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魏国有几位君主(战国时魏国的九位君主)

战国时期按主流的史学观点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间段魏国的君主有九位:魏桓子、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王、魏景湣王、魏王假。笔者在上篇文章介绍了前三位,本文接述魏国中期的一位君主魏惠王。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是魏国由盛转衰的一位君主。

第四位、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魏惠王是魏文侯之孙、魏武侯之子,按《史记六国年表》记载,魏惠王生于公元前400年,他即位之时已经30岁了。按《古本竹书纪年》记载,魏惠于公元前319年去世,在位五十一年。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去世,魏惠王继位,公元前370年为魏惠王元年。

战国时代魏国有几位君主(战国时魏国的九位君主)(1)

《大秦帝国》中李立群扮演的魏惠王

魏惠王即位之后,其弟公子缓跑到邯郸联合赵国要夺取君位,被邺师(魏惠王当时应该在邺)打败于平阳。赵国又派公孙欣入韩说服韩国一同出兵,韩赵联军打败邺师于葵,魏惠王一路向西败退到都城安邑附近的浊泽,被韩赵联军包围在了浊泽。韩赵两国由于观点不和而撤军:赵国主张立公子缓为魏君;韩国主张将魏国一分为二。魏惠王于是逃过一劫,保住了君位。这场君位争夺大战对魏国影响是巨大的,强大的魏国命运一时被韩赵主宰,差点因此而被一分为二。之后,魏国与韩赵关系彻底恶化

红色箭头为魏惠王军,黑色箭头为公仲缓、韩军队

魏惠王继其父魏武侯,把扩张的方向对准了东方。在其统治的第一个十年,迁都于大梁就是为向东方扩张做准备。要向东方扩张,就得对韩、赵、齐开战:

前369年,《史记魏世家》:“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王错出奔韩。”王错应为公子缓之党,魏惠王在清除了国内的叛党后,打败韩于马陵(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打败赵于怀(河南武陟西南)。

前368年,魏惠王三年,齐国与魏国在观地发生大战,魏国被齐国在观地(山东省菏泽县西北一百七十五里)打败,同时韩国抢夺了魏国邢丘(今河南温县东),赵国乘齐魏大战之机夺取了齐国的甄地(今山东甄城县),并伐齐至长城。

前366年,《史记赵世家》:“赵成侯九年,与齐战阿下(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东北阿城镇)。”《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五年,与韩会宅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南,魏邑)。城武堵(又称武城,在今陕西华县东)。为秦所败于洛阴(今陕西大荔东南)。”

前365年,《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六年,伐取宋仪台(《庄子·马蹄篇》:‘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西南)”。《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年,攻卫,取甄。”《古本竹书辑证》:“魏惠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

前364年:《史记》:七年,秦章峤与晋战石门(今陕西三原县尧门山),斩首六万,天子贺。《古本竹书辑证》:七年,雨碧于郢(今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楚纪南故城)。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楚国地震。

前363年,《古本竹书辑证》:“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在今河北肥乡东北)、肥(赵邑,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雨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梁惠成八年(前363年),雨[骨]于赤髀,后国饥兵疫。”

公元前362年,《史记》:“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秦献公卒,子孝公立。魏败韩、赵于浍。大雨三月。”《古本竹书辑证》:“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晋取泫氏。王会郑厘侯于巫沙。”《古本竹书辑证》:“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

少梁之战,虽秦军胜,但战后,秦献公死,秦军死伤非常大,相反魏国国力并没有多大损伤,秦国求和,退出河西,魏国依然是霸主,各国从这一战看出了魏国强于秦的实力,秦国大损之下,没有国家敢与魏争锋。这一年魏在浍水(源出山西翼城县东,西流经曲沃、侯马市注入汾河)附近打败韩国和赵国联军。同年,由于魏国在西方安邑损耗太大,再次搬到大梁,魏惠王为了开发这块新都城之地,也为了发展魏国的经济,废弃国家控制的逢泽,让百姓利用,施惠于民。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发逢泽,可以说魏国多了一个粮仓,也多了一个商业中心,魏国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战国时代魏国有几位君主(战国时魏国的九位君主)(2)

影视剧中少梁之战的秦献公父子

前360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惠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今中牟县西南之丈八沟及附近诸陂湖,皆其遗迹),又为大沟而引甫水。瑕阳(古邑名,战国魏邑,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人自秦道岷山(甘肃南四川北为岷江和嘉陵江大支流白龙江、涪江的发源地)青衣水来归。”甫田,即圃田,古泽薮,在今河南中牟县西。魏惠王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又将圃田泽水引入淮河,这项水利工程成为魏国继引漳十二渠之后又一个大的水利工程,并且魏国得到的好处远比引漳十二渠要大。因为这项工程灌溉的区域处于黄河和淮水之间五百公里的距离,对农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其意义非凡。从这一点来说,魏惠王是位了不起的君主,其能继魏文侯和武侯之后将魏国霸业再推进一步,绝不仅仅是蒙前人之福。

