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比较容易读错的地名(这些地名为什么易读错)
《续汉书·郡国志》中有武陵郡,刘昭注引《先贤传》记载,晋代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贵郡何以名武陵?”潘京解释说,武陵本名义陵,“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帝时取“止戈为武”之意,改名为武陵。
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地名变化相对语言变化较慢。许多地名都沿用了上千年,顽强的延续性使它们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含义,加之古人有解释地名渊源的习惯,让今人有机会窥见过往的一些记忆碎片。但对于更多人来说,地名渗入日常太深,反而没有主动深究其含义的意识。反而是一些有特殊读法的地名,时常会引起讨论,如六安的“六”为何读为“lù”,铅山的“铅”为何读为“yán”,乐亭的“乐”为何读为“lào”等等。
六安和六合是同一个“六”?
六安读音争议由来已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在网络上引起讨论。要具体分析读音,就有必要从地名的起源探寻。
正如武陵取“止戈为武”之意,中国地名有一个原则是“取其嘉名”,地名寓意不好则有可能被改掉。古代河北曾有一个地名叫蒲荫,是由曲逆改名而来。据《十三州志》记载,“后汉章帝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为蒲荫。
六安地名的由来也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安”字很好理解,在历史地名中,许多都含“安”,是统治阶级希望其统治永久安宁的意思,如永安、南安、怀安等等。而“六”的来源则可上溯到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
史籍记载,上古时期,舜、禹、皋陶率领华夏部落来到淮河流域治理洪水,随后,“皋陶卒,葬之于六”。“六”同“陆”,指水边的高坡,一种观点认为,六安的得名也与之有关。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取“六(陆)平安”之意,置六安国,改王都六县为六安县。这一地名沿用至今,因此应读“陆”音。
尽管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删去了“六”字作为地名使用时lù的发音,但六安当地人认为,这一读法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不仅反映了当地地理地貌特征,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保留读音意味着保留、尊重地方文化根脉。
从古音、从方言是地名有特殊读音的主要原因。与六安的“六”有同样发音的南京六合区,原因就与六安不同。六合得名于境内的六合山,六合山旧名六峰,指寒山、狮山、双鸡、芙蓉、高妙、石人六峰,由此看来,应是方言中将“六”读为“lù”的原因。
六安别称“ 皋城 ”,相传其建置与“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有关。。
只作为地名的特殊读音
随着语言规范化,绝大部分特殊读音便只有在作为地名时出现,如台(tāi)州、丽(lí)水、浚(xùn)县、蔚(yù)县、繁峙(shì)、犍(qián)为等等。
也有一般只作为地名,但读音不同的字,如荥经的荥(yíng),在荥阳里念作“xíng”。更常见的是“乐”字,其本身就是多音字,在不同地名中的读音也有所不同,如四川乐(lè)山、浙江乐(yuè)清。而乐亭的“乐”读音较特殊,为“lào”。一般认为,“lào”的读音也是古音的残留,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莲花落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写作“莲花乐”,虽然字形换了,读音依然没变。
同样在安徽,蚌埠的读音也引起过热议。蚌埠之名得来,是“因境内淮河段盛产河蚌而得名”,史籍记载蚌埠“乃古采珠之地”,故又誉称“珠城”。但蚌埠中“蚌”的读音却不是河蚌的bàng,而是bèng。对此,有人推测这是自古以来的读法,因为古代没有轻唇音,“蚌”读成重唇音,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读法。
铅山于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县,因山出铅而得名。因铅矿得名,却不读qiān。铅山当地曾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名生意人第一次去铅山,不知道正确读音,结果在上饶时问当地人“qiān山”怎么走,当地人误以为他要去一个真的叫“qiān山”的小地方,给他指了一条相反的路。
实际上,在北宋年间的语言学著作《广韵》中,铅的读音与解释是:“与专切,青金也。”可见在古代,铅的读音更接近于“yán”。或许,在历史演变中,字本身的读音变化了,而当地人集体记忆中的地名依然保持着原样。
简单地说,地名可以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但却不一定随着语音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代代相传的地名读音既有古音痕迹,又烙上了方言的印记。
早在2006年,安徽省政府就专门对六安和蚌埠地名读音的审定进行了复查,同意六安、蚌埠两地市名保留“lù”“bèng”旧音,认为地名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地名读音应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这也就是“名从主人”原则在地名规范上的延伸和适用。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地名读音的“较真”已经开始逐渐脱离了借此指责错读者为“文盲”的角度,更多的是关注地名读音背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而这正是地名的魅力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