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1)

八月八佰,热血前行。

从拍摄到正式上映,《八佰》剧组可谓“关关难过关关过”。导演管虎心里想了这个故事十年,它终于有机会成型,就要不遗余力、不惜代价。这是一场群戏,真正的主角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以那些可以独当一面的演员都愿意加入,一起走完一段不可想象的历程。

我们采访了导演、制片以及大多数主要演员,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来聊了聊拍摄前后的故事和体会。采访是借去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完成的,经历过这一年的变动的冲击,他们的创作显得更为单纯和执着。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2)

管虎 · 导演

我小时候喜欢近代史这一块,好多战役都想拍。四天四夜的四行仓库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为它太特殊了,别的仗没有这样打的——它有点直播式,比较适合电影的表现手段。但也仅此而已,就是想想,因为我知道它特别难实施。

想了十年,中间干了好多其他事,真的有一天人家告诉我有这个可能性,有一块地可以建一座城、挖一条河,真成啊?真有啊?那得干。我觉得万事还是个机缘,十年前就算拍了也特别幼稚,少年梦想的那种英雄,现在成熟多了,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也不一样了。

《八佰》这个名字从一开始就定了,而且就是集中在那四天四夜。如果再加上别的前前后后,就是另外一个故事,得拍续集了。它就是一口气,“戛然而止”对我来说特别重要。这个战役注定是一个魔幻的、相对舞台式的表现,根本不可能是一个常规的类型片,就得想怎么把一个时空当中的社会阶层浓缩起来,所以它注定是一个群像。但群像是最不讨巧的事,从剧作上就给你出难题,它的塑造是散点式的,还得让所有人都记住。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3)

难度是什么?在相等的时间段里,别人塑造一个人物,我们要塑造四个,大概是这么个换算。所以故事的前铺后续、中间点都得特别准确,一旦剪掉,这个人就不清不楚了。我们战战兢兢,其实也不知道结果,但你得面对这个挑战。

这个电影不是以故事为先的,而是以人物为先,往前推动戏剧的动力是情绪,而不是故事。所以它没有特别着重什么,就是需要真实。这有点挑战主流观众的观影习惯,但我们也必须有一点点不同。

它会给人一种不同的观影体验,带来的整体节奏也和原来的观影感觉不同:怎么这块那么慢啊?这儿怎么那么激烈啊,心脏受不了。可能会有这些东西,怎么办?你必须得调节,得尊重大多数人。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就为了这个分寸感。

每个演员,我都想让他们不一样,拿出身体里最不同的那些东西。比如魏晨,花儿少年似的,但我知道他身体里有火爆的东西在,只是他从来不示人。趁这个机会,用我个人的方式让他把这个东西拿出来,鼓励它、放大它,然后他自己慢慢享用。这是个妙趣横生的事情,是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互动。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4)

实景地搭在苏州,我天天住那儿,不回家,每天都看着它在变,特别外立面,经过了无数次的改动。曹郁把地板都打通了,外立面墙壁的材质又不行,现在说起来都觉得心累,觉得这么弄下去不可能开机,可最后还不是成了。

焦躁的东西我就自己疏解,不然就疯了、就抑郁了。以往我有脾气就发,但这次不行,完不成只能带来更坏的恶果,让所有人都更紧张。后来即便在拍摄阶段我也每天跑步,回去睡不着就喝威士忌。以前拍电影也碰到过各种问题,但不是这种级别的,都差着行市呢。有时早晨去现场,坐在车上能多待一分钟我就多待一分钟,外面成千上万的人都等着呢,这怎么办那怎么办,你想得再好,一开车门,那些难题全部扑面而来。

不过,对我来说做任何事都是忐忑的,没有可以手到擒来的,你真特有把握的事情,试试就觉得特没劲,它就变成了一个“事”。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兴趣、乐趣,有新鲜的东西,万事都是经验,但适不适合眼下很难说,还是得信自己,该试就得试。

《八佰》这种大戏,要等天时地利人和,拧不得、逆不得,不能强求。这回拍摄从头到尾从从容容,我们前期的准备做得比较充分,安排得井井有条,该什么点做什么事,这就是工业化。而且老天还帮忙,特别眷顾我们,先拍北岸,风霜雨雪,晴,那就拍完了,再拍南岸,风霜雨雪,给你严丝合缝,这不容易,只能说天上有三十万英灵在保护你。