战国时代魏国有几位君主(战国时魏国的九位君主)(3)

河南开封(古大梁)

魏惠王统治的第二个十年,魏国是当时的霸主,国力十分强盛。

前358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惠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郑取屯留、尚子(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西郊)、涅(今山西武乡县西北故城镇)。”魏惠王在这一阶段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增长人口,对外用兵很少,军事上是以防御为主的,所以公元前358年派大将军龙贾在魏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据考证魏西长城所在地为:“南起华阴市华山玉泉院涧西的朝元洞,依地附势蜿蜒北上,经大荔、澄城、合阳直到韩城的黄河边沿,北止于韩城市南面黄河西岸城南村,全长约300余里,是战国时秦国与魏国的分界线”。

期间楚国从南进攻魏国,引黄河之水淹魏国的长垣(本魏首垣邑,在今河南长垣县东北河南新乡市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郑(也就是韩国)国,攻取魏国屯留、尚子、涅,也就是现在山西的屯留、长子、武乡。魏国很快出兵包围韩昭侯于宅阳,迫使韩国割地求和。下一年,公元前357年,《古本竹书辑证》:“魏惠王十三年,郑嫠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部黄陵镇平街村)、户牖(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首垣(今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东北)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今河南柘城),与郑鹿(在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王及郑嫠侯盟于巫沙(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北),以释宅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东南)之围,归嫠于郑。”这条史料明确记载了,魏军把郑嫠侯,也就是韩昭侯(韩于公元前375年灭郑国后迁都于新郑,韩也被称为郑)包围在宅阳,韩国的许息通过与魏谈判,给了魏国平丘(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部黄陵镇平街村)、户牖(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首垣(今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东北)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今河南柘城),与郑鹿(在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这些地方,魏国又用鹿地换了韩国的枳道地。

魏国打败韩国并与韩国结盟之后,开始讨伐楚国,《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孙何侵楚,入三户郛(河南淅川西北)。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孙何取隐阳(在河南郾城)。”这次打击力度非常大,使楚国很多年没有发动对北方的进攻,直至公元前323年楚大将昭阳拔魏八城。

韩国在这次大败之后,外交上臣服于魏国,魏国又施展外交手段让一些小国成为自己霸主地位的支持者。《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惠王十四年(前356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嫠侯来朝。”前356年,《史记》:“魏惠王十五年,鲁、卫、宋、郑君来朝。”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韩昭侯朝见魏惠王。魏国本来还想拉拢赵国,想让赵国也加入自己的这一集团,但没有成功。《史记》:“魏惠王十四年(前357年),与赵会鄗(河北省柏乡县北今柏乡县南部为赵国地,北部为中山国地)。”这一年魏惠王可能想与赵和谈,让赵国臣服于魏,但没有成功。因为《史记》记载下一年:“魏惠王十五年,赵成侯和齐威王、宋桓侯在平陆相会,和燕文公在阿相会。”从这个记载来看,前356年赵国在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魏惠王见与赵国与齐国另组同盟,于是在西方再筑城,加强对秦的防御,准备在东方与赵、齐大战。《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惠王十五年,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我们通过上边可以看出,魏国本来是想通过外交手段让赵臣服于自己的,但没有成功,所以才有了公元前354年的灭赵大战。如若赵国和平归顺的话,魏国既然在西筑长城,那么进攻的方向有可能是齐国或是楚国,齐国的可能性大,这也是为什么魏灭赵之时,齐国要帮赵,因为赵亡之后魏国的下一个目标是齐国。我们可以看出来,魏惠王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大盛,在战国之世率先打响了灭国之战。在打响灭赵之战的前一年,魏国怕秦国在背后偷袭,于公元前355年,“与秦孝公会杜平”(《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目的是给秦国打打预防针,告诉秦不要背后偷袭。

