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创业史详解(曹操的逆袭之路)

三国的诞生就相当于是一家原本搞垄断业务的公司不行了,然后就出现了很多新的公司来抢业务,搞竞争。而三国就是这些抢业务公司中的三大巨头。


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手机行业发展路程,之前手机届的巨头公司诺基亚不行了,业务开展不顺利了。所以就出现了苹果、小米、华为等手机公司的崛起。回到当时情景,东汉就如同当年没落了的诺基亚公司一样,有心无力。而魏蜀吴三国则就像前面提到的苹果、小米和华为这三家公司一样。它们的崛起和发展路程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为什么要把魏蜀吴比作这三家手机公司呢?它们的共同之处又在哪里呢?我们在后文会一一揭晓,大家先别着急。心里有个这个印象就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一看魏国的创始人,曹操同志的奋斗史。他是如何由一个草根,成为魏国公司的奠基人的。


其实严格来说,曹操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因为他的出身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还不错,曹操原本的族姓是夏侯氏,也就是说曹操原本是姓夏侯的,但是因为他的父亲曹嵩给当时的中堂侍宦官曹腾当了干儿子。所以曹操也就由原来的姓夏侯跟着着改姓曹了。也就是说曹操的出身就相当于东汉公司一位高管的儿子。傍上了曹腾高管这棵大树,曹操小时候的生活自然就很滋润了。从小衣食无忧,只知道提笼架鸟,飞鹰走狗地搞娱乐,活像一个纨绔子弟。


可能有同学会说,曹操的身份放到现在可是“官三代”啊,这还算草根吗?你还说什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他压根儿就不是草根嘛!这个问题就得从一类身份非常特殊的人群开始说起了,这类特殊的人就是宦官。


宦官由于大多数都是打小伺候皇帝的人,是皇帝身边的亲近人。所以他们比较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然后掌握权力,成为王朝公司的掌权人,所以荣华富贵那是自不必说了。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啊,虽然宦官能够拥有荣华富贵,但是从古至今却从来没有一个年轻有为的少年把成为一个宦官当做终生的理想和追求的。原因在哪里呢?大家可能已经猜出来了!如果用一首歌来表达宦官们日思夜想的追求的话那就是“把根留住”。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要探讨生理学上的问题,也不去追溯那要人命的一刀。我们要探讨的更深层次的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同的问题。正是因为宦官生理上的缺陷,所以导致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宦官的社会地位很低。甭管你多有钱,多有权,人家打心眼儿就看不起你这个不完整的人。而且你也不能有后代,这些权利财富你只要一死,那就是真正的鸡飞蛋打,烟消云散了。总而言之,就是宦官是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巴结宦官只是短期投资。


所以身为宦官,是不具备社会威望的。而曹操作为宦官之后,虽然经济上非常富足,但社会地位是不高的。所以曹操虽然身为官三代,等他成年后就开始做官了,相当于走后门,进了东汉公司的管理层,二十岁的时候做了洛阳县尉。但这个洛阳县尉并不是什么大官。这点跟曹操的发小,“四世三公”的袁绍相比那就差多了。但好在因为曹操的个人能力出众,因此做的也是有声有色。


如果按照正常剧情发展下去,曹操这位官三代先下基层锻炼之后,随后应该就是再步步高升,最后成为朝廷的高级干部,成为公司高管,为东汉公司奉献一生,死后公司为了表彰他作出的卓越贡献,再追认个什么侯,那就圆满大结局,皆大欢喜了。


只可惜当时东汉公司已经没有办法再给曹操安排这样一份完美的剧情了。此时的东汉公司已经是病入膏肓,自身难保了。东汉末年,由于桓帝、灵帝这二位董事长的昏庸无能,宦官派系的十常侍祸乱朝纲,管理层内部就已经乱的不成样子了。管理层乱,所以公司的业务(也就是向百姓收取赋税)也就变得不好开展了。老百姓不准备给东汉公司交保护费了,其中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遍地开花,跟朝廷对着干。


公司业务不能正常开展那就是要命的事情了。所以朝廷先是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不得不在地方招募军士平叛。养出了一批具有私人武装的诸侯,这些诸侯就相当于是总公司在地方开设的分公司,而这些分公司因为有私人武装,所以都能独立开展业务,是不怎么听总公司的话的,反正我也没指望总公司给的财政拨款活着。这批人我们现在也可以称之为军阀。


公司业务一片混乱,管理层也是频频内斗,打的是一地鸡毛。此时东汉公司的经理人主要分三个派系。一个是以何进为首的外戚派系,一个是以十常侍为首宦官派系,还有一个就是以王允为代表的官僚派系。东汉公司的权利主要掌握在前两个派系的经理人手里,官僚派系这时比较弱。前两拨经理人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利,开始火拼了。