这个故事有民族情感在里面,是全体中国人共通的情感。每个导演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母题,对我来说,人性中即便有各种缺憾,它还是闪光的。我的电影基本在片尾上都会给最温暖的东西,虽然前面可能鞭挞、批判色彩比较浓重,但我坚信在人性的最深处,即使被尘封住了很多年,那些东西依然是有光辉的,而且每个人都有。

梁静 · 总制片人、出品人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5)

这部电影立了项后,有两年没有办法推进。没地方拍,四行仓库是真实存在的,在影棚里用绿幕去搭,这不行,它还得炸、还得有各种操作,太难了。等到有了场地,搭建了一年多,演员也基本谈定了,我们以为终于可以开机了,可又遭遇了一次场景的问题。但是我的心特别大,我的理念是:只要能够开始就能够结束,中间遇到问题就去解决,既来之则安之。

最初我们没有成立公司,导演觉得没有一个电影公司敢去做这样的事,敢陪你玩。这之间我们遇到了华谊,也有了自己公司的出现和成长。华谊特别给力,我和导演在整个过程中都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就是谁帮过我们都要记得,片子后面列了一个特别长的感谢名单,有些人跟电影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就是点点滴滴的难,靠大家一起帮忙。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6)

实景地搭在苏州,但是苏州本地的群演根本不够,我们从上海、横店等附近的地方调。路费饭费,还有如果一天拍不完……开始我们也想过用特效的方法减少一下这部分的开支,但导演不同意用“假人”,要五千人就得五千人。好多群演都是特约的,有台词,每天得提前和他们聊戏,后来他们反馈过来说,作为群演也终于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骄傲,可以主动去创作,我们听了也很感动。我们还提前近两年的时间开始找适合演士兵状态的演员,集中训练。那个年代士兵的状态甚至体态都跟现在都不一样,这些细节都是不能随便的。

我们这次也实践了更为工业化的流程。主创们坚持用IMAX机器,我们说服了整个投资方。有些场次的拍摄需要预埋50公里电线,现场五千人的超大型调度,它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导演团队,有十几至二十人,都是精兵强将,都跟过导演许多戏,知道他要什么。当然也是因为导演有一种个人魅力,能够让所有跟着他干活的人有荣誉感。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7)

这是我转幕后的第一个项目,但没想到那么庞大,只能说抱着学习的态度,跟着真正执行的制片人朱文炯学习。前年生日我还在公司哭了一鼻子,谁过着那么好的日子还非得把自己放到这岗位上啊?那个折腾的,哪儿哪儿都顾不上。但我们有电影人的情怀,说小一点,至少让这个行业看到我们的一点态度,我们在尽力推动电影行业,用电影这个载体来传递情感。

王千源 · 饰演羊拐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8)

我跟管虎导演比较熟悉,所以一开始他告诉了我一些角色的大致性格,年轻的那些我演不了,就比较喜欢羊拐,之前没碰到过这样的角色,没那么硬朗的。

一开始他从这个部队到那个部队,慢慢锻炼出了他的“油”,不是油腔滑调,是对生活和生命的“油”,我怎么能保证不死,能存活。老算盘和老铁也“油”,但都不一样,所以只有靠“毒”他才能建立和保全自我:我不能再相信人。

羊拐的眼神开始特别“毒”、特别讨厌和自私,但护完旗之后发生了变化。那些人就围绕着一个破杆子,保什么呢?明白一点点,保的是一种尊严、一种意志、一种荣誉,用血肉之躯。最后在电梯里他和老铁分别时听老铁讲女人,他的眼神就比较柔弱、充满了怀念了。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9)

生活里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我活着的时候从来没好好感受过,他说“真好,下辈子好好尝尝这个滋味”,就是我们今天死了,其实才知道生的可贵。他的眼神变了,心情也变了。以前变成了狼,后来被他们训练得有知性、有人性,慢慢被融化了,可为时已晚,再也回不来了。

在我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这也是一次独特的、高水准的拍摄,没有一个部门是弱的,都想往更好的地方再迈一步。剧组的认真程度有多可怕你知道吗?我们那个马克西姆机枪,就是我打飞机,从上面打下来那个,是录音师去西班牙和捷克找了真的马克西姆机枪,用36个话筒,在山里“嗒嗒嗒嗒”录出来的。

我们进入拍摄的空间之后,不是以讲戏、对戏为主,而是感受那个气氛就知道该怎么创作了,已经没有在演戏的,就是真诚,所以说我们是最好的演技。大家凑在一起演了一个大群众的戏,里面有个自我态度的问题,你要整体,还是在这个整体里突出?我觉得是一个升华。

