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然科学知识笔记(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简明性概念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石,判断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水泥和砖瓦,推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构架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及逻辑思维的过程,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知文中的科技内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大学自然科学知识笔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学自然科学知识笔记(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大学自然科学知识笔记

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简明性。概念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石,判断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水泥和砖瓦,推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构架。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及逻辑思维的过程,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知文中的科技内容。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是现代文阅读家族中的一位重要成员,它不仅是现代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高考都少不了它,如1995年关于“外星人”的介绍,1996年关于“新型造纸厂”的介绍,1997年关于“颅脑与肠脑”的介绍,1998年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介绍,1999年关于“冬眠”的介绍,2000年关于“慢光”的介绍,2002年关于“沙尘暴”的介绍等,都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的范例。

高考阅读的自然科学类文章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科技说明文不大一样,高考中选择的自然科学类文章有以下一些特点:

1.文章的内容“新”。

高考选用的科技文,一般都是反映自然科学领域中,各个学科研究中的新动向、新发现、新成果的,近年来更是显示出贴近现代高新技术的倾向。

2.文章的语言“专”。

科技文的语言属于科技语体,严谨平实是这种语体的特点,而专业性极强则是这种语体更为突出的特征,但要求回答的问题并未超出一般语言文字的理解,没有涉及较深层次上的专业知识。

3.文章的行文“简”。

作为考查材料的科技文,一般选自报刊杂志,具有报道性;篇幅短,字数在千字以内,甚至仅三、五百字;其表达规律是:抓住重点,“不及其余”,除了对文中重点知识、概念作出简略性解释之外,其他的相关环节“尽在不言”中。

纵观近年高考科技类说明文,考查目标大致分为二级:一是对基础性知识的“理解”(B),如文中的词语(概念)句子、重要信息等;二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C),如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作者在文中的基本观点等。

重点考项有以下几点:

1.理解重要的词语。

所谓重要的词语,或指作为说明对象的概念,或指承载信息量大的词语,或在结构上有重要组织作用的词语。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要求把握它“在文中”的含义,而不是理解其词典上的意义。因此,命题落在词语上,而实际考查的是依据文章信息而进行的分析能力。经过逻辑分析把词语的意义作出准确的定位。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对于科技文来说,所谓重要的句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表达一个观点,一个结论的句子;

②直接表述一个科技发现、假设、推测、成果的句子;

③结构复杂、内容较丰富、涵盖面较宽的句子;

④在行文结构上有启、承、转、合意义,展示文章思路的句子。

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主要靠联系全文,根据语境去分析确认;如果是结构复杂的长句,还可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这也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从而掌握所表述的信息。

3.准确筛选信息。

理解接收信息是阅读科技文的主要目的,也是考试命题主要的落点。

科技文的信息是包括观点、思想、概念、知识、举措等等。这些信息都是凭借语言来传递的,因此必须通过对语言因素的分析来获取信息。当前的高考题将此项列入第1卷,用选择题型命题,解题时就要对选择项所表述的信息与原文进行比较辨析,审其有无,辨其真伪,定其主次,这样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4.概括文章内容。

一篇文章信息点是很多的,其中有大小主次之。阅读的思维过程有三步,第一步是能统观所有信息,第二步是会筛选提炼主要信息,第三步就是对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真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这一点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时需要考生在把握句子、段落、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前后联系,比较推论,作出正确的推论。

一般地说,每个阅读文段命四个小题,这四个小题是:理解信息含量特别高的关键词句命一个题,归纳一个重要语段信息命一个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命一个题,根据文章进行推断和想像命一个题。试题一般为单项选择题,难度中等。

【典例解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美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处于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答案】A

【解析】第1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本文始终围绕着“全球变暖”这一气候现象展开论述,其中涉及“温室效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温室效应,考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题共列出对温室效应的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答案应该选A。

2.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答案】C

【解析】第2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本题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列出了四种表述。这四种表述都出自原文,只是有的稍加变化而已。要求考生从中选出一种“最严重”的一项。

3.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过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答案】D

【解析】第3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考试说明》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要求。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能够理解这些重要的句子,那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

本题选用了文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一重要句子。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揣摩,才能正确领会,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意。本题列出对文中这句话的四种理解,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生态平衡与气候变化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看看哪一项所说的生态变化与人的活动没有关系。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答案】B

【解析】第4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某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形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原文隐含的意思。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推断出来的,要求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这些推断进行判断,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

【备考策略】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文句往往专业性强,阅读起来干扰性较大,一有疏忽,就会丢失文章中的有关信息。因此,阅读科技类文章,首先得有良好的阅读心态。它需要克服“谈读色变”的病态心理,摒弃一目十行、心不在焉的浮躁作风,养成逐字逐句品读文章、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好习惯。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是:

1.精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所谓“精读”是指对所读文段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不能心猿意马,急于求成,先入为主,仓促应付。所谓“重要信息”,是指那些与说明对象本质特征密切相关的形状、构造、成因、方法、效能、用途、关系、数据等。所谓“句清段结”是指逐句逐段把握文字外壳所涵盖的有效信息。

2.概括文章内容,宏观控制全局。

精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只能对所读文章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通过所标记的重要信息,概括出本文所说明的对象(事物或事理)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或原理是怎样的,文段是怎样说明的。如果不能正确地概括出上述内容,就再读一遍,直到从宏观上控制全篇为止。

3.阅读题干,在原文中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就在题干附近,特别是那些指代性词语的理解题更是如此。因此,及时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对于顺藤摸瓜,尽快确定作答范围,将大开方便之门。

4.根据对全文的概括和题干附近的有关信息,大致确定该题在原文中的作答范围。

要注意抽取并运用该范围中的核心部件,缩小作答范围,作出本题的模糊答案。

5.阅读题支。

拿已初步作出的模糊答案与题支中的答案比较,选取与答案相近的一项作为备选答案。

6.将所选答案的内容代入原文。

检验该答案与原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相应与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