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考试录取率(水文标尺露出江面)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13日讯(记者姚传龙)长江进入枯水期,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江边,旧时的水尺得以显露。水尺的文字被刻在花岗石上,从下到上依次为“二丈”到“二丈九尺”。

12月12日,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吴桂涛在江边值守时看见了水尺,在他印象中非枯水期,水尺被江水浸没,无法看到,此次枯水期,才能看到原貌。据了解,水尺并非第一次被人看到,2016年也有人拍摄到了水尺照片。

清代科举考试录取率(水文标尺露出江面)(1)

(图为水文标尺)

江边出现了旧时候的水尺,建设年份引起了人们关注。正在撰写《汉口度量衡》一书的作者章辉,和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文史专家考察后认定,水尺所在位置原来是黄花矶水驿码头,该码头建于明洪武五年,清朝同治年间,由清政府设置该水尺。

章辉介绍,黄花矶码头又写作皇华馆码头,黄花是皇华一词的谐音,皇华馆码头内侧为清代的皇华馆,皇华馆是清代科举时皇华使者所居之地,皇华使者就是通常所说的主考、副主考官,皇华馆即主考、副主考的接待所。

每逢乡试,湖北的主考、副主考一行人等按规制在皇华馆码头上岸,省城七品以上文武官员在此迎候。礼毕,入住官亭旁的“皇华馆”,制台(总督)设宴洗尘,随后送“钦差大臣”入贡院下榻。现在的水尺附近还有一个仿制的“接官亭”。可以说水尺是清代科举制度的见证物之一。

“武汉伴水而生,水尺见证了江城与长江的关系,尽管历经百年,整个水尺从外观上看保存完好。”章辉说,水文尺是营造尺,营造尺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32厘米。

武汉自古有深厚的水文标尺文化。湖北省水文水资源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湖北水文”推送的文章写明:水尺的历史非常悠久,产生于人类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古人结绳记事,这绳中某一个结或许记录的就是某场洪水水位。我国第一根水尺是1865年在武汉江汉关水文站设立的。

【编辑:戴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