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视角漫谈《流浪地球》(一个科幻迷眼中的流浪地球2)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张慧聪
春节假期走进影院之前,我已经听说《流浪地球2》拍的是“前传”,心里十分期待,因为前作《流浪地球》拍的是原小说主要内容之后的事,这一部可能会呈现更多小说本身的故事。
大约是有了前作的口碑作为底气,《流浪地球2》完全放弃了第一部中的经典类型片结构,导演似乎终于能够拍摄自己心目中的电影:虽然看起来用的还是《流浪地球》的设定和故事,但实质上则拍了一个嵌入刘慈欣人类文明观以及中国式文明内核的《太空奥德赛》。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在55年后,对于斯坦利·库布里克那部影史里程碑之作《2001:太空奥德赛》(普遍译作《2001:太空漫游》)的当代及东方回应。
《流浪地球2》中出现的“太空电梯”
实现:经典的科幻构想
《流浪地球2》的故事始于2044年,太阳出现能量危机,人类文明寻觅着延续的答案。电影最引人注意的是由一个个大标题引导的段落式叙述,段落的标题基本上都是“回望型”时间,也即,站在未来叙述过去发生的事实。这种“编年体”风格最直接的来源其实是《流浪地球》小说原作(以及《三体2》),它为叙述增加了历史的厚重。
编年体式的段落让电影完全脱离了类型片的三幕式结构,从而使《流浪地球2》的“戏剧性意愿”变弱了很多,所以有些人会评论电影“剧情太散”。比如开头段落,在引入了刘培强的未婚妻韩朵朵之后,便是一场太空电梯大战。从整体来看,这一段落并不具备逻辑上的戏剧结构意义,全部删掉也无妨。但在我看来,它最大的意义便是展现了太空电梯、无人机蜂群这两大科幻奇观。“太空电梯”最早由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是经典科幻构想之一。在我的观影经验里,还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它,相信有很多科幻迷和我一样,会为此感到非常满足。
“太空电梯”NASA概念图
不过,编年体风格对于《流浪地球2》这样一个故事还是有点不适,首先是时间段粒度太短,另外,编年体式的回望包含着回忆与诉说的悠远,需要一位具体的叙述者,让历史在厚重的同时拥有人的温度——而这一点正是《流浪地球2》所缺乏的。
《流浪地球2》电影海报
回望:中国科幻的高光时刻
小说《流浪地球》将末日预言设定为瞬时发生并毁灭一切的爆炸,而电影则将瞬时的灾难改编为相对漫长的灾变,100年成为了全人类自救的时间窗口。这个时间非常紧张,但有趣的是,这个“很紧张”的时间却是以百年计的。“我们只剩100年了”,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听来可笑的话,在刘慈欣的世界里则十分寻常,这正是其最具魅力也最为擅长的宏大构想的缩影。
《流浪地球》的小说整体更像是一种理念说明,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概念阐述的工具,只有一个矛盾贯穿始终,那就是地球派与飞船派之间的冲突。电影将此改编为了地球派与数字意识派之斗(当然,这个矛盾是表面上的,后面会详细提到)。作为一个老科幻迷,我不得不说这个设定——不管导演有没有这么想——在事实上形成了对整个中国科幻近几十年发展的一种回望和致敬:那就是1999年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可称是近二十年中国科幻发展的第一个高光时刻——《科幻世界》上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征文“押中”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这是当年的热门新闻,一夜之间,《科幻世界》的名字被全国数以百万计的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这是更重要的)知道,于是一度被视为耽误学习的毒草“科幻文学”顿时成了香饽饽,《科幻世界》也因此“解锁”了大量读者,让科幻在最喜欢看它的读者那里“合法,甚至必须”,此后才有了《科幻世界》突破百万销量、举办各种科幻大会等一系列事件。而正是读者量的爆发,才让《天意》、《球状闪电》两部科幻长篇能够成为圈内的现象级作品,这样一步一步,最终推生了出圈的《三体》,而《三体》的巨大成功又使电影《流浪地球》项目成为可能。
