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焊接专业的工匠精神有哪些(工人院士毛琪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近期,人社部公布了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名单,其中本市2人获评中华技能大奖,11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是我国技能人才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是给予高技能人才的顶尖荣誉,被誉为“工人院士”。
自1995年设立以来,本市共有25人获中华技能大奖。此次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电焊工毛琪钦和另一位技能人才获此殊荣。从一名普通焊工逐步成长为焊接技能大师、焊接技术专家再到荣获中华技能大奖的人生经历,毛琪钦生动诠释和展示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技术创新典范和“大国工匠”风采。
在赛事的舞台上找到前进动力
实现从选手到教练蜕变
这位电焊工是如何逆袭成为大国工匠呢?他是如何和00后小徒弟互动的呢?记者专访了这位“工人院士”,了解其成长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1976年出生的毛琪钦在老家的技校毕业后,随知青妈妈返沪后在上海打工。刚到宝冶时,他只是一名劳务工,抱着学一技之长的初衷,成为一名电焊工。
谋生是跨入这一行时毛琪钦最初的想法,跟着比自己大几岁的师傅,他当了两三年学徒,拼命学习技能。在宝冶子公司干了五年后,他加入上海宝冶工程技术公司工作,迄今已经20多个年头了。
变化从他代表集团参加冶金行业的竞赛开始,2000年第一次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赛事,他灰溜溜地打道回府,没有获得任何名次。2002年他再次败北。不服气的他于2004年突围了,最终斩获冶金建设行业赛事冠军。回忆这段参赛经历,毛琪钦认为这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当时参赛的都是大型央企的高手。公司非常重视,派中石油等企业的金牌教练来指导我们。我也是在那时从一名操作工人,成为集训队队长,观念不知不觉在转变,不再看中眼前的一些利益。”
参加过多个全国赛事后,他深知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学历一直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坎。“做工人虽然干活的时候挺累,但活干完了就可以心无挂碍,自主安排时间。后来,我看事物的角度变了。希望学习更多知识,开拓眼界。”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之后,毛琪钦相继获取了电大工商管理专科,交大材料学本科的学历。这也为他之后转型成为教练奠定了基础。
自2005年获得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七届焊工技术比赛冠军以后,毛琪钦一次次地站到了讲台上,在全国多个地区和行业进行焊接技能培训,为国家培育高水平技能人才,多名学员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状元以及历史最好成绩。
2011年,在不断追求自身技能提升的同时,毛琪钦更加专注技能的传承和工匠人才的培育。尤其是在2011年3月,他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聘为首批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所指导的学员裴先锋获得中国代表队唯一一个银奖,并在后续世赛舞台上斩获了宝贵的金牌,展现了大国工匠风采。
攻克焊接领域技术难题
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现任上海宝冶工程技术公司焊工培训中心主任的毛琪钦,深耕焊接领域28年来,这些年来,他不断致力于焊接专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先后参与了北京奥运会“鸟巢”主体育馆钢结构工程、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上海光源项目、宝钢三期工程等1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20多项焊接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攻克了一系列焊接领域技术难题,填补多项国内焊接技术和产品制造空白。
特别是“鸟巢”工程,其钢结构屋盖由4.2万吨钢结构构件有序编织形成,横向跨度超过300米,如此大规模空间桁架编织结构在国内外尚无先例。面对史无前例的困难和挑战,毛琪钦带领焊接团队顽强攻关,通过采取改进焊接运条方式、探索导电嘴和碰嘴的最佳匹配规格、实行焊接参数合理组合等焊接工艺,有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在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建设项目中,在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施工标准及验收规范的背景下,毛琪钦带领焊接技术专家团队夜以继日开展焊接技术和操作工艺实践探索,最终打破雪车雪橇赛道建设的技术封锁,建造出了被国外专家交口称赞的“世界上最好的雪车雪橇赛道”,为北京冬奥会的圆满举办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国内此前没有雪车雪橇赛道,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建造时,需要把管道埋在混凝土里,通过氨水的制冷,表面再喷水上去制成冰,一旦管道泄露压根无法维修,我们的焊接工人都是经受过专项培训和考核的。”毛琪钦回忆说。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中国大陆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项目中,毛琪钦承担了该项目高精度低应力减振储存环支架设备的制造任务,这在当时属于国内首次制造。
“科研院所的装备制造要求较高,要求构件不能有过大的应力和变形。主要的挑战是制订释放应力的方法,比如通过加热后再慢慢冷却,在焊接的过程中增加振动消应力措施,以及采用时效处理等,多管齐下。此外,这个项目对施工的焊接顺序也有诸多要求。”毛琪钦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还没有三维成形软件、BIM等,只能通过经验做分析。
经过不懈努力,他率领的团队最终成功制造出技术指标和使用性能远优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等,为推动焊接技术发展和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凭借精湛高超的技术和无私奉献的品德,毛琪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冶金行业高级技能专家、首届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五矿集团特级技师、中冶集团首席技师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对话大国工匠
记者:这几年00后都已经工作了,那么00后电焊工和80后90后有何不同?
毛琪钦:这几年,我开始注重人才培养,解决公司的后备力量问题。现在的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电焊工作,认为这份工作社会地位较低,工作又很辛苦。
的确如你所说,已经有不少00后焊工上岗。我最小的徒弟就是00后。这些年轻的工人和80后90后不同,更追求愉悦的心情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所以和他们交流起来需要平视,要注重方式方法。
对于00后来说,需要因势利导,比如他们对新的操作技术更感兴趣。这几年,我们的培训模式也变了,通过可视化的小视频、现场案例,强化模拟。
记者:这几年机器代人的声音尘嚣之上。你觉得电焊工这个岗位有可能被机器取代吗?
毛琪钦:这个工种不像有的行业,机器人可以完全代替工人。在电焊领域,机器只能部分取代人工,但不可能完全实现自动化。
记者:在技术领域,有一个说法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带徒弟上,你会有所保留吗?
毛琪钦:不会。事实上,经过这些年的观察,我发现比较保守的师傅未必发展得比愿意教徒弟的师傅好。前提条件是后者不停地在进步。如果只是原地踏步,总有一天会被徒弟超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