最终宦官派系灭掉了外戚派系。具体是怎么灭掉的我们以后再讲。而官僚派系一看只剩宦官派系了,翻身的机会来了。所以就准备干掉宦官派系,让东汉公司回到官僚经理人为主的正道上来。但是因为当时他们自身的能力有限,所以不得不从外地找来军阀帮忙,也就是找外地分公司的人来帮忙。西凉地区分公司总经理董卓因此有机会名正言顺地带军队进入东都洛阳。


这场内斗的结果是最终官僚派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灭掉了宦官派系。本以为可以翻身了,重新掌权了。没成想才出虎口,又入狼窝。那董卓也不是什么好鸟。董卓一看总公司的董事长(皇帝)年幼无能,外戚派系、宦官派系都已被诛灭,官僚派系是战斗力几乎为零的渣渣。那总公司此时不就是我董卓说了算了,当东汉总公司的总经理比当西凉地区分公司的总经理档次那是要高多了啊。所以此时那就是天老大,地老二,我董卓是老三了。


而董卓为人前面也提到过,不是什么好鸟。为人专横残暴,不好好开展业务,只收费,不保护,破坏了保护费的规矩。而且随意废立董事长,公司大小事务都由他说了算,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引发了老百姓和官僚派系的不满,大家都想把董卓赶下台,尤其是官僚派系(因为权利的矛盾往往是最尖锐的,政治家们的斗争也是最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用一句话来概括东汉公司的现状就是“业务是一团乱麻,领导是一群人渣。”


在这样纷乱复杂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曹操同志正式登上了属于他的历史舞台。曹操之前官当的好好的(这时因为之前洛阳县尉干的好,曹操此时已经升至了顿丘令)。但先是为了响应朝廷平定黄巾起义的号召,曹操便投笔从戎,当上了骑都尉,文官变武将,参与了黄巾起义的平叛。


平叛过程咱们就不提了,这还不是曹操正式发光发热的时候。最终黄巾起义被平,平叛有功之人论功行赏,曹操由于在此次战役中表现不是十分突出,所以只是小升了一下,当上了骁骑校尉,留在了公司总部(也就是京城洛阳)工作。等他再回到总部洛阳的时候,已经前面提到的董卓专权,官不聊生的时代了。(外戚和宦官内斗的时候他在外平叛没赶上)。


这时以王允为首的官僚派系已经是恨董卓恨得牙痒痒,恨不得天天画圈圈诅咒董卓了,曹操也是画圈圈中的一员。有一天京城里的百官为了表达对董卓的不满,在王允家放声痛哭,准备哭死董卓的时候,曹操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跳出来,毛遂自荐,准备效仿荆轲,去刺杀董卓。说我在董卓身边潜伏了那么久,就是为了刺杀他。


当然,跟荆轲一样,他的刺杀没有成功。跟荆轲不一样的是荆轲没跑掉,但曹操跑掉了。刺杀事情败露的曹操一路狂奔,最后跑到了老家附近的陈留地区。并开始聚义兵准备反董卓,自己开个分公司,跟董卓公开对着干。因为前面刺杀董卓的光辉事迹,所以引来许多人投奔他,送钱的、送人的络绎不绝。有钱了,有人了,分公司基本建立起来了,这时候的曹操已经有了逐鹿中原的第一笔资本。

建立了分公司,钱也有了,人也有了。当了董事长的曹操没有像童话故事里写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依然心忧朝廷,时刻想着为国除害,讨伐董卓。

不过讨伐董卓得师出有名啊,好歹董卓当时名誉上也是朝廷封的丞相,是东汉公司的总经理。要让总经理下台,只有身为董事长的皇帝发话才行。考虑到当时的皇帝已经被董卓挟持,可能不太方便写讨伐声明。曹操十分贴心地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辛苦一下自己,替皇帝写了一份讨伐声明(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矫诏”)。


当时威望较高的袁绍(前面提到过,袁绍家族四代人都曾位列“三公”之职,三公是汉朝官僚体系中最高职位,算是东汉公司的高管中的高管,就是书中提到的“四世三公”,实打实的属于官僚派系,也是恨董卓恨的不行)。他听闻曹操有心讨伐董卓,也就加入了讨伐董卓的行列。并一起与曹操写就了讨伐檄文,号召各镇诸侯(也就是有能力的分公司)起兵讨伐董卓。由于董卓实在招人恨,如果董卓还活在世上的话,完全可以用一句话当做他的座右铭:“讨厌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所以当时最有有实力的十八路诸侯都汇集在了一起,共同讨伐董卓。这就是有名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这个事件开始,曹操正式进入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并开始发光发热。慢慢的由一名龙套角色变成了舞台的主角。至于接下来曹操又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从而一步一步的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为什么曹操打下的魏国又跟苹果公司又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曹操的创业史详解(曹操的逆袭之路)(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