两大军事集团的战争开始于公元前355年,《史记》:“魏惠王十六年,侵宋黄池,宋复取之。”魏国首先向背叛了自已、倒向赵齐联盟的宋国开战,与宋争夺黄池。赵国看见魏宋开战了,于是出兵攻打魏之附属国卫国,《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赵国对卫的开战,使魏国马上展开了对赵国的全面进攻,《史记六国年表》:“魏惠王十七年(前354年),魏围邯郸”,《古本竹书辑证》:“魏惠王十六年(前354年),邯郸四觳,室坏多死。”下一年,前353年,魏拔邯郸;齐出兵救赵败魏于桂陵;韩国一直没有帮魏国也没有帮赵齐,而是去欺负弱小的周王室,“伐东周,取陵观”(《史记六国年表》)。前352年诸侯围魏于襄陵;前351年,魏国归还赵国邯郸,与赵盟于漳水上,从赵撤军,集中兵力打败东方诸侯联军,迫使齐筑长城以防守,而后魏国把兵力转向西方。秦国于公元前354年乘魏与东方诸国大战之机从西方伐魏,“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前353年,魏国在西方筑长城、塞固阳防守秦国;公元前352年秦取魏旧都安邑;前351年取魏上洛地区、城商塞、卫鞅围固阳并降之。但魏国于公元前351年结束了东方战争很快调转方向攻秦,收复了全部失地,包围秦军于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秦军一路败退,秦孝公吓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战国策》:“(秦孝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全国上下备战,怕魏军攻来,准备与魏军决一死战,可见魏军势头之强,秦国危在旦夕。商鞅此时冒生命危险游说魏惠王,以秦孝公愿尊魏惠王(当时还是魏惠侯)为王为条件,才求得魏之谅解。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今陕西华县南)会盟,双方罢兵。魏国经过五年大战,战胜四方诸侯,魏国霸业达到顶峰,魏惠王于公元前344年在逢泽召集诸侯称王。

我们从这次战争中能看出魏拔赵之邯郸仅用了两年,公元前354年围邯郸,公元前353年拔邯郸,并且是在四面受敌、四面都在开战的情况下。据有的书上写,魏集中八万精兵,以庞涓为将伐邯郸。魏四面受敌而两年拔邯郸,可见魏国在极盛时是何等威风。可惜,魏国在这几年战争中虽然取胜,但国力损耗太大,没有能力乘胜灭他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和好处,领土并未扩大。魏国灭赵没有成功,使魏仍处于四战之地,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终因战略上的失误而失去霸主地位。

战国时代魏国有几位君主(战国时魏国的九位君主)(4)

邯郸

魏国霸业的丧失在魏惠王统治的第三个十年(前350年——前341年)。公元前344年,魏国霸业达到顶峰,魏惠王在逢泽召集诸侯称王。逢泽为古睢水所积而形成的沼泽湖泊。位于宋国都城商丘城南,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逢泽之会为秦商鞅的疲魏之策,商鞅想让魏国外交上处于孤立,所以尊魏惠为王。参加会盟的共十二个诸侯国,除淮泗一带的小国外,还有赵肃侯和秦公子少官参加。秦国是为了疲秦,赵国是迫于十年前魏国攻占邯郸的教训。而韩国、齐国是不愿臣服于魏国的,没有参加会议。楚国本来就是称王的国家,所以也没有参加。魏惠王在举办完规模盛大的称王仪式后,开始讨伐不尊自已为王的韩国,于是引发了马陵之战。韩国招架不住魏国的进攻,向齐国求助,公元前341年,齐国用孙膑之谋,在马陵大败魏军,魏将庞涓战死,魏国太子申被俘,十万精锐被灭,魏国这次衰落下去。

战国时代魏国有几位君主(战国时魏国的九位君主)(5)

魏惠王统治的第四个十年(前340年——前331年),魏国土地开始大面积丧失:

前340年,《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

前339年,《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二年,公子赫为太子。秦与晋战岸门(今山西河津市南)。

前338年《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归魏,魏怒,不入。秦大荔围合阳,商君反死彤(今陕西华县西南)地。

前338年《史记秦本纪》秦孝公二十四年,与晋战岸门(今山西河津市南),虏其将魏错。

公元前338年之后,直到公元前333年,史书再无秦魏战争的记载。

前336年,魏惠王与齐宣王会平阿南(沛郡有平阿县)。

前335年,复与齐王会甄(山东省鄄城县旧城)。

前334年,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

从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334年,魏与齐反复会盟,并互尊为王,可以看出魏齐关系从战争敌对到相对缓和,这可能与秦对魏西方的压力加大有关。

从公元前333年开始,秦国突然对魏国展开了攻击,而通过五年的连续作战,秦终得魏河西与上郡,魏国黄河西岸之地尽失。前333年《秦本纪》秦惠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前332年,《秦本纪》秦惠王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前331年,《秦本纪》秦惠王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前330年《史记魏世家》襄王五年,秦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前330年,《秦本纪》秦惠王八年,魏纳河西地。前329《史记魏世家》襄王六年,与秦会应。秦取我汾阴、皮氏、焦。魏伐楚,败之陉山。前329年,《秦本纪》秦惠王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前328《史记》襄王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秦降我蒲阳。前328年,《秦本纪》秦惠王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

战国时代魏国有几位君主(战国时魏国的九位君主)(6)

