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原始人类会褪去体毛(人类114万年前褪去毛发)

现代进化学告诉我们,人类和黑猩猩上千万年前是一家,基因高度相似是科学家们持有此观点的最重要原因。而人类和黑猩猩最大的区别就是黑猩猩全身毛发粗壮,人类则只在一些重要的部位比如头顶、私处、胸部等处有毛发。

为何原始人类会褪去体毛(人类114万年前褪去毛发)(1)

生物的进化基础是繁衍,而繁衍则会有遗传,黑猩猩和人类千万年前是一家,那么在毛发的性状方面应该是相同的。从科研考古来看,现代的猿和曾经的古猿形态更为接近,从牙齿、下颌到全身各处骨骼的构造都更相似,所以它们保留了更多古猿的基因;而人类的骨骼结构发生了变化,浑身的毛发也大多数变性成为细短的毛发,只剩下少数部位是粗长的毛发。

为何原始人类会褪去体毛(人类114万年前褪去毛发)(2)

浑身粗壮的毛发有利于虱子的生存,它们躲藏在毛发根部,所以猿类、猴子都会互相梳理毛发逮虱子,但是相互的接触比如依偎在一起睡觉也有利于虱子的传播,仅仅是日常的生活就可能传播。所以人类褪去毛发也有这样个好处,那就是体表可以容纳的虱子数量很少,减少了一些疾病的传播。现如今人类更爱干净,虱子已经比较少见了,但是在人类的私处等地方还是可能长虱子。

为何原始人类会褪去体毛(人类114万年前褪去毛发)(3)

114万年前,人类开始褪去毛发,原因是适应地面的过程中生存选择使得人类需要有较强的奔跑耐力,决定这一因素的是散热快慢。于是人类进化出了大汗腺、小汗腺,都可以分泌汗液,汗液蒸发会带走大量的热量,而毛发变得又细又短则有助于体表空气流动,也有助于散热。生理的演化使人类适应了地表,捕猎的能力迅速增加,捕猎的成功率也更高。

为何原始人类会褪去体毛(人类114万年前褪去毛发)(4)

像现在的狮子、老虎、豹子,如果持续奔跑几分钟还没有捕捉到猎物就会因为体温升高而放弃,而人类却可以依靠观察能力追踪猎物、靠耐力累倒猎物。捕猎能力的提升使人类获得了充足的食物,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人类需要的食物增加,于是人类之间的生存竞争增强,于是就不断地有人类种群踏上迁徙的道路,从东非到南非、亚洲、欧洲,除了南极洲都有人类存在。

为何原始人类会褪去体毛(人类114万年前褪去毛发)(5)

当然,在迁徙的历程中,人类又不得不面对寒冷的问题,人类缺少毛发的体表是有利于捕猎的,不管是在温暖的地区还是寒冷的地区,所以生存选择维持了这样的性状,那只能通过其他的办法取暖,比如用火、藏身于山洞、扒掉兽皮制作衣服。大约六七万年前晚期智人就已经会制造简单的衣物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阴虱一直没有消失,倒不如说它也随着人类进化了。

为何原始人类会褪去体毛(人类114万年前褪去毛发)(6)

现代科学家确定人类大约114万年前开始褪去头发,就是通过阴虱确定的。原本只有一种虱子寄生于人体(古猿人),因为它们浑身的毛发性质都差不多,可毛发褪去了,依附于毛发的虱子也适时而进化了。现如今虱子又分为头虱、体虱、阴虱三大类,通过基因分子钟的方式研究头虱和阴虱的分家时间发现,它们大约在114万年前左右开始分家,形成了这三类,表明这时人类毛发逐渐变性。

为何原始人类会褪去体毛(人类114万年前褪去毛发)(7)

进一步分析体虱是由头虱分化而来,这一时间大约发生在17万年前,它们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体虱顾名思义就是活动在除头部和阴部以外其它部位的虱子,而人类其它部位毛发少或短,不足以让虱子藏身。而动物毛皮衣物上的毛发却成了虱子的藏身之处,这时头虱开始爬向全身。在三个不同部位相互隔离的繁衍,使三种虱子分化为三种物种,足部前端的钩子的内径恰好对应三处的毛发(衣物)。

为何原始人类会褪去体毛(人类114万年前褪去毛发)(8)

体虱

阴虱这个东西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从原先的虱子中进化来的,随着人类毛发的变性,全身的虱子分成了三波,由于钩子的内径和三处的毛发衣物相似,这也就使它们一般只能分别呆在这三个地方,其它地方不便隐藏,也和其它的虱子存在生存竞争,外来户压不过地头蛇。阴虱在人体上比如其它两种普遍,人生下来光溜溜的,虱子是从其它人身上传来的,比如窝在一起睡觉,在生活中这样的接触更多,而阴虱则主要性传播。

为何原始人类会褪去体毛(人类114万年前褪去毛发)(9)

所以即便是现代,阴虱也主要是那些不爱干净,然后在那些方面又不注重的人会染上的,虽然危害不算很大,可是就是很难受,会很痒,严重的会有阴虱病,皮损为抓痕及血痂,或散在片状蓝色出血瘀斑,常见于股内侧、下腹部和腰部。因为痒就会挠,痒得厉害挠得就厉害,就会出现因过度搔抓可继发毛囊炎、脓疱疮和疖细菌感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