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太行山的歌曲(在歌唱中追逐生命的光)

新华社太原10月25日电(记者刘扬涛、詹彦、王怡静)“一副钢板,打破一群大山的宁静。一对锣鼓,敲响一个村庄的喧闹。一把三弦,弹出一方百姓的情感。一双脚板,踏遍陵川的山庄窝铺……”

这是流传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境内太行山区的一首民谣,它描绘了当地百姓生活的一个片段,也是一群盲人乐师几十年曲艺生涯的真实写照。

赞美太行山的歌曲(在歌唱中追逐生命的光)(1)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在演出中(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一曲《爱的人间》响起在泉头村广场的上空,三三两两的村民搬着小凳子循声而来,不一会儿就把这片场地围得水泄不通。

正在演出的是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这群特殊的演员,在舞台上无论是说书还是唱歌,都表现得熟练从容、十分自信,引得台下观众掌声不断。

对于陵川百姓而言,“盲人曲艺队”的名字几乎老幼皆知。这支由盲艺人组成的乐团成立于1946年,最初他们靠着一副钢板、一面鼓和一把三弦,走村串巷,以表演当地说唱艺术“钢板书”为生。

赞美太行山的歌曲(在歌唱中追逐生命的光)(2)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在演出中(翻拍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70多年间,太行山路上总有一群盲艺人跋涉奔波的身影。队长靳文莲回忆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陵川县的许多农村还不通公路,那时他们下乡演出全靠走,一大队人背着铺盖、乐器,一个村接着一个村地演,有时一天要走三四十里地,一出门就要两三个月。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我们踩着齐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间小道上赶了一天的路,到了村里我想脱下鞋子在火炉前暖暖脚,却发现鞋子和裤子已经冻在一起了。”她说,“2000年以后,农村逐渐通了公路,我们下乡能坐车了,演出条件大大改善。”

在50多人组成的盲人曲艺队中,有十几名青少年,他们除了学习曲艺和乐器,也要接受文化教育。16岁的王文杰回忆起八年前刚到曲艺队时的经历,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时我不好好学盲文,练习曲艺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赞美太行山的歌曲(在歌唱中追逐生命的光)(3)

一年下来,王文杰的各项成绩都落在了最后,好胜心强的他下决心要奋起直追。靳文莲告诉记者,王文杰的音乐天赋并不算出众,但他有股拗劲儿:唱歌遇到抓不准的调,他会反复地听,一遍遍地练;为了弹好琴,他就连吃饭时都要对着空气练练指法。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进步,现在他已经能跟着曲艺队下乡演出了。

对王文杰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老师宋学敏,这位38岁的盲人乐师曾是曲艺队盲文班的第一批学生。他回忆说,“1995年,曲艺队一下子来了8个孩子,老队长侯松锁面对我们这群十一二岁的盲童,决定办一个盲文班。当时一些老队员质疑,我们穷得自己都顾不了自己,哪还能供得起这些孩子上学?老队长却说,我们没文化就算了,不能让娃娃们也没文化。”

赞美太行山的歌曲(在歌唱中追逐生命的光)(4)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队员王文杰在学习盲文(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2003年,宋学敏考入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推拿专业。毕业后,他婉拒了老师推荐的推拿工作,毅然回到了盲人曲艺队。

这些年来,不管再苦再难,盲文班始终没有断过。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盲人曲艺队的“盲童特教班”正式成立,孩子们注册了学籍,领上了补助,搬进了新的教学楼。如今,盲文班已培养了超过100名学生,其中有20多人考上了更高级别的院校。

闲暇之余,王文杰喜欢在手机上搜索各种钢琴曲,《菊次郎的夏天》《梦中的婚礼》是他最爱的曲子,他会用电子琴试着弹奏一两段。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道路。”王文杰说,“在音乐的世界里,我找到了那个闪着光的自己。”

来源: 新华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