公元前333年—公元前328年,魏与秦、赵作战

魏惠王统治的最后十二年:公元前330年——公元前319年。

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现在陕西延安、榆林)给秦之后,魏秦停战。魏秦停战原因有三方面。第一、秦国连续与魏作战五年(从公元前333年到公元前328年),秦军也损失不少,秦国需要休息。第二、魏国实力依然雄厚,东方军队如若调到西方与秦作战,秦军胜算也不大,并且此时在东方魏齐联盟,赵又被魏齐击败,赵筑长城处于防守状态。第三、张仪相秦,秦国对魏政策改变。张仪之所以能相秦是因为张仪劝说魏国把上郡之地给了秦国。魏国不会无故把上郡给秦,一方面魏国不想损失更多的军队,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进行战略收缩,放弃几乎没有能力守住的黄河西岸孤地上郡对于魏国来说是明智的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出让上郡,让魏国人张仪成功当上了秦国的相,这对于魏国的外交是有利的。张仪充当了魏与秦和平交往的使者。而张仪的主张是连横,即让秦魏联合,对抗楚齐、对抗东方六国的合纵,这势必缓和秦魏军事上的对抗与战争。终张仪有生之年,秦并未大规横侵魏,而是把战争扩张的方向对准了楚国,从这个角度说,张仪是有功于魏的,这也是张仪于公元前309年能在魏善终的原因。从公元前328年以后的战国形势来看,张仪让秦连横魏国,而公孙衍是要以楚为核心合纵东方六国,主要矛盾是秦与楚的对抗。齐楚时和时战,最终齐楚关系破裂,楚国被秦击败。

战国时代魏国有几位君主(战国时魏国的九位君主)(7)

《思美人》中张仪

公元前328年张仪相秦之后,秦国为了连横魏国,于公元前327年,归还了魏国的焦(今河南陕县东北)、曲沃(前今河南陕县西南),《史记魏世家》:“魏襄王八年(现在史学界把《史记》魏襄王在位的十六年并入魏惠王)秦归我焦、曲沃。”公元前326年,《赵世家》:“赵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子武灵王立。”五国想乘赵丧瓜分赵国,但没有成功,这次事件,有人认为是魏惠王提出的倡议,但笔者未找到史料来源。公元前326年,韩、赵联合攻打魏国,《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韩)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今河南睢县)。”这件事,应与上年魏惠王与其他四国图谋瓜分赵国有关。公元前325年,《六国年表》:”魏败(韩)韩举。魏败(赵)赵護。”魏国通过一年的战争,打败了韩、赵,可见魏国还是很有实力;同一年,魏惠王与韩威侯相会,互尊为王,韩魏两国君主挟太子去赵国(《赵世家》记载),与赵也结为友好关系,三晋再次联合。

公元前324年,《六国年表》:“秦相张仪将兵取陕。秦初更元年。”秦国见魏国打败韩、赵,乘机攻魏,取魏陕地,即现在河南陕县。公元前323年,《六国年表》:“魏、韩、燕、赵中山五国相王。楚败我襄陵。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齿桑(在梁与彭城之间)”这一年事比较多,秦国张仪想与齐楚联合,与齐楚的执政官在齿桑相会;而魏国公孙衍成功合纵韩、赵、燕、中山,五国互尊为王,史称“五国相王”(《史记张仪列传》记载);楚国昭阳在一年攻魏国,大破魏军于襄陵(今河南雎县),取魏国八城,诸侯震动。以至于魏惠王与孟子交谈时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楚国伐魏,面对齐、楚、秦三强的进攻,而三晋再次走向联合。秦国为了破坏魏国的合纵,张仪辞秦相到魏国,担任魏相。公元前322年,张仪相魏,秦取魏曲沃(今山西闻喜)、平周(战国魏邑,在今山西介休市西)。秦国给魏国施压,不让合纵形成。但东方各国继续走向联合,前322年,《六国年表》:”赵与韩会区鼠(今山西介休市西南、霍州市以北的汾河河谷)。”前321年,《六国年表》:“赵取韩女为夫人。”齐国不愿魏国强大,三晋联合,借口不满中山国称王,而试图联合燕、赵攻中山国,但燕、赵没有同意,于是齐国又与秦友好,《六国年表》公元前320年,“齐迎妇于秦”。公元前319年,《六国年表》:“秦来击韩,取鄢(今河南鄢陵县)。楚城广陵。”《史记魏世家》:“张仪复归秦。”张仪于公元前322年相魏,希望破坏东方合纵,但没有成功,所以于公元前319年,又回到秦国。同年,秦国向韩国开战,秦国外交没有成功,就开始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楚国做为当时与齐秦并列的强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加入了合纵行列,城广陵(今扬州),巩固后方,准备对秦开战。

就在公元前319年,东方五国准备合纵伐秦之时,魏惠王去世。《史记魏世家》:“哀王元年(魏惠王于公元前319年去世),五国共攻秦,不胜而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