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今天,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55周年的日子。55年历史变迁,55年沧海桑田。55年来,人民军队如同深厚土壤,不间断地为社会孕育着雷锋精神的种子。如今,雷锋那种公而忘我、言行一致、艰苦朴素、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早已化作人民子弟兵的精神血脉,穿越时空,响彻苍穹,引领一代代官兵踏着雷锋的足迹阔步向前。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专版——

新时代,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与信仰★

从光荣团队汲取无穷力量

■阎绍川 姜自恬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海 洋

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1)

今天,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55周年的日子。

55年历史变迁,55年沧海桑田。55年来,人民军队如同深厚土壤,不间断地为社会孕育着雷锋精神的种子。如今,雷锋那种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艰苦朴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早已化作人民子弟兵的精神血脉,穿越时空,响彻苍穹,引领一代代官兵踏着雷锋的足迹阔步前行。

“雷锋!”“到!到!到!”

晚点名,是军队一日生活制度中的一项。然而,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却给这项寻常的制度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和使命。

每当雷锋连组织晚点名,连队干部呼点的第一个名字总是雷锋,高声回应的也总是全连官兵。

“无论是谁,只要走进这个营区、融入这个集体,就会焕发出对雷锋精神的景仰,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1月7日,在纪念雷锋班命名活动上,第26任雷锋班班长张阳郑重接过班旗,他激动地说,“我一定会珍惜荣誉,以实际行动担当起弘扬雷锋精神的责任!”

接过旗帜,使命肩扛。多年来,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坚持用雷锋精神抓建育人,引导官兵争做雷锋传人。每当新兵入营、新学员报到,上的第一课就是参观雷锋纪念馆、学唱雷锋歌曲、聆听雷锋事迹报告、在雷锋塑像前宣誓。

春节前夕,贫困学生许冉萍穿上雷锋班战士们送来的新衣服,心中倍感温暖。许冉萍不宽敞的家里充满欢声笑语,他们一起包饺子、话家常,其乐融融,亲密无间。

雷锋班、雷锋连、雷锋纪念馆,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特有的教育资源。该部历届党委始终坚持把这三个平台作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窗口和基地,积极面向社会传播雷锋精神。

走进雷锋连荣誉室,那些来自各地的“精神能源”令人心潮澎湃:西藏的雪白哈达、守岛战士制作的和平鸽、航天中心的神舟飞船……每份礼物都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时也给予官兵无穷的动力。

雷锋班第25任班长毕万昌,发起“爱心书屋”活动,辗转跋涉千余公里,将字典送到甘肃的贫困学生手中。

雷锋连第16任指导员朱华,经常到全国各地作报告,从来不住星级宾馆、不收礼品、不参加高标准宴请,让各界群众切身感受到了雷锋传人言行一致的风采……

如果说雷锋班、雷锋连的官兵们向社会大众展示了一颗颗美丽的心灵,那么,雷锋纪念馆就是滋养这些美丽心灵的道德殿堂。

曾经有一名初中生张波,从小惹是生非、不服管教。父亲特意带着他不远千里来雷锋纪念馆。看着雷锋的生平事迹,听着雷锋的讲话录音,他深受触动。第二年,他给纪念馆寄来了自己荣获“三好学生”的奖状。

55年来,雷锋班、雷锋连官兵先后应邀担任全国21个省市400多所学校校外辅导员;为28个省市社会各界作报告4300多场,听众达640多万人;雷锋纪念馆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50多万人。

“无论你走向何方,都不要忘记你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雷锋部队’;无论你将从事何种职业,都不要忘记自己是雷锋的传人……”2017年11月30日,该部领导向几百名退伍老兵赠送《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战士荣誉证书》,宣读饱含深情、寄予厚望的离队赠言。

“走进来学雷锋,走出去做雷锋”。55年来,从这支部队走出的近两万名官兵,已有100多人成为行业标兵,近千人成为当地学雷锋带头人。他们自觉聚集于“雷锋精神”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下,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2)

★雷锋精神与使命★

努力把平凡事做到极致

■屈成刚 陈润楚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薛成清

初春的清晨,三沙永兴岛,一轮红日跃出海面,霞光铺满每个角落。

在北京路上,海军西沙某水警区“三沙雷锋班”的官兵正在紧张忙碌着,电磁炉、洗衣机、冰箱等电器摆满一地。副班长刘洋一边修理着手中的电磁炉,一边用沾满灰尘的手擦拭脸上的汗水。当看到大家取回一件件被修好的家电时,喜悦之情在官兵心中升腾。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学雷锋就是要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难。”该水警区政委胡巨民说,“雷锋精神经过几十年的传承积淀,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官兵与时俱进践行雷锋精神,注重将学雷锋观念融入岗位、融入经常。”

