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剑一花一琴独唱(一人一琴一世界)

一人一剑一花一琴独唱(一人一琴一世界)(1)

文/摄 唐若甫

沙龙,也许是一个被无限放大并有滥用之嫌的词语。这个来自法语的词的本意是“客厅”,后来延伸成为艺术家在自家的客厅举办活动招待同朋好友体验艺术的活动。顾名思义,音乐沙龙的核心就是小型音乐会,每位宾客都是男女主人邀请到自己家里的,故而有着常规音乐会所不具有的私密性。

4月25日晚,法国小提琴家纪尧姆·莫尔科在其位于上海肇嘉浜路的纪爱梦工作室会客厅内对着30名听众拉了一场独奏音乐沙龙,名为“一人一琴一世界”。纪尧姆原为上海交响乐团首席,2019年离职后出任上海爱乐乐团和浙江交响乐团客座首席,也在苏州任教。这场沙龙是他首度以独奏身份献艺,阔别外国独奏家已久的沪上听众也难得聆听一位法国人的现场演奏。

这也是我在国内第一次参与最符合法语本意的音乐沙龙。私密性体现在受场地限制,听者人数稀少,更像是录音棚的录音现场,更体现在听者与演奏家的距离。就坐于第二排,我离小提琴家近在咫尺,不仅可以听到饱满的琴声,还能听到他微弱的呼吸。如此近距离观察、洞悉、聆听人琴互动,就如标题“一人一琴一世界”所言,可以听到音乐的变幻莫测,琴里的大千世界。

人们一直赞许钢琴是具有“乐队思维”的乐器,音乐沙龙折射出小提琴的乐队思维。从选曲上,纪尧姆选择了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第三组曲》,外加依萨伊的“第二”及“第四”奏鸣曲,另有克莱斯勒《宣叙曲与谐谑随想曲》及施尼特克《致帕格尼尼》,最后是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精致考究的选曲将小提琴曲库自巴洛克时代到近现代的臻品囊括其中,而且别具深意,内中互相影响串联。比如依萨伊的《第二奏鸣曲》是向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第三组曲》致敬之作,有着几乎与巴赫雷同的开头,作品中还有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中所用的远古音乐元素。“致敬”的含义也蕴含在施尼特克的音乐中,这段十二分钟的癫狂乐曲不仅有嫁接帕格尼尼的桥段,其演奏难度也可与之比肩。

在两臂之遥感受纪尧姆处理这些技巧艰深之曲,目睹他的手指像芭蕾的足尖那样频频飞跃顿跳于弓弦之上,视觉方面就是大大的满足。作为老牌的乐队首席,他的独奏有着上佳的技术,在凌厉的弓法加持下,对音乐的细微处理恰到好处。主要由舞曲构成的巴赫和依萨伊的两部作品中,他对巴洛克时代的舞曲风格拿捏精准到位,速度张弛有道,呼吸自如。听他的演奏,眼前呈现出的仿佛是刘德海指下的琵琶,用一件弦乐器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造就出千军万马来相见的宏大效果。

整场沙龙并没有太多留于抒情或法式印象派浪漫的怀旧,而是富含当下对过往的思考,集中体现在施尼特克的作品里。纪尧姆出类拔萃的技巧保障了大量人工泛音的恰如其分,它们都在向帕格尼尼致敬。他的演奏穿梭在施尼特克招牌式的拼贴复古和当代炙热风中,不断攀升的速度和难度将乐曲和沙龙都带至高潮,甚至能感受到小提琴仿佛摩擦而散发出滚烫的热量,那无疑是白热化的演奏营造的氛围。

一人一剑一花一琴独唱(一人一琴一世界)(2)

一个半小时的严肃洗礼后,人们端起玻璃杯,品尝女主人招待的红酒、橙汁和气泡水,与稍事休息但依旧汗流浃背的纪尧姆攀谈人生、理想与音乐。沙龙的魅力在于拉近人与音乐、与音乐家的距离。我与音乐从未如此接近。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