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

张爱玲于1951年在上海《亦报》上开始发表小说《十八春》,17年后,她将其改编成了《半生缘》,对《十八春》中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剧情走向都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这里面融入了张爱玲对于人生、爱情和命运的反思,不管在人物刻画还是内心描写,都给读者带去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和美好回忆。

《半生缘》是张爱玲少有的长篇小说,全文一共19万字,其中出现的人物众多,情感饱满,1997年,许鞍华将其改编成了不到三个小时的电影,在如此“仓促”的时间段中要表现出长篇小说中原有的故事情节显然是做不到的,于是她必须完成小说的改编工作,从效果来说,《半生缘》无论在演员阵容还是剧情编排上都好于前一部改编的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一方面许鞍华吸取了之前失败的经验,更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另一方面邀请的演员吴倩莲和黎明很符合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把人物特点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因此获得了改编的成功。

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1)

谈到创作初衷,许鞍华是这样说的:“《半生缘》有点接近(张爱玲)。这个小说也是我一直想拍的,我很喜欢那个故事的调子……我不是喜欢他们的技巧,是喜欢他们影片中那种比较悲凉的调子”。正是因为共同的上海、香港经历,让许鞍华理解这种分离的痛苦,也忠实展现出了小说想要表达的内涵。

本文将从叙述方式、时间的含义、情感表达和主题内涵四个方面对影片进行解读,让观众体会到上海关于那份逝去青春的追忆,以及流走的时间、事件的偶然性带给生活的剧烈变化。

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2)

01、选取小说中最重要、最具表现力的场景、事件进行表现,以倒叙方式最大程度表现出小说的意图,以顾曼桢的视角取代小说中的全知视角,充分利用色彩、音乐烘托小说中的情节氛围。

小说中的故事因为抗战的背景而显得有些动荡,影片没有凸显这一时代背景,而完全按顾曼桢与沈世钧相识、相恋、分别、重聚的情节展开,选取了小说中提到的小饭店见面为故事的起点,注重刻画了不爱说话、有些呆板的沈世钧形象,并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进行故事回忆,这在小说中是没有刻意凸显的。

在第一次见面时,沈世钧由于紧张,许鞍华还特意加入了一个细小的情节,那就是沈世钧把洗筷子的水当成茶水给喝了,这些都是对于人物性格的延伸,当得知这是洗筷子水时,沈世钧不但不以为然,反而还想继续喝,受到了许叔惠的阻拦,三人之间亲密的关系立体生动起来。

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3)

小说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客观视角来描述整个故事,这样可以全面洞悉每个人物的内心和行为,让观众产生一种俯视的距离感,便于观察故事的全貌。影片由顾曼桢的独白开始“他来城里已经好几个月了,我一共见过他四次,每次他都像看不见我,可能是他太专心吧,根本没留意旁边的事情”,这种女性的第一视角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之中,而这个视角也会在不经意间短暂切换为沈世钧的视角“年轻的时候,我做过许多无聊的事,也见过许多过后就忘记的面孔。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在我面前出现”,这种类似互文的对仗很有看点,将两个人物的命运纠葛紧密相连,强调了缘分的巧合。

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4)

音乐在影片中也起到了渲染氛围、凸显故事情节走向的作用,可以用“费尽心思”来形容,当沈世钧送顾曼桢上班时,音乐激昂澎湃,如同倾泻的洪水冲击着观众的心房,那是沈世钧爱情的宣言;当顾曼桢为沈世钧收拾行李时,音乐欢快动人,朗朗上口,没有丝毫伤感的元素,似乎这只是一次正常的离别;当祝鸿才强暴顾曼桢时,那段音乐如同出闸的猛兽令人毛骨悚然,让观众不由得不寒而栗,这是人性的悲凉和命运的无常,也让观众感到深深的惋惜。

色彩在爱情电影中是必须要重视的抒情手段,这个故事发生在冬季,于是人物的服饰以灰暗色为主基调,并且因为故事的悲惨性,采用了宽阔的取景空间,一次来造就被压抑的感觉。为了表现影片的时代感,还采用了通篇发黄的色调,以此营造旧上海怀旧、伤感的场景氛围,通过环境的营造来表现故事的戏剧张力。

