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境保护举措(北京环境治理不负青山)
编者按
北京这五年来,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命题,实现了一个大国首都、一座超大城市的转型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北京样本。
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新京报评论部重点推出“关注北京党代会系列评论”,全面回顾北京过去五年的建设成就、积极展望首都未来五年的更大发展。
5月22日,大雁“夫妇”带着宝宝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林间小路上漫步。新京报记者 浦峰摄
近期,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这份成绩单,对北京市民来说,可能有更深切的感受。
从时不时会有煤烟味扑鼻到如今北京市民把蓝天白云视为生活日常所见,作为一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笔者深知这理所当然背后的来之不易,也对未来首都高质量发展之路满怀期待。
推窗见绿,五年治理成效显著
尽管生态环境治理包括水气固土声方方面面,但对于北京而言,毫无疑问空气质量是跟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关系最密切的。让我们选择公众感受最直观的空气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和细颗粒物(PM2.5)指标,把时间稍微拉长一点稍作对比,可以发现北京这几年的变化有多大。
根据北京市各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2016年全市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是73微克/立方米,虽然相比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有了大幅度下降,但依然是世卫组织推荐的最宽限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2倍多。到2021年,全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已经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各项主要污染物首次实现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比全年天数79%,相比2016年的198天和2013年176天,分别增加了45%和64%;重污染天数仅为8天,相比2016年的39天和2013年的58天,分别下降了79%和86%。
数字变化的背后代表着市民的直观感受。位于大兴区兴丰街道三合南里社区的“美邻坊”,是一座三层的“小红楼”,由一块占地2400平方米的锅炉房和堆煤场改造而成。随着北京市煤改气工程全民推进,之前的锅炉房和堆煤场正式“下岗”,据新京报报道,如今的“美邻坊”,从去年8月底起,便成了附近居民休憩放松的去处,发挥着便民空间的效用。
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是如此迅速,以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如今,市民们以肉眼可见的态势感受到了自己身边水更清了,城市更绿了,核心区静下来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正成为生活新常态。
6月9日,大兴区兴丰街道三合南里社区“美邻坊”,由一块占地2400平方米的锅炉房和堆煤场改造而成。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两个“战场”,以硬举措不负青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北京市环境质量的“蝶变”不是随随便便达成的,而是全市上下协同周边区域付出巨大努力和艰难探索取得。
2012年,雾霾这个颇为学术的名词,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对PM2.5的常规监测也是从这一年逐渐铺开。因此可以说,2013年是中国PM2.5的治理元年。彼时,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远大于环境容量,公众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被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极大调动,每当遇到严重污染天气,相关职能部门就要同时应对线上的网络热点舆情与线下的污染物减排两个“战场”。这是一个令所有参与其中的环保人都永远难忘的艰难探索时期。
2017年环境治理全面进入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时代,北京全市上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污染防治攻坚的力度、环京周边区域治理协同高度,前所未有。从这一年开始,北京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2018年中央印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散煤燃烧和机动车污染控制,秸秆燃烧和扬尘污染控制,一项项针对性的硬举措持续不断推出,污染防治进入攻坚决胜期。
如今,五年过去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北京的空气质量开始由极易受极端气象条件影响的排放总量和环境容量相持阶段,进入不再受风速、湿度、逆温层等边界条件影响的绝对改善阶段。这段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历史值得被记录,更值得全面系统的总结。
降碳减排,向精细管理要效果
天蓝了,水清了,环境质量全面达标了,北京会躺下来歇息了吗?不会,也不能。北京将继续在降碳减排之路上走下去。当前,主要大气污染物可以挖掘的减排空间大减,减排效果明显的大型项目基本结束,北京更多需要向精细化管理要效果,将污染物一微克、一微克地“抠”下来。
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双碳”新时期,时代召唤北京再一次展现首善之区的自觉担当,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还需朝着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
笔者参与测评的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北京不管是“双碳”目标制定,还是经济社会状态和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各项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在北京的相关规划中,也就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专项行动、强化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提出了时间表、路线图,做出了明确安排。
借鉴北京十年大气污染治理、五年系统攻坚的经验和底气,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北京会肩负起新时期“碳”路中国的新使命,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结构持续深度优化、交通和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改造、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碳中和核心科技攻关和示范、以及相关机制体制深化改革和创新等方面再次惊艳世界。
4月23日,小朋友在活动现场展示自己的作品。当日,“放飞绿色梦想 保护地球未来”世界地球日公益活动在北京举行。图/新华社
绿色转型,鲜活经验助力碳中和
回顾过往,历史上同样发生过严重空气污染的国际大都市,伦敦用了30年时间才摘掉“雾都”的帽子,洛杉矶更是用了60余年时间才使得空气达到洁净标准。或许我们还记得十年前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名录,那时候十有七八是中国城市,北京也曾榜上有名。
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北京是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解决了污染问题,实现了环境质量的稳定达标,这为世界发展中国家中那些亟须发展却又饱受污染之害的超大城市带去了极大信心,贡献了宝贵的经验。
互联互通时代,鲜活且被网络全程记录的北京环境治理实践告诉世界,在努力脱贫致富的奋斗过程中,可以不需要忍受长达数十年的污染之痛,人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可以不需要付出过去那么高的健康代价。
远眺前方,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和第二个百年目标高度重合。北京创造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奇迹后,也必将引领在发展中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转型潮流,助推我国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碳中和梦想。
撰稿/阳平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编辑/迟道华
校对/吴兴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