张译 · 饰演老算盘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10)

有一回我在云南拍戏,管虎导演到大理来探班,专门在一个风景如画的下午和我谈起这个人物。那时我还没看剧本,对整个人物没有任何规划,但我这么喜欢的一个导演能专程到云南来做一个盛情的邀请,我就答应了。

老算盘这个人物,造型还真不是我的设想。之前我找了很多四行仓库战役相关的纪录片来看,那是比文字资料更行之有效的方式,但纪录片里我也没有看到任何和老算盘形象比较接近的人物,他的言行举止全是未知。

进组后导演和我聊了几次,他的观点让我眼前一亮:首先是长发,精于算计,之前可能是个账房先生或是师爷,所以想给他安排一副眼镜。从这个设定往前推,他会经常用手去转硬币,眼镜可能折了一条腿、用绳子替代,又会留一个绍兴师爷的八字胡等等。

当生活中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一个明确的人物作为对比找对象的时候,可能需要从动物身上下手。我们给“老算盘”最后定的是猫,“老算盘”对周围的危机特别敏感,他会在第一时间自保,找一个最安全的地方和方式来存活,这是猫的特性。

我以前演惯了正常的英雄,都是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时,挺身而出或是隐忍到最后、为团队默默付出的人,突然要演这样一个另类的人物,对我来说也是挺大的挑战。战场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勇往直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有些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求生欲很强”。你说老算盘恨不恨日本鬼子?恨。希不希望国家太平过好日子?他当然想。最后他之所以离开这支队伍就是为了活下来,他的性格和逻辑决定了他这样做。

和欧豪那段水下的戏拍了近半个月,每天天一黑我们就化好妆换好衣服下水去,接近天亮时才能出来。那时冷啊,可能天上下着雪我们在水里待着,那种寒冷是我这一生都很少遇到的。第一次下水的那一刹那就觉得自己快扛不住了,但不扛还能怎么办呢?你干的就是这个工作,岸上几百人等着你,也尽可能给你做了最好的后勤保障,但那只限于下水前和上岸后,真正在水里的时候谁也帮不了你,只能自己来。

作为演员来说这也是值得一辈子骄傲的事情。谁可以在冬天的晚上在水里泡半个月?有一次我和欧豪泡在水里等下一个镜头的时候,岸上有人放烟花,太冷了,抖得在水里都站不住,我俩就手拉着手仰望星空看烟花的绚丽多彩,然后颤抖着对对方说,此生在水里看烟花的日子也就今天,也就我俩了。

这部戏里我和王千源、姜武的对手戏比较多,承包了整部戏的喜剧元素,应该说,让观众在紧张、压抑和激昂的观影中体会到唯一的一抹轻松愉快。我们三人演戏特别像踢足球,有人充当前锋,有人充当后卫或者中锋,有人守门,就是互相“抬轿子”“给肩膀”,给对方铺一个更往上的台阶。

第一次进组试完装后导演就带着我和李晨参观了一下南北两岸的场景,叹为观止,但拍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一切也习惯了。那个地方我在手机的地图上做了一个永久的标定,标为“收藏”,后来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坐高铁如果路过那个苏州阳澄湖附近的时候,我都会提前向窗外张望我们战斗过的场地,每次都很感慨。

欧豪 · 饰演端午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11)

端午在四天四夜里经历了一个从男孩变为男人的过程,整个心理变化非常大。他不是一个正规军,属于地方的保安团,他心里认定自己只是个农民的儿子,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去上海见见世面,没想到会被抓去四行仓库里。

他在极短的时间经历了很多,特别残酷,没有人愿意在瞬间被逼着长大。他的内心非常压抑,但我觉得这个角色里面没有表现出阴暗面。他是一个无意中被卷入这场战争的普通农民,他的经历我觉得代表了那个动荡年代里小人物的觉醒和反抗,虽然这个角色没有原型,但他代表了战争中千千万万个奋起抵抗侵略的普通中国青年。

要表现人物的变化,更多要从他的内心出发。拍摄的时候我除了片场就是酒店,基本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不希望有别的事情来影响这个人的状态,很多时候一个人待着莫名就会很低落,但至少在拍摄的四个月里,你必须时刻保持那样的状态,这样才能在镜头前呈现出比较真实的人物感,一个眼神就能表达状态。