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5)

02、张爱玲对时间的敏感性转换为秋冬季感情的物是人非,从《十八春》到《半生缘》见证了顾曼桢和沈世钧的感情变迁,也寓意了时代洪流下小人物跌宕起伏命运的无奈。

张爱玲的小说处处流淌着繁华背后的苍凉,这与她对于时间的敏锐感知有很大关系,她选择改编自己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两者的时间跨度很长,时间空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时的改写本身就预示了时间的循环往复。

小说中最为凄凉的就是顾曼桢再次遇到沈世钧时说的那句“我们回不去了”,整个故事由之前的18年再相见变为了14间再相聚,这14年间发生的故事仅仅通过这一句话就能体会到当事人垂垂老矣的心态变化。

张爱玲从13岁时就体会到了“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于是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喜欢描述情人们的此时此刻,却对分别之后的相聚并不抱有乐观的态度。她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目睹过战争之中带来的死亡,这些都是真切发生在她面前的故事,战争也打碎了她对理想的憧憬,为此她写下“想做什么,立刻去做,都许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这份苍凉感也放到了顾曼桢和沈世钧的感情变迁之中。

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6)

推动顾曼桢变化的除了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她说“现在不像以前了,正是努力做事的好时机”,影片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关注这份感情变化的时间因素,个人的现实欲望在时间的循环往复中变得狰狞,这其中有祝鸿才的丑陋嘴脸,有沈世钧父亲的横加阻拦,也有顾曼璐将妹妹推入深渊的人性之恶。

叔惠出国因为“在这里混不出什么来”,沈世钧和石翠芝保持平淡的夫妻生活也是因为物是人非,成为聊以度日的借口而已,所以当沈世钧接到了顾曼桢的电话后,他必须要见她一面,产生“心里不知道多痛快”的感受。

然而当昔日的恋人再相见,那份彼此的亲昵感又回到了心中,他们彼此倾诉着当年的种种因缘际会,可是却因为错过了最好的年纪而无法“再回到过去”,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明明相爱的人却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无法彼此相守。

当提到那个死去的罪魁祸首祝鸿才时,顾曼桢也表示“不会再恨他了”,这其实也是时间让她选择了遗忘,让她可以面对过去的伤痕,重新认识自我和世上的一切罪恶,这些种种变化都寓意了时代洪流下小人物跌宕起伏命运的无奈。

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7)

03、以三对青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顾曼桢与沈世钧的情投意合,顾曼璐与祝鸿才的萍水相逢,许叔惠与石翠芝的阴差阳错,都表现出缘分的宿命感和生命无常的偶然性。

影片对小说的剧情进行了大幅的删减和改编,从顾曼桢和沈世钧的初次见面开始,他们就彼此产生了好感,而想要合影留念却没有底片也隐喻了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这其实就是缘分的宿命感。

石翠芝与沈世钧郎才女貌两小无猜,可是在沈世钧心中是看不上石翠芝的,为了让影片更具看点,当家里安排两人爬山时,影片将其改为了多人一同爬山,不仅包括了顾曼桢,还有许叔惠,而在爬山的时候,顾曼桢还问到石翠芝和谁般配的问题,沈世钧的玩笑话“和我比较般配”,没有想到的是此话一语成谶,最终两个并不适合的人却阴差阳错的走到了一起,在好友许叔惠的心中,他仍然留有一处给石翠芝的位置,不得不说命运的戏谑。

许叔惠如果不是对石翠芝失望落空,可能也不会选择出国,他对朋友用情至深,把自己的最好同学顾曼桢介绍给了沈世钧,可是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走到一起,这与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经历何其相似。

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8)

顾曼璐作为顾曼桢的姐姐,因为误会妹妹与自己的初恋相好,而设计陷害妹妹,这种人性的狠毒令人伤心,在刚开始的时候,她的内心是拒绝的,可是正是因为误会,才让她和妹妹撕破脸皮,成为了祝鸿才的帮凶,彻底改变了善良妹妹的一生。 

