个很大的课题,因素很复杂,短时间很不容易讲清楚。但问题在于,现在很多领域都有国有企业的影子,比如房地产、酒店,甚至是消费品市场都有不少国企成份。怎么发展民营经济、怎么改革国有企业?这个命题太大,但也是诸多领域中要解决关键问题。
——过热的房地产
昆明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虽然近年提高到50%以上,但主要是对于对房地产的狂热投资。笔者推算,其中至少有60%是流向了房地产。
2020年,昆明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2万元,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第11位。一个地区房价高不高?这个不能单纯地只看房子售卖价格,还要看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物价、居民收入等。
这里先说个指标,就是城镇化率,云南的城镇化率在2020年首次跨过50%,仅高于西藏,排全国倒数第2。昆明等城市自然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承担起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任务,因此收入要看全省水平而非只是昆明,工资更应该看众多民企私企就业人员的。
仅看收入,昆明商品房屋每平米价格与云南常住居民人均年收入的比值为52.4%,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6位,仅次于广州、南京、杭州、海口几个高房价城市。昆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为5万元,一年只能买4平方,要不吃不喝25年才能买一套100平米房子。2020年昆明商品房销售额高达2128亿元,接近昆明消费品零售额的70%......
这种对比或许不够严谨,但是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房地产对居民在其他消费领域的挤出效应,也导致原本该流向其他实体产业的投资转向房地产。因此,说昆明产业空心化,不是空穴来风,这也是我要讲的下一个话题。
——快速萎缩的工业
上面提到,近代以来,昆明是以工业起家。改革开放初期,昆明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55%,与成都工业的比值还能达50%。目前,昆明工业与成都工业的比值已不足1/4,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不足20%,较1978年萎缩了64%。
何以至此?我想除了前几年较差的营商环境外,无外乎就是思想观念限制,一方面高度依赖房地产业、服务业,另一方面即便发展工业无非也就是钢铁、化工、有色等见效快、税收高的行业,而诸如闻泰、京东方、云南白药等新兴行业企业则凤毛麟角。主管单位对产业体系的合理系统规划更是缺乏,白白浪费了数以千万计的农业转移劳动力。
怎么办?
这里我没有多少大道理,但是先弄懂几个问题:一是昆明到底适不适合发展工业?二是昆明房地产还有没有市场?三是昆明是否该走一条差异化的产业道路?
第一个问题,有人说昆明不适合发展工业,这是天下大谬!
昆明不仅可以发展高端服务业,工业、农业照样可以发展。一些“爱滇人士”认为云南不适合发展工业,无非就是认为工业存在污染高、耗能高、占地多等等问题。这些人对工业的观念还留在“大烟囱”时代,对现代工业缺乏最基本的认知。
昆明发展工业的最大优势是人口众多,并且年龄结构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七次人口普查让昆明成为最大的赢家,其常住人口较十年前增加了200多万,而全省也才增加124万,16个州市中有13个人口下降,云南全省的人才和人口都急剧的向昆明集聚。昆明的劳动力人口(15-59岁)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97万人,占其总人口的70.62%,占全省劳动力人口的接近20%。
可以说,全云南把最好的人才资源都给了昆明,昆明却白白流失那么多人口财富。2021年,云南全省农民工总量达964万人,其中去往省外的农民工达248万人。假如昆明有像样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留住这些劳动力,这些人何至于背井离乡?
第二个问题,昆明房地产真的进入死循环?没有!
需求减弱是昆明房地产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昆明每年的新增人口还在20万左右(2021年因疫情影响导致大幅放缓),有新增人口就有刚需市场。
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高房价和前几年的高投资以及高土地价格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抑制炒房者对高房价的预期,以相对优惠的价格有针对性地补贴刚需购房人群、改善型需求人群,或许才是救活房地产最有效、最根本的手段,也是短期解决昆明经济最核心的问题。但是,房价博弈的群体太大太复杂,很考验主管部门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
第三个问题,昆明是否该走一条差异化的产业道路?答案是肯定的。
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持昆明产业基础的实际、自身优劣的实际。很多产业昆明是有经验基础的,比如医药、食品、生物等都取得过巨大成功,相比那些花里胡哨、名目繁多的新名词,既没有基础、又没有经验、更没有人才,强拉硬拽的地弄进来,给予那么多政策优惠,最后不是死就是逃,得不偿失。
云南每年向广东输出千万亿度电。如今珠三角地区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困扰,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用工成本上升问题。广东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7万元,而云南仅为4.6万元。再加上其他支出,广东的用工成本超过云南的50%以上。因此,云南能很好地弥补这种人力成本缺口。
篇幅有限,有很多的问题很难展开讨论,比如国企改革、农业等问题,一些话题也只能点到即止,将来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欢迎留言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