我和张译哥拍水底的戏时已经11月底了,苏州已经很冷了,水里那真是刺骨的冷,一度都觉得坚持不下去了,就今天完了明天还要拍,想起来都头皮发麻。后面我觉得完全靠毅力,有时拍着拍着就有群演被送去医院了。而且我们又不想拍一条就上来,那样更麻烦,不如留在那个环境里。有一个长镜头,我记得拍了28条,特别复杂,但终于都克服了。

也没想到导演是个那么细腻的人。他特别保护演员的情绪,比如拍水戏的时候不断来安慰我们,让我们多吃巧克力、多喝姜汤,每天回去还会给我发一条信息,说今天辛苦了。八个月的拍摄,导演的压力够大了,他有那么多的戏、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去盯,可他还是可以面面俱到。

杜淳 · 饰演谢晋元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12)

管虎导演说,谢晋元这个人是这部戏的“定海神针”,这根针要是垮了,那整部戏的50%就垮了。压力好大。

一开始听说这个戏的时候,我自己跑去找导演,说您让我演什么角色都行,就想有机会参与。导演一开始想把我放到南岸去,我说我要演个兵,结果各种阴差阳错,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开机前定了我演谢晋元。

我大部分时间都站在上面,向这400多个战士去传递保家卫国的精神,对他们来说,谢晋元是一个精神领袖。我仔细研究了他的资料,他原本是个读书人,后报考了第四期黄埔军校,参加过北伐战争,然后一直留在上海,还把媳妇孩子送回了老家。他要靠自己的信念去改变那些刚刚进入仓库的士兵。

导演说谢晋元身上有种老鹰的特质,眼睛里永远充满了狠劲。他骑着白马去会见日本军官的那一幕,说“四行仓库是我们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我觉得现在很多人是无法理解他的抱负的,包括我。扮演他当然要理解他,但真的要完全“吃透”他也不可能。

在天台的那场戏我们整整拍了15天。技术方面的难度非常大,所有人都要在,上面有日本飞机的俯冲,底下又有南岸的百姓看着我们,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极大幅度的情绪调动。那场戏的最后一幕是我在楼顶郑重地敬了一个礼,那是在前面部分完成两个月后补拍的。曹郁老师对光感的要求特别高,之前的太阳在什么位置,两个月后也必须完全相同,所以时间不得不一天天往后推,一直到春节之后才补上,拍完我就杀青了。

这次所有的部门都在帮助演员去塑造角色和故事,最先进的技术都用在了我们身上。我第一次去拍摄基地的时候都惊了,哪有这样干的,直接给盖了一个城出来。从来没见过拍摄团队那么大阵仗,150个人,群演5000人,平时一个电视剧大组也就200来号人。

我觉得这是中国电影往工业化迈出的很大一步。管虎导演以前还开过一个玩笑,说自己是“中国四大最不卖座的文艺片导演之一”,但他一直在坚持自己喜欢的风格。《八佰》没有用传统意义上那些战争爆破去撑场面,他强调不要用花花绿绿的东西,就是记录,把这段历史的状况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来。

魏晨 · 饰演朱胜忠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13)

这次我觉得不是突破,基本上是颠覆了,从进入剧组开始就是一个忘却自我的过程。当然需要一点勇气,但更多的是对这个剧本有兴趣、有感触,勇气才能推动你向前。其实导演之前并不怎么了解我,但他完全相信自己的眼光,这也给了我很多信心。

管虎导演一直给所有人鼓励,不仅是演员,还包括武校的学生和武行的老师,他说“特棒”“特好”我们都高兴,虽然知道有不到位的地方,但信心和信任感都一点点建立起来了。

不算前期培训,我在组里拍了6个月。这次的拍摄完全是沉浸式的,对我这种经验不是很丰富的演员是一种极大的帮助,能更真切地感觉到那种压抑感和即将爆发的状态。你慢慢体会、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感觉,肯定比给你分析得来的更细腻。

电影里我全程说陕西话,那更能代表朱胜忠的情绪、展现他的性格。历史上关于他的材料不算太丰富,但他是一个军人,接到任务就没有质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管打到什么地步都不会认输,一定会战斗到最后一刻。

每个人对电影的期待不一样,我本身就喜欢军事题材的电影,最早片花出来的时候,我就看到许多人一点一点比照历史的照片分析,比如有没有还原那个年代真实的武器,那时是否可能出现投炮弹,甚至细节到入弹的方向、头盔的位置,很严格。所以观众可以看每个人的状态和转变,看这个历史背景下每个人的不同。

