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二十三 道德经注释二十三

道德经 二十三 道德经注释二十三(1)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不终朝②,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③?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注释】

①希言:字面意思是很少讲话,引申为清静无为。

②飘风:狂风。终朝( zhao ):整整一个

早上。

③为此:产生这些狂风暴雨。为,产生。

【译文】

清静无为才合乎自然法则。所以说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产生的这些狂风暴雨?是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维持这种剧烈变动的状态,何况人呢?

道德经 二十三 道德经注释二十三(2)

【原文】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①,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②。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③;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注释】

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应作“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俞樾《诸子平议》考之甚详。从事,寻求。

②失:过失,错误。

③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愿意同道在一起的人,道也愿意同他在一起。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与孔子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意思相似。

【译文】

所以说寻求规律的人,其言行就会符合规律;修养品德的人就会有美德;坚持错误的人就会永远犯错误。愿意同规律在一起的人,规律也乐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美德在一起的人,美德也乐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错误在一起的人,错误也乐于同他在一起。

【原文】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自己的诚信不足,才会不被信任。

【赏析】

在上一章中,老子说柔弱灵动,委曲求全是“德”的一种,是符合“道”的规律的具体体现。在本章中,老子接续着上章,继续论证了人必须顺应“道”,合乎“德”,才能顺应自然,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从中受益。他通过大家都熟悉的自然现象来阐释遵循自然规律的大道和大德,并以此为喻告诉统治者实施不言之教的意义,这与第十七章中所论述的“无为而治”相对应,讨论的都是“治道”的问题。只不过,在这是用“希言”取代了“贵言”,“希言”就是“少生教法令之治”,也就是行“清静无为”之政,以不扰民为原则,百姓安然畅适,这才合乎自然。若拿严刑峻法威吓百姓,以苛捐杂税压榨百姓,如狂风暴雨般对待百姓,统治者自身也必然会如狂风暴雨般骤然而逝。

施政的过程其实是统治者与百姓交流的过程,统治者以怎样的政策来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统治者。所以,老子又强调了“信”,“德无信不行,人无信不立”。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言必有信是起码的原则,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背信弃义的人将被人们所唾弃,推及到君主,对人民不信任的君主,终将会失去人们对他的拥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任何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借鉴的永恒信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