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做功的特点(静功的外在功作)

 中华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炁、神三宝因此外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姿式,一般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式做好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修行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   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便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察觉,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容易进入放松的状态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静力做功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静力做功的特点(静功的外在功作)

静力做功的特点

 中华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炁、神三宝。因此外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姿式,一般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式做好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修行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   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便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察觉,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容易进入放松的状态。   

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帘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舌顶上腭   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为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炼功必须堵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鼻息自然   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 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的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了入静的境界。   

两手抱诀   两手的掐诀法,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这个在从前都是师徒之间秘密相传,因而世人罕知。两手抱诀之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手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居内。外面阳手的大拇指,须放在阴手的虎口里面,这样两手拇指交叉,这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炁,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炁接通之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