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真菌病害有啥特点)

在为害棚室蔬菜的侵染性病害中,真菌占很大比重。真菌侵染部位在潮湿的条件下都有菌丝和孢子产生,产生出白色棉絮状物、丝状物,不同颜色的粉状物,雾状物或颗粒状物。这是判断真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据。为害蔬菜的真菌性病害种类繁多,如灰霉病、菌核病、蔓枯病、叶霉病、枯萎病等,蔬菜的根、茎、叶、花、果等部位都可受到真菌的侵染为害。真菌性病害发病症状明显,主要侵染表皮,容易发现,防治相对也简单一些。

真菌病害的特点

真菌病害发生后,蔬菜常表现出坏死、腐烂、萎蔫等症状。坏死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如炭疽病、白粉病等;腐烂是在细胞或组织坏死的同时伴随着组织结构的破坏,如灰霉病、菌核病等;萎蔫的发生是因为蔬菜受到病原体的侵染造成根部坏死或造成植株维管束堵塞而阻止水分的向上运输,使农作物缺水而引起植株萎蔫,这种萎蔫往往经过几次反复而使植株死亡,而有的症状轻微的则可缓和,如枯萎病、根腐病等。真菌病害发生之后,除了以上这些症状之外,通常还出现其特定的病症,也即病原物在病部组织上的特殊表现。如黑色小颗粒、轮纹状霉层、絮状物等,如白粉病、蔓枯病等。

真菌引发的常见病害种类

灰霉病

如何区分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真菌病害有啥特点)(1)

症状识别:花、果、叶、茎均可发病。病菌先从开败的花上侵入,花表面初密生白霜,后变成浅灰绿色霉,由病花向幼瓜蒂部扩展,渐成水渍状湿腐、萎缩,产生灰色霉层。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灰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

发病条件:灰霉病是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该病害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所以灰霉病难以防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厚厚的霉层传播广泛,导致病害大面积发生。

防治方法:增温降湿。冬春低温季节,为保证白天棚温,可适当延迟通风时间,待上午10点以后,棚温升到30℃左右时,方可通风降湿,下午2点以后若棚温下降,要及时关闭风口,当棚温降至20℃左右时,要放下草帘保温。铺设地膜,行间覆盖麦草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调控温湿度,是值得提倡的方式。控制浇水。冬春低温季节,棚室气温低,闭棚时间长,为了降低棚内湿度,要尽量减少浇水,需要浇水时,应膜下浇小水,以满足作物正常的生长需求,切不可大水漫灌。浇水应选择晴天上午,浇水后立即密闭棚室,提高棚温,中午前后再通风排湿。及时去除残花残叶。蔬菜茎、叶、果直接发生灰霉病的很少,绝大部分都是由残花生灰霉腐烂后掉落在健康的茎、叶、果上引发灰霉病,因此及时去除残花残叶,拿到棚外深埋或烧毁,可减少病菌再次侵染的机率。菜农可以使用小木棍敲打钢丝或晃动棵子的方法使残花掉落。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等。

蔓枯病

症状识别:叶片受害,多从边缘发病,形成黄褐色或灰白色“V”形大病斑,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轮纹不明显,其上密生小黑点。茎部多在茎基部和节部感病,病斑椭圆形至梭形,病部灰白色,有琥珀色胶物质溢出,后期病茎干缩,纵裂呈乱麻状,严重时导致烂蔓,但维管束不变色。

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座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附在种子、大棚棚架等处越冬。棚室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种子带菌导致子叶染病。成株期病菌由果实蒂部或果柄侵入。蔓枯病病菌喜湿喜温,棚室内的气候环境满足病菌的发生条件,病害易大面积发生。连作地、平畦栽培、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供肥不足、长势弱的植株易发病。

