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不再次登月了(人类登月满50周年)
2019年7月20是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日。
50年前的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的登月征程。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坐宇宙飞船飞越了38万公里征程。最终于7月20日踏上了月球表面。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出了登月舱来到月球表面,在月球表面留下了第一个人类足迹。并说了那句著名的话“这是一个人的小小一步,却是整个人类迈出的伟大一步”。
此后的三年间(至1972年12月)美国又发射了阿波罗12、13、14、15、16、17号飞船,其中除了13号因服务舱液氧箱爆炸中止登月任务(三名宇航员成功返回地球),其余飞船及其12名宇航员均登月成功。然而自此以后至今已经过去了47年,再也没有任何人类登上过月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心中的问号也越来越大。事实上,从阿波罗计划落下帷幕之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质疑美国登月的声音一刻也没有消停过。
我在网上整理了一下那些讨论的内容,发现对于登月的质疑大致分为三类:
1、“50年前技术那么落后,怎么可能把人送上月球?”
2、“你说能把人送上天,为什么1972年之后40多年来,再没人类登过月?”
3、“除了美国,为什么别的国家就没有登月计划呢?”
这些问题颇有点意思,笔者在网上查阅资料试图解开这些问题背后的真相。
一、50年前的登月,究竟是壮举还是阴谋?
1976年,一位自称参与过NASA 土星五号的 F-1 火箭引擎设计的技术人员——比尔·凯辛(Bill Kaysing)自费出版了《我们从未去过月球:美国的三百亿美元骗局》(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 America's Thirty Billion Dollar Swindle!)一书。
这本书开启了此后几十年甚嚣尘上的登月阴谋论。书中展示了一些NASA有很多颇“科学”见解,比如:“在真空条件下旗帜为什么会飘扬?”“照片上天空中为什么没有满天繁星”“ 为什么同一张照片上不同物体的阴影方向不同?”等等论点。
虽然书中的质疑都被科学家们一一解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疑声音不仅未见消失反而还愈演愈烈,根据研究机构的报告:1979年时有6%的美国人认为“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月是骗局。到了1999年质疑“阿波罗登月”的美国人增加到了11%,其中有5%的人不确定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而选择了“无意见”——在看厌了无休止争论之后他们不再关心这个问题真相是什么。
直到近二十年,随着美国、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月球探测器升空。有相当多的照片证据出炉,最强有力的证据来自于美国“月球侦察轨道器”(LRO)拍下的照片,其中就包括了阿波罗11号,14号等的着陆点近照以及宇航员活动痕迹和无人探测器的活动轨迹。
阿波罗11号着陆点近照。
阿波罗12号着陆点近照,可见国旗阴影。右下角是无人探测器“勘测者3号”。
有了以上这些事物照片,加上NASA后来公布月球岩石标本,修复后的登月控制室等“物证”。人们对于登月的真实性的质疑声音才减弱了很多。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美国人)认定“登月”是一场阴谋论。
了解了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历史才发现:在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前后。发生了很多事情:力推阿波罗计划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幕后黑手调查疑云重重。1971 年的有关越南战争的“五角大楼文件”曝光事件让美国政府的信誉严重受损。而随后1972年开始的“水门丑闻”更是让民众们对美国政府的信任度跌至谷底。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也不得不因为“水门事件”引咎辞职。
这些事件让70年代的美国充满阴谋论的土壤,比尔·凯辛的那部书便是从这片土壤中滋生出来的。而接下来随着人类探月脚步的停滞, “登月”对70、80、90后们只是教科书或者网上的一篇报道而已,并没有太多的印象。对当时的科技水平也没有太多了解。一些人自然会对当时的“登月”产生质疑。
这大概就是“登月阴谋论”存在了几十年的几大原因吧。
二、为什么40多年来,再没人类登过月?
