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环境改变方法(听音环境里的声学问题)

声学环境改变方法(听音环境里的声学问题)(1)

环境影响听感这点毋容置疑,所以适当的改善一下听音环境很有必要,不过这已经超出器材范畴成为声学问题了,相较于前者声学要更复杂,也更难以定量。

好在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抓住主要矛盾,找出影响听感最大因素,搞清楚来龙去脉,至少可以找到正确的改善方向和方法。

1.驻波。这是一种形象化表述,其本质是声波干涉现象,当前进波与墙面反射波正面相遇,且路径差半个波长时,正向与反向能量互为补充,声波不再按原路径传播,而是原地驻留叠加形成类似梳状滤波器的空气共振,即为驻波。

可以看出,形成驻波有三个条件:平行墙面、间距和反射,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减少驻波就应从这几方面下手,反其道行之。

驻波有很多危害,只要房间内有平行墙面就存在空气共振频率,波长为墙距离的两倍,但这只是基频,与之呈整数倍的一串频率都是共振频率,上下左右三组平行墙面就会有三串这样不同的共振频率。

当有激励信号频率接近其中任意频点就有可能引发空气共振,只是中高频频点较密集均衡,听感影响并不明显,但300Hz以下频段就不同了,不仅共振频点分散无规律且能量也大,间隔大掩盖细节带来音色失真,间隔近甚至简并重叠又会明显加强此处声压,形成响度峰谷,能量集中的墙角等处还可能成为新声源向外辐射“嗡”或“隆”声等。

减少驻波常见措施有:改变墙面角度或反射角度、吸收反射波特别是低频段的、调节房间长宽高比(如5:3:2)避免共振频点过度重叠、降低激励信号强度不把音量开得过大等。

2. 混响。影响听感的主要是混响时间,专业称RT60,即声音能量或声压级从稳态到衰减60dB所需时间,室内一般推荐0.3-0.5秒。这里有个经验公式可以估算:RT60=0.161V/S,式中V是房间容积、S是房间面积,条件是平均吸声系数<0.25。

因为我们习惯了有混响环境下欣赏音乐,适度的混响有润色和提升悦感效果,录音如此,播放同样如此,当然混响过度也有害,会致声音含混不清。

改变混响时间主要是使用吸声材料,也包括有类似功能的家具等,使用中尽量分散和多样化布局,这比单一大面积效果要好,不推荐使用效果器等电声手段。

3.声像再现。听觉上也有空间感,相关信息就隐藏在不同声道的音乐之中,即音源位置响度差和时间差(相位),当这些信息与我们左右外耳固有声学特征结合,大脑中就会即刻呈现出对应的虚拟声像。

对于立体声,声像再现情景与两只音箱摆位和C位选择有关联,通常呈等腰三角形,具体的边长和角度,与器材有关,也与环境有关。

环境因素主要是受反射声影响,如果说直达声还原声像,反射声就是扩展空间,不过后者会牵扯到很多声学问题,多少合适需要实践验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反射声不得大过直达声。

这里常用到一种声学道具叫二次余数扩散板,它通过反射相位变化实现声波水平方向的扩散,扩散起始频率由板厚度决定,频率上限由槽的数量(素数)和宽度决定。扩散板能将反射波打散,使得环境响度分布更均衡,包围感或临场感效果更好,同时也能减少驻波的形成,但使用过度会降低声音清晰度。

声学环境改变方法(听音环境里的声学问题)(2)

总结一下,以上三个听音环境里的声学问题是常被提及也是影响较大的,不过这类问题都很难说清楚,因为变量多、维度多、干扰多,也因此改善听音环境没有样板间,基本上属于因地制宜探索,但有的放矢总会有惊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