狷者有所不为(何谓中行者与)

《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一章》谈到交往的话题,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juàn)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狷者有所不为(何谓中行者与)(1)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得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与之交往,也一定会和狂妄自大正直清高之人交往!狂妄自大的人敢于向前,有进取心,正直清高的人洁身自好,不会干坏事。

孔子以为,所谓君子恪守的中庸之道,就是待人处世要把握合理的“”,遵循礼的规范,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做到恰如其分,反对极端的行为。这样的人,孔子称为“中行”之人,是最理想的,但也是最难得到的。因此,如果得不到“中行”之人和他相处、共事,就退而求其次,和那些勇于进取,或有所不为的人相处、共事。孔子称勇于进取的人为“狂者”,他们率性而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奋进。孔子又称有所不为的人为“狷者”,他们谨慎小心,踏实可靠,循规蹈矩,不干坏事。与“中行”之人相比,“狂者”太过,“狷者”不及,他们虽然处在两个极端,各有所偏,但都有可取之处,是可教可造之才。

狷者有所不为(何谓中行者与)(2)

因为“狂者“虽然狂妄,甚至志大才疏,但至少他有进取心。一个人不怕他狂妄,就怕他没有志向,没有志气。有了进取心,就可以加以教导,毕竟他还有值得追求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狷者“是最知廉耻的人,性格正直耿介,即使你让他胡作非为,他都不屑于去做,因为他有做人的准则。清高的人宁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也不会轻易地与人同流合污。与这样的人交往,最大的好处是,虽然他们性格乖张,发不了财,当不了官,但他们决不会去做坏事。

历史上的秦皇汉武皆是“狂者“,后世评价前者是“千古一帝”,后者是“雄才大略”。他们一生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大胆任用”非常之人“,鼓励他们做”非常之事“,成就“非常之功”。在位期间,虽狂妄冒进,用兵频繁,但志向远大,锐意进取,在能人辅佐之下开创了万世不拔之业,为华夏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狂者”的可取之处。

狷者有所不为(何谓中行者与)(3)

历史上的“狷者”也不胜枚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对于看不惯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买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对于不是同道之人,宁死也不苟活;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面粉的朱自清,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是一个正直的有骨气的爱国文人和革命民主战士。这就是“狷者”的可取之处。

狷者有所不为(何谓中行者与)(4)

狷者有所不为(何谓中行者与)(5)

因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完美无缺的人很难遇到。而有一技之长的人比比皆是,我们可以取长补短,互为所用。你我皆凡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聚在一起,把酒言欢,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何必要苦苦追寻那不可得的“中行“之人呢?!

狷者有所不为(何谓中行者与)(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