西沙常年高温、高湿、高盐,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电器设备故障频发,由于零部件缺乏,给驻岛群众生活带来不便。2012年7月,该水警区“三沙雷锋班”成立,从此,“全面优质高效快捷”的工作标准,让“三沙雷锋班”成为了岛上一张靓丽名片,天涯哨兵和雷锋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的冻库里面装满了鱼,但现在没办法制冷,麻烦你们赶紧去瞧瞧。”一天深夜,渔民老符万分焦急地敲开了“三沙雷锋班”的门。刘洋二话没说,带好工具,迅速救援。

在漆黑密闭的冻库,刘洋和战友打着手电,对照冻库说明书和线路图纸,摸线路、查元件……他们一直大汗淋漓地忙活到次日凌晨,终于排除故障。冻库正常运转起来了,老符紧紧地握着刘洋的手,一个劲地说着感谢的话语。

炎炎烈日下,狂风暴雨里,从渔村到商铺,从机场到码头,处处留下了“三沙雷锋班”官兵的身影。近年来,他们累计安装修理家电3000余件次,维修各类车辆300余台次,抢修渔船270多艘次。

无论时代怎么变,务本职、尽职责、谋打赢是践行雷锋精神的不变要求。雷锋能把最普通的事情、最平凡的岗位都“努力做到极致”,靠的就是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为此,该部党委通过创先争优活动不断鼓舞官兵斗志,引导大家努力做到岗岗争先,人人有为。

三级军士长杨建华入伍时的初衷是驾驶军舰驰骋大洋,没想到却成了一名守岛的雷达兵。他说:“从雷锋身上,我仿佛看到一盏明灯,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雷达兵是部队的千里眼,守岛期间决不能放过任何一艘可疑舰船。”调整好心态,他一头扎进了雷达值班室。不管是不是自己值班,只要有可疑舰船在海区活动,他都要跑到值班室去仔细观察。十多年来,他不仅掌握了大量正确识别目标的第一手资料,还培养了一批雷达技术骨干,成为水警区名副其实的“雷达一哥”。

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3)

★雷锋精神与奉献★

雕塑生动的雷锋“群像”

■解放军报记者 张海华 特约记者 熊湘平 通讯员 徐 磊

“武警叔叔又来看望我们了!”远远望见一队武警官兵沿着羊肠小道朝自己家走来,虢小宏的女儿严娇禁不住兴奋地高喊道。

春节前,武警长沙支队望城中队走访了解到虢小宏家的困难情况后,便与她们结下了“亲”。“自发捐资助学是我们中队的老传统了,一茬茬官兵薪火传承了几十年,依旧火热如初。”中队指导员罗天一介绍说,这次他们带着积攒已久的“雷锋基金”和崭新文具来走访,是想在开学之前给严娇一个惊喜。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中队荣誉册里,一笔笔记录着这个中队的光辉事迹:先后有200多名官兵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和先进个人,多次被共青团中央和武警部队评为“拥政爱民先进集体”“学雷锋标兵中队”,被多所重点高校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进了中队的门,就是雷锋精神的传人。我们中队有争做好事的氛围,有争当新时代雷锋的环境。”面对一连串沉甸甸的荣誉,中队“最佳奉献标兵”朱国华深有感触。

刚从外单位调到该中队时,朱国华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儿。中队党支部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份“学雷锋套餐”:加入“雷锋学习班”,每天阅读半小时雷锋故事集;加入“雷锋服务队”,每周去乌山镇敬老院做一次志愿服务;加入“雷锋写作组”,每周末帮助司务长范恒涛编写《活雷锋事迹本》。

一个月下来,在集体“忘我”的奉献活动中,朱国华逐渐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今年年初,他被评上了中队“最佳奉献标兵”,因为参与资助贫困儿童活动贡献突出,被中队写进“雷锋资助档案”。

走进中队荣誉室,记者眼中顿时呈现出一本本泛黄的雷锋故事集、一枚枚雷锋头像胸章,还有雷锋生前用过的水壶、挎包。

“从来到中队的第一天起,‘我是雷锋故乡的兵’这粒种子就在官兵心中生了根。”罗天一指着一面面锦旗介绍说,他们给新战士一人发一套《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上的第一堂课是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去的第一个参观点是雷锋纪念馆,教唱的第一首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小王,工作再忙也得注意休息啊!”望城区光荣院里,95岁高龄的刘禹锡大爷正与中队原四级警士长、退伍老兵王乐乐热切攀谈着。

转业之后,原籍河南三门峡的王乐乐毅然选择留在望城。工作之余,他常常会去看望中队资助过的小学生们,和敬老院的老人们拉家常,“走出雷锋中队,我也要成为一粒种子,让雷锋精神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沩水河静静流淌,军营里誓言铮铮。“我志愿接过雷锋手中的枪,刻苦训练、无私奉献,争当新时代活雷锋……”随着一个个坚毅的身影面对雷锋雕像举起右拳,记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雷锋“群像”。

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4)