张宥浩 · 饰演小七月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14)

我还在拍电视剧的时候看到了《八佰》的组讯,说需要一些会方言的演员做特约群演,我想我会四川话,要不就去接触一下。我记得那是上海电影节,那天还下着雨,导演当时坐下来看了我一会儿,说挺喜欢我的笑,和我说了这个角色,还发了我剧本。当时我私心也想争取一下,看了剧本后还写了篇心得发给导演。这么好的导演,这么好的电影,就觉得我们年轻的演员应该去参与和学习。

定下我演“小七月”时我没想那么多,但进组的时候还挺紧张的。平时一个剧组最多用10盏左右的大灯,但我们那个剧组是1000盏大灯放在现场,你莫名就觉得任何环节都不能掉链子。我们几乎所有人都特别渴望得到特写,但导演每天都在说,你们不要想着我们现在拍的是一个近景而不是特写就怎么了,IMAX巨幕会全部放大。这也是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小七月”没有原型,他其实代表了导演对这场战争的一些想法。他本来就是个放牛的孩子,因为战争颠沛流离,迫不得已投身军队,他的家庭、身边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被破坏掉了,所以他就是痛恨日本鬼子。戏里他只有16岁,非常单纯,第一场拍完导演说这就应该是七月,我想他选择我也是因为我身上的某些特点,所以不需要刻意去演。

在剧组的时候,我收工后常常不走,我得偷点活儿、取点经,看张译哥、千源哥、武哥他们表演,完全是我想象不到的东西,比如一场戏来三遍,通过一顶帽子完全不同的细节处理就能凸显人物的心理。我最终的一场戏是小七月死的那场,我从来没有演过死,况且那种死法很悲壮,生理上我不知道该怎么表现。我有个技能,能快速地让自己心脏跳得比较快,然后逼自己生硬地干呕、咳嗽这些,帮助身体唤醒一些感觉。

这是我拍得最久、N机最多的一天,直到导演拿到他想要的那一条。导演给了我巨大的信任感和空间,特别宝贵,他让演员更相信自己,反映出很多自己都意料不到的东西。

唐艺昕 · 饰演杨惠敏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15)

管虎导演找我聊杨惠敏这个角色的时候,说觉得我是那个年代的脸。我读了杨惠敏的传记,发现她其实当时年纪非常小,才十几岁,是童子军,拍摄的时候我想,她当时在枪林弹雨的背景下一个人游过苏州河,一定拥有超过常人的勇气,内心非常强大。

刚开始拍的时候,我疑惑过,天天打仗,杨惠敏还笑得出来吗?导演和我说,当你每天处在一个打仗的环境里,你不会觉得战争有多可怕,它就是个平常的事情。所以当杨惠敏到达四行仓库的时候,她不是愁眉苦脸的样子,而是好像一束阳光照进地狱,她是给那里的人带去希望的,所以还可以笑着和战士们说话。而且对她来说,谢晋元就是一个偶像,所以看到谢晋元的时候她眼睛是发光的。

每一场戏都拍得挺难忘的,但最深刻的是在拍南岸部分的时候,基本都是夜戏,还都是大场面,连着一个多月日夜颠倒。南岸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百态,每一场戏都是成百上千的群众演员,又都用了流动的长镜头,会扫到每个人的脸,一点都不能出错。

我们这个戏当时就流传着一句话,“找群众演员就去找演过《八佰》的”,每个人都被调教过,都被锻炼出来了。拍南岸的时候其实北岸带不到,但导演为了让我们有真实的反应,让对面至少四百来个士兵也照常演一遍,枪也照打,所以我们不需要靠想象去演,我们都真实地活在那个年代里。

李九霄 · 饰演刀子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16)

看剧本的时候我就哭了,刀子这个角色太能打动我了。我是重庆人,还问了下姥爷那辈以前的事情,他们说重庆是“袍哥文化”,和“刀子”隶属的青帮一脉相承。虽然他们被人叫“地痞流氓”,但重情重义,真出事的时候是拿得出手的。我还去查了一下民国二十六年时上海“三等人”的分类,刀子是二等人,处事之道是“钱财用得完,交情吃不光”。

我和导演建议,能不能让刀子削苹果?试装的时候有个弹簧刀的道具,我觉得刀子平时不会轻易把这个刀“啪”弹出来吓人,但他是个管事儿的,一整条街,什么都得摁着大家按部就班,估计没什么时间吃饭,但苹果可以随身带啊,削苹果的形态也会让他更生动。