电影也改变了祝鸿才在小说中的形象,在书中,他是一个纨绔子弟,有情人性格暴戾还喜欢沾花惹草,占有了顾曼桢之后他并没有改邪归正,仍然保持着挣昧着良心的钱,对于顾曼桢极尽讽刺之能事,可是在电影中,许鞍华却没有这份狠心让心地善良的顾曼桢再受摧残。祝鸿才变成了贤良淑德的改邪归正之人,不仅处处照顾母子俩,还在道德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她们提供帮助。

在小说中,舞女姐姐顾曼璐和祝鸿才是一丘之貉,影片却让姐姐有诸多难言之隐,姐夫成为了醉酒之后的误入歧途。小说中,不知悔改的祝鸿才在偷渡台湾的帆船上死亡,而影片却给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这些可以归结为许鞍华的于心不忍,亦或是对于商业电影的一种艺术妥协。

在上面错综复杂的几段感情中,无处不流露出缘分的不期而遇和变化多端,人生处处都可能有机遇和危险,这份无力的宿命感贯穿在影片始终,也是张爱玲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

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9)

04、蝴蝶效应对人生的剧烈影响、时间对于感情的淡然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波动成为本片的主题,让观众随着时光的流转体会到沧海桑田的青春之歌。

尽管在形式上影片与小说有些差距,但在表达主题上电影却贯彻了小说中的主题。由于沈世钧的离开,不仅给了祝鸿才可乘之机,还因为他没有收到顾曼桢的信件而失去联系十余年,这些都是因为命运的捉弄而使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偏移,原本天仙配的圆满结局竟然变得天各一方不得相聚,这种真实而残酷的现实其实就是张爱玲的切身感受。

每个人的感情都在发生变化,每一个细小的事件都可能影响我们对周围人的看法,不管是亲戚、朋友或者是最爱的人。在整个故事中,处处流淌着爱的成分,沈世钧对顾曼桢是无私的爱,他可以为了她放弃所有,一遍遍的追问她是否可以嫁给自己,可是却因为家庭的缘故没有在一起。

顾曼璐与祝鸿才是世俗的物质婚姻,祝鸿才爱的是顾曼璐的风姿绰约和娇艳欲滴,这份爱是自私之爱,就像他对顾曼桢一样,不过是垂涎于顾曼桢的青春和学识,一旦得手则不加珍惜。就连顾曼璐对顾曼桢的姐妹之情都因为掺杂了恋人的感情而发生了变化。原本为了家庭默默隐忍付出的姐姐成为断送妹妹锦绣前程的刽子手,这无疑是可悲可叹的。

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10)

对于石翠芝,她如愿以偿得到了自己的爱情,但是这份爱情却是附加了条件的,如果没有顾曼桢的中途离场,她不会有现今的生活,可是即使得到了美满的婚姻,她也没有表现的多么珍惜,这又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自私,让观众再次怜惜顾曼桢的不幸。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是鲜活生动的,从年轻跨入中年,似乎就是每位观众正在经历的人生,相爱的人无法在一起、不爱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家庭,甚至有些仇人因为共同的利益言归于好,这些都是真切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感情故事。

张爱玲的作品中埋藏着关于人物内心不安全感的种种隐喻,在阅读中,读者总会跟随着这种痛苦感而备受煎熬,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影片借用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来映射现实生活,让我们在时光的循环往复中体会到感情变化的沧海桑田以及我们正在或已经逝去的青春之歌。

前世相欠才会有今生的相见(两地相隔一生无缘)(11)

结语:

许鞍华对《半生缘》的理解是非常准确的,她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视听转换,无论从剧情编排、演员选择还是主题把控方面都可圈可点,虽然由于影片时长的限制,小说中的很多内容仍然没有体现出来,但总体来看这部作品还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之前许鞍华没有改编好《倾城之恋》,这次的《半生缘》算是一次很好的弥补之作,也算对张爱玲的一份致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