《科幻世界》杂志
再说回设定本身。数字意识派属于刘慈欣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投降派”,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对投降派未必持否定态度,如《光荣与梦想》中的射击运动员、《三体》中的降临派和逃亡派。而本片的数字意识派虽然一直以反面形象出现,最终也拯救了人类,可以说拍出了大刘式设定的精髓,正如《光荣与梦想》中的射击运动员,最终走向了保卫国家的战场。
对话:《流浪地球2》与《2001:太空漫游》
在前作《流浪地球》中,超级量子计算机MOSS(我猜想这个词来自mind boss)不断闪烁的红点当然是后辈对影史经典《2001:太空漫游》(以下简称《2001》)的借用与致敬,而到了《流浪地球2》,郭帆干脆将其作为核心矛盾与主要角色。观众看到结局时才会明白,太空电梯坠毁、月球危机,其始作俑者居然都是MOSS,或者用它的另一个名字:550W,而它也是《流浪地球2》中有着最完整“人物”弧光的角色。在终极人工智能与文明的起源与方向等议题上,《流浪地球2》的表达与《2001》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近日,人工智能对话聊天机器人ChatGPT一夜蹿红,而在《2001》中,亮着红灯、有着诡异安详声音的电脑哈尔(HAL9000),则杀死了几乎全飞船的人类,首次创造了“恐怖的人工智能”的形象,成为此后许多电影的创意起点,如《我,机器人》、《终结者》系列等。关于HAL因何“发疯”,几十年来有过无数讨论,但仅从电影内容看,HAL在“临终”时说出了“此次任务非常重要”,这可以理解为HAL的谋杀行为是为了保证自身存活,而自身存活则是为了保证任务进行,这与《我,机器人》最后,超级计算机说的那句“我的逻辑无懈可击”类似,以毁灭人的方式“拯救”人,这是恐怖AI的经典逻辑设定。
HAL9000
在《流浪地球》中,MOSS的缝合感还较为明显,而刘培强最终砸毁电脑,手动“前进四”,也是常见桥段,《我,机器人》中斯普纳关闭自动驾驶,《星际穿越》中库珀手动强行降落/对接,都是此类。但到了《流浪地球2》,恐怖AI还与另一个大创意结合融入了整个故事,那就是意识重塑与上传。
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这一条故事线似乎隐隐化用了刘慈欣的一部鲜为人知的长篇:《中国2185》,作为老科幻迷感到十分惊喜。虽然“意识上传”在很多科幻作品里都有体现,但三十余年前,《中国2185》完成时,中国甚至尚未普及互联网,刘慈欣却以超凡的想象力“制造”出了以数据形式永生的“人类”。《流浪地球2》通过叙述诡计暗示丫丫(电子)的上传导致了月球危机(后来证明并非如此),看到这里,《中国2185》的味道浓了起来,我不由得期待会如小说里那样,用一场“全球停电”来解决丫丫的问题,但电影并未如此处理,上传的人类意识最后并没有变成危害全人类的病毒,反而成了人类的盟友,拯救人类的同时还探清了关于MOSS的真相,如果还有《流浪地球3》,那它极可能成为一大主角。
文明起源与未来的话题是《2001》的主线,《流浪地球2》中,电子意识也作为文明未来的一大去向而被讨论,它一度以反派的面目出现,却在后来与人类“肉身”合流,在MOSS内部与MOSS对抗。彩蛋中图恒宇开始拷问MOSS,与《2001》中Dave逐一卸下HAL的逻辑单元——让它唱起了《Daisy Bell》,仿佛自己的“挽歌”——形成了对话,展现了对AI与文明未来关系的当代理解。
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哈尔(HAL9000)是操控太空船的高智能电脑,它却给飞船上的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文化:中国的“天下”胸怀
《2001:太空漫游》中的经典蒙太奇:骨头变飞船。