南岸歌舞升平,我白天晚上都在那个街上溜达,我就想刀子每天会干吗,特别是他不忙的时候会去哪里?他管着赌场,自己可能也会去玩两把,也可能平时人见多了,就单独靠在桥边,抽根烟,擦擦枪。这完全是在现场感受出来的,我第一天的戏是个大夜,下雨,北岸的人涌过来避灾,我都没看到摄像机在哪儿,那景象是你在房间里闭着眼睛怎么都想不出来的。各国的人,各种动物,乌泱乌泱的,在那儿你已经不用去想演什么了,我站在那儿就是他。

刀子跑过桥的那段特别振奋人心,一个抱拳,报了名号,刀往桌上一插就去了。他当时应该处在一个非常亢奋的状态,我查了一下,用生理方法去调动这种状态的小方法就是不吃东西,因为胃空着的时候肾上腺素会提高,但同时你会没有能量。正式拍的时候我就开始一瓶瓶吹红牛,整个人就像一颗子弹,随时可以冲破一面墙,我觉得那就对了。那场拍完后躺床上,整个人都是瘫的、晕的。

李晨 · 饰演山东兵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17)

我的角色定得特别早,一开始就是“山东兵”。中间因为场景的关系重新等了一年,剧组里还是有几个人一直在等导演开机的,但剩下的演员因为档期等原因大都重新调整了,我还在。

我演过军人,但拿到剧本后,我还是给人物加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每次拍戏我都会写人物小传,剧本里他算逃兵,我就把他逃的原因补充了:他的家人在东北,因为不抵抗就被杀了。所以别人最多是作战,他心里想的还有复仇,杀一个是一个,杀两个赚一个,是这种心态。

中间那场皮影戏我学了两个月,得自己耍。学的时候是双手,实际拍的时候要用单手,挺难的。每条拍完后所有人都盯着监视器找问题,每个人都要在状态里。拍的条数特别多,至少10条以上,你情绪还得顶着,体力和状态都要饱满。

最难忘的是撤桥的过程,当时苏州下了几十年不遇的大雪,拍几天它下了几天,剧组准备的下雪机都没用。历史上真实撤桥的时候上海也下雪了,那天一到现场我就给梁静发了个消息,我说真的老天帮忙,觉得挺感动的。

俞灏明 · 饰演上官志标

八佰实际背景(属于八佰的幕后故事)(18)

《八佰》之前,我和管虎导演在电视剧《外滩钟声》合作过一次,我很崇拜他的能力,所以知道这个项目后,就很希望参与其中,我向导演自荐,后来就成了上官志标。

这部电影里没有人是绝对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那股民族的气势。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去贴近那个年代,不需要任何修饰,也不需要太多的塑造。我们几乎没人有过IMAX机器的拍摄经验,导演给我们的意见是,千万不要尝试去“演”,千万不要去过多表现,包括我们的表情,要尽量精简和到位,他希望所有的动作和感觉都是融在身体里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除非是特别“文”的一些戏,我们能够有镜头的切换,拍摄战争戏的时候,许多镜头都要求一镜到底,表演要一气呵成,我们的走位、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非常精准,每个人都会要求自己更加严谨。记得有一次导演夸了我,有一个背身的镜头,只是要让镜头带到另一段画面去,导演说我在这样一个什么都不做的长镜头里补充了很多信息,支撑起了它。

上官志标这个人物没有太多前因后果的交代,也不需要,他是一个副官,辅助团座,所以更多是在戏剧结构里完成他人物关系的使命。但他首先是一个军人,举手投足和说话的方式都要符合那个时代的感觉,我觉得他在武将的能力之外有文人的气质,相对文质彬彬一些。

导演允许我们先尽可能地自我发挥,他对每一个角色会有一个想象,当演员呈现出来的感觉有比较大偏差的时候才会和我们探讨,更多时候他和我们交流的都是表演上的细节。拍每一部戏的时候我其实都会感觉到自己在表演上的不足,我惯用的方法和习惯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陌生的角色,所以对自我和人生要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在角色身上呈现有说服力的细节,而不是被局限在某一个表面的层面上。


监制/沙小荔

特邀摄影/尹超

策划/王晓白

形象/于昆

采访、撰文/李冰清

统筹/Celeste Ren

制片/雪丹、蒋紫薇

视频导演/iGUFILM_GUGU

视频摄影/冬瓜皮

时装统筹/栩栩、包子

设计/匡安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