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棚建设图(从粮囤子到)

七月的清晨,第一缕晨曦洒向大地,榆树市八号镇北沟村在层层薄雾中渐渐清晰。

像往常一样,村民闫桂福和妻子唐井凤3点准时起床,便一头扎进大棚里,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一行行、一列列鲜红嫩绿中,一干就是一小天。

榆树市八号镇北沟村是榆树市重要的棚膜蔬菜产业基地,全村棚膜蔬菜种植面积470公顷,占全部耕地42%,有7个蔬菜标准园,共有大棚1061栋,日光温室32栋,户均拥有1.5栋。每年这个时候,前来订购蔬菜的客商络绎不绝,一车车北沟蔬菜被冠以品牌之名,销往全国各地。旅游、采摘、销售……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实现了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的精彩嬗变。

今年大棚建设图(从粮囤子到)(1)

起步·党建引领育先机

农村有句老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的是干部。这句话说明在农村发展新产业,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十分关键,而北沟村棚膜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党员带动、党建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以前,北沟村是以种玉米为主的村子,可以说是大粮仓里的一个“粮囤子”,种的蔬菜大棚不用掰手指就能数得过来。

一亩棚膜十亩田,一年四季都赚钱。要想致富,必须在土地上做文章。北沟村党组织班子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带领村民发展棚膜经济。

“盖大棚种菜,这玩意儿能挣钱吗?”都说万事开头难,对村民来说建大棚一没经验二没资金,赔了咋整?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赢得村民信任,村干部带头率先建起了大棚,村民看到村里干事有决心,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纷纷要跟着一起干。

面对群众日益高涨的发展棚膜蔬菜产业的热情,村党总支全力扶持,多方筹措资金对大棚蔬菜种植区的道路进行硬化,并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随着我省实施“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榆树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党员干部带头扩大种植规模,在政策激励、党员带动和效益引导多重作用下,北沟村棚膜蔬菜产业实现了井喷式发展,仅2012年就新建设园区3个、大棚133栋,每栋大棚棚室面积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

纵观北沟村棚膜产业的发展历程,党建引领和党员示范是最大的牵引力和最强的带动力。

今年大棚建设图(从粮囤子到)(2)

发展·合力谋划开新局

北沟村棚膜产业初具规模后,如何谋划、发展好棚膜经济,向高效农业要效益,这是北沟村的思考所在。

北沟村与金土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规划设计北沟村蔬菜标准园,按照省部级标准园集中建设,统一样式,并由产业合作社集约管理。蔬菜大棚多为钢木结构春秋大棚,每2-3个蔬菜大棚配有1个育苗温室和1个操作间,方便生产管理。结合产业规模,配套建设1个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的蔬菜批发市场。

2020年,北沟村引进资金8000万元,投资建设了吉鲜冷链物流项目,注册成立了吉鲜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经完工,项目累计投资将达2.3亿元。

目前,北沟村积极推进蔬菜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冷链存储、生产销售、观光旅游、体验采摘、休闲娱乐方向转型,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链条,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农业标准化和现代化。

近年来,榆树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棚膜经济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全力扶持棚膜产业发展,2017年出台了《榆树市扶持棚膜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在省级补贴基础上,温室每亩补贴到4.5万元,春秋棚每亩补贴到1.5万元。政府的强力扶持促进了北沟村棚膜蔬菜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市政府为北沟村投入2000万元,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北沟村新建棚膜蔬菜园区3个、944亩,推动北沟村棚膜蔬菜产业实现新的跃升。全村年产蔬菜不少于6万吨,年产业收入1.14亿元,年人均纯收入3.6万元。

今年大棚建设图(从粮囤子到)(3)

突破·擘画蓝图催振兴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以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产业为重点,打造全国人民的粮仓肉库、中央厨房。作为榆树市的“菜田项目区”,北沟村将围绕棚膜经济延链、补链,加快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高产、高效、高科技的乡村振兴新示范。

构建新型交易模式,全力推进北沟村蔬菜物流中心建设。以北沟村蔬菜交易中心为核心,完善蔬菜深加工和存储体系,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行“互联网 智慧物流”新模式,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全面构建符合八号镇实际需求的物流网络,做活产业发展后半篇文章。

打破地域限制,扩大产业规模。将建设棚膜蔬菜标准园向周边拓展,延续既有的蔬菜大棚建设补贴政策,并加大对水电路基础设施的全额资金投入,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地区绝对强的影响力。

结合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涵盖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高标准棚膜蔬菜产业相协调。包括硬化连接各园区的主要道路,修筑机耕路、修建水田灌溉暗渠、构建生态沟等小型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等。

同时,北沟村紧扣发展特色产业促乡村振兴这一思路,以“百校联百县兴千村”建设为载体,依托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立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发和种植功能性蔬菜,在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质量,丰富农产品类别,有效增加棚膜蔬菜附加值,为早日实现“北方菜王村”的远景目标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