若将《流浪地球2》称为“2044太空奥德赛”,主要是因为它借用了《2001》的话语,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对文明的完整理解,与《2001》形成了对话。在《2001》中,无论方碑如何启发了原始人类,文明都从捡起一根骨头开始,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会不会使用工具。但就《2001》的内容来说,这句话并不准确,那根骨头并不是用来撬开一块石头的,而是用来杀戮的,换言之,电影认为文明的起源与其说是使用工具,不如说是使用武器。文明起源于残酷的斗争,起源于掌握更强的武力,起源于杀戮。正是那根作为凶器的骨头一次次捶在竞争生存空间的同类头上,才捶出了那艘宇宙飞船。
《2001:太空漫游》电影的开篇
《流浪地球2》则对此进行了完整的回应。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的大会发言,我认为是全片最核心的段落。周喆直面对联合政府内部的争执,亮出了一张图片,与《2001》开头所聚焦的东西一样,图片中是一根股骨,同样来自远古时代。不同的是,这根骨头在断裂后愈合了,仿佛它就是在《2001》中被捶断的。同样是一根骨头,一边看到了互戗,另一边则看到了互助。这就像是一场东西方文明起源观的隔空对话,一边是“人生来就有原罪”,另一边则是“人之初,性本善”。双方各自都有数万年间无数的事实作为依据,甚至彼此也并不矛盾,但不同的出发角度却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气质。更进一步,《2001》中捶向同类的骨头化为《流浪地球2》中能轻松毁灭人类却无法解开密码的核武,周喆直更扼要地说出了“人类把最高的才能和努力都用在了毁灭彼此上”。这里,对《2001》的回应已经不能更直白了。
《流浪地球2》中折断又愈合的股骨
周喆直不断用来自东方古国理念的发言去调和各国的争论与矛盾,努力让人类向着赤诚合作、共克危难的方向行进,而整个《流浪地球》系列,也用中国古以有之的理想化胸怀呈现出了全人类的合作场景。我们应该注意:在占据科幻片市场大部分份额、引领产业、拥有巨大话语权的美国科幻片中,拯救世界的英雄大都说着一口纯正的美国卷舌英语,后来为了迎合各地市场的需要,加入了很多他国元素,但也多以移民的形象出现,说带口音的美国移民英语。美国人拯救世界的时候,世界上别的国家仿佛都消失了。在《星际穿越》里,危机是全球的危机,但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了美国人。
而《流浪地球》系列,则第一次拍出了真正的全球各族的大联合,无论是过日常生活的平民、在各级别各类岗位为整个“流浪地球”计划贡献力量的工作者,还是在最核心的决策机关或最危险的前线战斗的英雄人物,各种语言、各种肤色、各种面孔,交替出现,人人耳朵上都有自动翻译机。作为中国的电影,难免对中国角色会有所侧重,但主要是叙事焦点的侧重,电影表现出各国人的份量也都举足轻重。这可以说是“民族群戏”,真正拍出了“全人类”的感觉,而这种呈现绝非为了讨好某些市场,这在美国既有的科幻片里是难以看到的。
这种趣向,颇有中国文化中“天下”的意味,让整部电影属于中国,并因此属于世界。当然同时,它也有着非常鲜明的刘慈欣的风格。刘慈欣的作品在描写人类面对共有危机时,都会写到一个合理而残酷的逻辑:将更大的生存可能性留给更年轻的人。在《流浪地球》小说中,岩浆灌入地下城,人们自觉按年龄顺序排队向外出逃。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刘启的姥爷韩子昂(吴孟达饰演)为年轻人们牺牲——这也在我们常见的叙事逻辑内。到了《流浪地球2》,须发花白的宇航员张鹏(沙溢饰演)将旁边年轻宇航员举起的手摁下,并喊出那句“中国航天员,50岁以上的,出列!”接下来,各国也都依此行事,50岁以上的人都选择了替年轻人牺牲。到这里,《流浪地球2》终于完成了《流浪地球》开头的旁白中那句一笔带过的话:
面对这场灭顶之灾,人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流浪地球2》与前辈科幻片在理念的对话之后,又进行了影像的对话。丫丫背后的那扇门一直关着,让人无比好奇门的那边是什么样的世界,而到影片后段,门终于轻轻打开,外面是年轻的图恒宇,他一脸茫然地走进女儿的房间,如同《2001》中Dave在洪荒宇宙中开门走进自己的卧室。在最后的彩蛋里,导演也用与《星际穿越》类似的画面展现了电子人超越自然空间与时间的“完整的一生”,这些都是有趣的、令科幻迷感到满足的段落。总而言之,《流浪地球2》拥有着扎实的质量,令人对下一部《流浪地球3》充满了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