1、只要我们搞懂了当年美国“登月”的原因。你大概就能弄明白为什么之后“不登月”的原因了。
时间回到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消息一传到美国,让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大吃一惊——这表明苏联的航天技术已经领先美国一大步。
之前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如今又完成了载人航空飞行。这严重的打击到了美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为了夺回超级大国的颜面,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下达了特别咨文中提出:在十年内将美国人送上月球。并在最后加了一句:”整个国家的威望在此一举。“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阿波罗计划。
因此登月原本只是“冷战”时期的一项政治目的很强的计划。去实施“载人登月计划”,最初不过是美国人想争口气罢了
2、登月计划从经济效益上看并不划算
有人估算,整个阿波罗计划耗资折合计价,相当于现在的2000亿美元。其中仅1966年一年的费用,就相当于当时美国GDP的4.5%。再形象一点表达:每发射一枚登月的火星五号重型火箭,就相当于烧掉了一艘航空母舰。
但登月所带来的经济回报却非常有限。月球上贫瘠荒芜,目前几乎没有发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当然用登月舱也无法带回大量的月球矿石。月球上已知的最有用的氦三也处于完全无法开发的阶段(难度极大还不如在海水里找)。所以成功在送几波宇航员去月球——达成美国人的心愿之后,载人登月这件事情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不划算。
毕竟登月的开销和收益对比,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持续的。
而当时的苏联人真的想登陆月球,从科技实力上来讲完全有可能实现。苏联当时也在研制自己的大功率火箭N1,虽然研发进度不及美国的土星五号。但只要投入下去登月成功应该不是问题。只是美国人已经率先登月,实在没必要花费巨资去争“登月NO 2”。
3、人类航天探索方向的转变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阿波罗11首次登月之后,苏联和美国就已经意识到了登月太不值。且双方都意识到先要去占领近地轨道这个“战略资源”。其后十几年中:发射各种卫星(包括间谍卫星)和建立近地空间站成了两国的争夺目标。
苏联方面将原先计划登月飞船联盟号改造为近地空间站。而美国也将阿波罗18号到20号被直接砍掉,剩下的几个已经生产出的土星火箭直接用来改造成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土星五号火箭也被更加经济的航天飞机所取代。
另一方面相比载人航天,星际探索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同样可以表现一个国家的航天实力。苏联也率先开始探测金星和火星,美国也随之开始探测火星以及整个太阳系。并在1977年发射了著名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并取得巨大成功。
除了探索方向的转变,在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和苏联,东西方阵营的冷战局面缓和下来。美国和苏联签署了削减弹道武器和核武器的条约,也宣布太空竞赛“结束”并开始合作。双方在航天项目投入陡然下降,阿波罗项目自然也被砍。
三、耗费这么资金、人类登月的究竟有没有价值?
看到这里,我们了解半个世纪前的那场登月计划政治意味浓重。登月本身也耗费了美国政府大量的财力。但它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有着深远的意义。阿波罗工程从1961年5月份开始,在在工程的高峰时期,参与其中的约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家科研机构,前后有40万工程师参与其中。
登月需要的太空舱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而当时的计算机都是重达几百公斤的庞然大物。为了让计算机上天,IBM员工研制了微型集成电路,将大型机的尺寸从冰箱大小缩减到公文包大小。这为以后民用微型计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宇航员们在月球上采集地表岩石标本的技术,最终演变成了便携式无线吸尘器;为了检查火箭和登月舱内部结构完整的CT扫描技术,如今变成了我们在医院里检查用的CT机;甚至宇航服的抗压和缓冲设计,用在了NIKE的气垫式运动鞋上;为月球车电池充电的技术,推动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此外、鼠标、脱水蔬菜、石英钟、软件工程等等现在耳熟能详的产品,最初都是来源于登月计划的设计。
登月计划本身目标伟大加上真金白银的支持,让IBM、AT&T、波音和通用电气等等这样的企业得到了订单的同时还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有专家估算,政府每往NASA投入1美元,就会产生价值7至8美元的商品和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登月为之后美国科技中兴奠定夯实的基础。大而言之,相当多的技术还惠及到了当今的人类。
四、人类何时才会再开启登月之旅?
半个世纪以来,表明上人类登月步伐止步于阿波罗计划。但实际停下脚步。如今登月对于人类在技术层面来说已经不是难题。但举一国之力送几个人上月球现在究竟还是不是划算?它对国家的声望,科技发展还有没有人类首次登月那么大?这笔经济账才是几个有航天实力国家真正在算的账。
航天飞机时代过去之后,NASA选择了扶持商业公司来负责火箭发射。于是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都进入到了这一领域。商业公司更加看重的是成本控制,其中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除了可以实现一次发射将两颗卫星送入轨道之外。还可以做到一级助推火箭的完整回收。从而大大降低了单次的发射成本。
SpaceX还开发了太空旅游业,计划将普通人送到近地轨道中。如果能够实现,航天产业将从“烧钱”产业变成一项盈利生意。 埃隆马斯克曾经宣称,SpaceX还要继续压缩单次火箭发射的成本。未来目标是将单次发射费用控制在数百万美元水平。
将载人航天的成本降下来,让航天活动和太空旅行变得更经济,这样人类才可以走的更远。是这些年来人类致力于做的事情。
NASA方面计划于2024年重返月球,我国也计划将于2020年至2030年之间实现载人登月。登月只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小步罢了,我相信总有一天人类的航天技术将能够使我们穿梭与太阳系之间——甚至去探索更宽阔的星系。届时,月球将是我们最理想的中转站。
这50年其实我们一直在量变,而当某一天人类的航天技术实现质的飞跃时。人类将继续自己探索太空的脚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