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家庭教育的故事(家教中的利与)

【题记: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读通鉴讲故事」“家教篇”中的一篇】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这句话的含义,虽然也包括了识字读书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指在人格培育方面的引领。下面故事中的三位母亲,尽管儿子都已经有出息了,但在如何对待利与义这个问题上,依然在履行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

□陶侃母亲:封坛退蚱与割发待客

东晋名臣陶侃的母亲湛夫人教子的故事,早已为人所熟知,这里将侧重点放在“利“与”义”的分析比较上面。

陶侃(259-334),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字士行,祖籍鄱阳(今江西鄱阳),晋灭吴,迁至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他的父亲很早便去世了,母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艰难。

早年陶侃在县里充当一名渔梁小吏。有一回,他托人捎带一罐咸鱼给在家的母亲。可是,他的这份孝心,并未让母亲感到高兴。湛夫人将鱼罐原封不动地退回,并附上一封信,教育儿子:“你为吏送我官物,非但不能让我受益,反而增加我的忧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封坛退蚱”的典故。

关于古代家庭教育的故事(家教中的利与)(1)

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绕州府文庙,陶侃曾求学于此

《晋书·陶侃传》并未记载这件事。从前本人有个疑惑,湛夫人怎么一口咬定这罐鱼是公物呢?寻阳自古及今都是鱼米之乡,一罐咸鱼非得要向公家伸手么?果真如此,母亲的形象固然高大起来,但做儿子的却未免有些不堪。一罐咸鱼能值几个钱呢!后来细细琢磨,看来这罐鱼无论是自己掏钱买的,还是近水楼台从公家拿的,估计老人家都得退回去。她的本意,在人而不在鱼——管鱼的儿子,根本就不该给她送鱼:公的、私的,谁能说得清楚啊!

《晋书·陶侃传》记载了一个陶侃母亲割发待客的故事。有一天,郡孝廉范逵踏雪来访,陶家一无所有,湛夫人只好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拿去换酒菜,又将铺床草切了给客人喂马,把屋柱斫下作烧柴。目睹此情此景,管着孝廉举荐工作的范逵,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大加赞赏:“非此母不生此子!”

有个情况需要解释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中间时兴假髻(也叫蔽髻,一种假发),它的制作原料来自人的长发,由此衍生出了头发的买卖。此时的湛夫人,一定是有一头长长的秀发,以致能够换回一顿酒菜。想想她剪去自己头发的情景,忍不住动容!

关于古代家庭教育的故事(家教中的利与)(2)

范逵酒足饭饱,告辞离去,陶侃相送了近百里路程。路上,范逵询问:“你想到郡上去做官吗?”陶侃回答得很坦诚:“当然想啊,只是没有门路。”很快,范逵向庐江太守举荐了陶侃,让他做上了督邮,领枞阳令。陶侃从此踏上仕途。

看来,陶家母子如此重视范逵的这次来访,是因为深知此人对他们的重要——他的手中握着举孝廉的权力,而这是自东汉以来,像陶侃这样的贫寒子弟,入仕必经的途径。

显然,陶家母子的这次请客,是带有特定目的的,说白了就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这种功利性应该不会受到什么质疑。天底下的父母,哪一家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

湛夫人一方面为了让儿子踏上仕途,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另一方面又时刻警惕防范儿子,不让他养成随意贪占公物的坏毛病。她的利,合情合理合法;她的义,见微如著,身体力行,平凡而高尚。这才是一个普通而又完整丰满的母亲!

陶侃的官后来越做越大,身系东晋王朝的安危。他一直记着母亲当年的教诲,将利与义分得很清楚,终成一代名臣。有关他的事迹,可参阅拙作《陶侃:寒门之子自己努力,勤勉打拼成一代名臣,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此就不再做介绍了。

关于古代家庭教育的故事(家教中的利与)(3)

庐山脚下“中华贤母园”内陶侃母子雕像

□李畲母亲:量廪教子

李畲是唐代的一位监察御史。有一次,御史台的官员将他的廪米送至府上。廪米是朝廷发给官员的口粮。李畲的母亲一面接待儿子的部属,一面留意着从车上卸载下来的廪米。很快地,她感觉在数量上可能存在出入,便让家里人将自家的斗拿来复核。果然,整整多出了三斛。

李母赶紧询问,为何出现这种差错。官员向她解释:“御史的米,不概。”何谓“不概”呢?“概”,是用来刮平斗、斛的小木板。所谓“不概”,就是度量时故意堆得满满的,没有用“概”来刮平。

将数量超出的原因弄清楚后,这位母亲又问:“你们用车子拉过来,租车花了多少钱呢?”官员又连忙向她作解释:“御史是不需要支付运费的。”

对于这两个解释,李母都不认可。于是,她让官员将多出来的廪米拉回去,又自己支付了运米的费用。

事情还没有完。等到李畲回到家中,母亲将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不过,对于其中的“讲究”,李畲本人并不知晓。他也赞同母亲的做法,便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履行职责,对仓官提出了弹劾。

关于古代家庭教育的故事(家教中的利与)(4)

原来,这种做法并非上面有什么照顾性的规定,而是下面的人为取悦长官,自行制定的“土政策”。当李畲将一弊端揭露出来后,对这项“优惠政策”安而受之的其他御史,一个个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换个别人,将“局”破了也就罢了,估计不会再去驳别人的面子、扫人家的兴。李畲就不行了,因为他有一个将利与义分得很清的母亲。

□崔玄暐母亲:你穷,我就放心了

唐朝人崔玄暐(639-706),武则天时期官至宰相。他出自著名的世家博陵崔氏,本人进士出身,曾得到名相狄仁杰的举荐。

神龙元年(705年),他跟宰相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一道,发动“神龙革命”,拥戴唐中宗复辟,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五个人都被封为郡王。后来他受到韦皇后和武三思的排挤,病逝于流放途中。唐睿宗即位后,为他平反昭雪,复其官爵,谥号文献,配享唐中宗庙庭,赠太师,图形凌烟阁。

关于古代家庭教育的故事(家教中的利与)(5)

崔玄暐(影视剧照)

崔玄暐的母亲姓卢,也是出身名门。在他刚踏上仕途不久,有一天母亲对他说:“姨兄辛玄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儿子做官,若是日子穷得过不下去,这便是好事情;倘若钱财充裕,那就是坏事了。’他这话说得很对!我发现亲戚中大凡做了官的,都会用钱物来孝敬双亲,而他们的父母却从不过问这些钱物从哪里来的。如果确为自己的俸禄,那当然没错;倘若不是,那跟盗贼又有什么区别呢?你现在也做了官,如果不能做到忠和清,那就无法立足于天地之间了。你一定要明白我的话意!”

母亲去世时,崔玄暐极度悲伤,决心要用实际行动让母亲安眠于地下。他的官德究竟如何,可用一则趣闻来作说明。他做上天官侍郎后,秉公办事,正气凛然,让执政大臣颇为忌讳,很快便将他调离。不到一个月,武则天对他说:“你调离后,听说他们摆宴相庆,这分明是打算肆意贪求了;既然如此,那我还是让你官复原职吧!”在他官复原职时,武则天又特意给了他许多赏赐。

崔玄暐的母亲比上面那二位又进了一步,她认为做了官就别想发财,一旦发财,迟早会摊上事情。当时朝中官员竞相营建豪宅,而老崔家的房子整整住了三代,一家人生活在老宅中,怡然自乐。

像陶侃、李畲和崔玄暐这样从小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人,踏上仕途后选择做一名清廉的官员,跟他们母亲早年教育植入的“基因”,肯定是有关联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