防治方法:防治该病可采取药剂防治和环境调控相结合的措施。蔓枯病在18-25℃,相对湿度85%以上时,发病重,因此在棚室管理中,应注意升温排湿,白天将棚温控制在25-33℃,夜温控制在15-20℃。蔓枯病多在瓜类蔬菜子叶期开始染病,因此,瓜类蔬菜的育苗期一定要仔细观察子叶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子叶上生有蔓枯病,就要及时剪除病斑或摘除染病子叶,防止病害传播蔓延。常用药剂有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0克/升醚菌酯悬浮液、25%咪鲜胺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00克/升氟喹唑乳油、325克/升苯甲·醚菌酯悬浮剂等。

灰叶斑病

如何区分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真菌病害有啥特点)(2)

发病症状:该病在幼叶及老叶上均可出现。发病初期叶面布满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小斑点,病斑中央浅褐色,周围深褐色,叶片背面颜色较叶片正面略深。病斑稍凹陷,多较小,也有较大的圆形褐斑不断扩展,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病斑多变薄,后期易破裂穿孔。叶缘也常发病,沿叶缘现不规则形病斑,多病斑融合后变成深褐色,致叶片干枯或变黄。为害严重时,导致全部叶片变黄。已被侵染的叶片逐渐变褐,很快死去并从植株上脱落。灰叶斑病症状基本上限于叶片,但是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也会在茎和叶柄部位发生。
发病条件:病菌多随病残体在保护地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当年叶片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棚温20—25℃、相对湿度80%时发病株率迅速增加。连续降雨2—3天易造成该病流行。

防治方法:番茄灰叶斑病流行速度快,发现病斑后及时防治非常关键。生产中菜农应注意培育壮棵,提高叶片的抗病能力,发病后及时用药。常用药剂有40%百菌清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8.2%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

早疫病

症状识别:早疫病主要为害蔬菜的茎、叶、果等部分,以叶片和茎叶分支处最易发病。苗期发病,幼苗的茎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有轮纹。成株期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发展。叶片染病,初生褐色坏死小点,后扩展成圆形至近圆形,黑褐色,具同心轮纹,轮纹表面具刺毛状物,有的品种病斑周围具有黄绿色晕圈。果实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多生椭圆形至不定形褐色至黑色病斑,凹陷,较硬,后期病部密生黑色霉层。病斑中部具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黑色霉层是该病的主要识别症状。

发病条件:早疫病分生孢子从蔬菜的叶片、花、果实等的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病菌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86%—98%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蔬菜叶面结露,叶缘吐水持续时间长时易导致该病的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常用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克/升咪鲜胺乳油、250g/L嘧菌酯悬浮剂等。

叶霉病

症状识别:该病发病速度快,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发病严重时可同时危害茎、花、果实等。叶片受害,一般从植株中间部位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至幼嫩叶片。初期叶片正面可见黄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叶片反面生淡褐色霉层,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扩展,霉层颜色逐渐加深,可见淡褐色--黄褐色--深褐色或白褐色的不同颜色的变化过程,但大面积发生危害时,霉层颜色为黄褐色。发病严重时,也可导致叶柄和部分幼茎受害,导致叶片干枯卷曲,严重影响植株长势。果实染病后,果蒂附近或果面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黑褐色斑块,并且硬化稍凹陷,造成果实大量脱落。嫩茎及果柄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

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夏和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并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温度在9-34℃之间,病原都能侵染为害,发病最适温度是20—25℃。在最适温度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仅需10天到半月就可普遍发病。连阴雨天气多,大棚通风不良或未放风,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叶霉病易流行成灾。棚内温度升至35℃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0%,光照充足对该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续多年重茬种植番茄的棚室、土壤黏重、棚室设施老化通风透光性差、种植了抗病性差的品种等,均能够引起该病的大发生。

防治方法:叶霉病一旦发病后,孢子量大,如果用药不当,防治效果就会很差。常用药剂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戊唑醇悬浮剂、40%氟硅唑乳油、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5%丙环唑乳油、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5%乙嘧酚悬浮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25克/升苯甲·醚菌酯悬浮剂、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等。除了药剂方面的预防以外,菜农还应病害的发病特点,做好棚室环境的调控,做好综合防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