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网5月17日讯(记者 肖冰)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26个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被李克强总理寄予厚望:长三角地区将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

中国网5月17日讯(记者 肖冰)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26个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被李克强总理寄予厚望:长三角地区将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城市群无创新能力就不可持续发展

6年前,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根据规划,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区域内25个城市被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并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但从自然资源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资源储藏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无优势。为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一要打造改革新高地;二要争当开放新尖兵;三要带头发展新经济;四要以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五要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新动力,就不可持续发展。相信成为“排头兵”的长三角城市群将大有可为,继续占据经济霸主地位。

在上个月举行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发布座谈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城市群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为我们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平台,并从整体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集聚资源要素来推动创新,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乃至整体的协调发展。”

工信部通信发展司综合处处长谢全认为,城市群中,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应增加联系,“在提出都市圈后,我们要更好的解决中小城市的发展问题,要创造条件建立核心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资源、产业、交通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十三五”期间增强19城市群的建设

伴随城市群崛起,中国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群的区域增长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以来,国务院已经批复3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

5月4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使得成渝地区成为继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之后,第三个发布规划的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将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未来的成渝,不再是一座城市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城市群的抱团发展。

国家发改委网站5月3日发表的新闻稿中提及,北部湾、中原等城市群规划也会被纳入今年的年度工作安排中。

而《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于今年2月报国务院批复同意,努力将哈长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市群。

可以看出,未来中原、哈长等城市群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做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务院提出将在“十三五”期间建设19个城市群,分别为: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晋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对于未来城市群建设的重点,有专家分析,应重点推进六大一体化,即区域性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性市场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