★雷锋精神与成长★

用深情大爱画出“同心圆”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宋开国

这是一名普通战士的担当。这是一件看似寻常的壮举。

火箭军某团四级军士长俞细文和他的“兵心连童心”爱心团队,自2013年开始,先后通过捐资助学、课外辅导等方式,帮扶贵州、西藏等7省(自治区)1443名贫困学生,并用实际行动感召越来越多的战友和社会爱心人士汇入爱心助学洪流……

每一个故事的开头总有绕不开的渊源。俞细文出生在江西婺源农村,父母靠着几亩薄田养活一家五口,姐姐为了支持他上学不得已早早辍学打工,可即便如此,每逢开学之际,母亲还要四处奔走借钱……

初中毕业后,俞细文不得不放弃读高中考大学的念头,上了一所中专院校,后投笔从戎。因贫困而被迫放弃“大学梦”的无奈,成为俞细文心中难以磨灭的痛楚。

2013年5月,已成为一名火箭军士官的俞细文休假期间了解到,5名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相似的经历瞬间触动他最敏感的神经。与妻子商量后,他果断决定省下家庭开支,资助他们继续求学。从那时起,他开始每年向这5名孩子每人资助1000元钱。

看着孩子们重回校园后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俞细文心里萌生出帮助更多贫困学生的想法。同年11月,他主动找到学校领导,提出“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孩子,我可以尽一点力……”最终,他从学校提供的贫困学生名单中,确立27名亟需帮扶的对象进行资助。

帮扶对象越来越多,助学道路越走越长。几年时间里,俞细文行程近6.8万公里,累计捐款10万多元,帮助87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其中,2人考上大学,16人考上重点高中。

“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精神援助。”俞细文助学的路走得越长,这个信念便越坚定。2014年,俞细文走访中发现,他资助的一些贫困学生所在学校工具书和课外书十分缺乏。“书都没有多少,怎么能读好书?”俞细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5年5月以来,他帮助孩子们先后建成“爱心书角”23个,极大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独木难成林,百花方为春。在战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2013年7月,俞细文“兵心连童心”爱心团队正式成立。

团队成立之初只有23名成员,渐渐地,团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几年来,共为孩子们捐赠图书5600余册、各类文具6480件、体育用品530套,12次组织专业骨干下乡进村,开展家电维修、医疗巡诊、义务理发等爱民助民活动,为藏区贫困儿童量身订做新衣服300套,帮助贵州128名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

在持之以恒爱心助学的同时,俞细文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2017年2月,他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个部门联合表彰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2017年9月,荣获“安徽省第五届道德模范”称号。

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5)

★雷锋精神与青春★

和时代同行 与英雄相伴

■李学伟 王 日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从入学到入伍,雷锋一直是我的偶像。新时代新征程,火热的青春有英雄相伴才更有意义!”3月1日,中部战区空军某旅导弹阵地上,官兵围绕“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打赢先锋”展开交流讨论,上等兵李俊杰的发言获得战友点赞。

“把这个活动课堂搬到阵地上,就是要让践行雷锋精神的‘准星’,对准能打仗、打胜仗这个‘靶心’。”旅政委孙军介绍说,他们紧贴新时代使命任务学习雷锋精神,把战斗力标准作为践行雷锋精神最好的“试金石”,广泛开展“奋进新时代、青春勇担当”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装备升级换代持续开展岗位练兵比武竞赛,激励官兵在实战化训练中勇当打赢先锋,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岗位化、战斗化。

发射保障连指导员霍冬冬结合自身经历,率先亮出观点。“踏上新时代强军之路,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官兵最大的幸运,而雷锋精神则是永葆坚定理想信念之‘钙’。”入伍12年,霍冬冬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优秀基层主官,去年带领连队一举摘得“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两项荣誉。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在他的历史时期找到了人生价值的最佳坐标,对于跨入新时代的我们来讲,学习雷锋精神就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把个人理想融注于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官兵用热烈的掌声回应了霍冬冬的发言。

青春,和时代同行,与英雄相伴,才能汇聚起强军兴军的强大力量。

“我认为学习雷锋精神就要干一行爱一行,要有进取的锐气,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要做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新排长罗旭斌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去年刚到部队时一度彷徨,常常被莫名的焦虑淹没,将曾经的梦想抛诸脑后。

“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回信的8名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中,比我小5岁的李业广也在空军服役。他们身上有着雷锋那股进取的锐气,有着那种极端负责、主动作为的‘螺丝钉’精神,这正是我身上缺乏的东西。”当晚,罗旭斌在日记中写下“以梦为马,莫负韶华”的座右铭,“作为新时代军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就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弘扬雷锋精神,立足战位、苦练打赢本领就是最好的体现。”天线收发技师、三级军士长蔡圆接过话茬,“当好新装备‘第一茬人’、发挥好‘种子’作用,不仅思想要过硬,打仗本领也要过硬!”

“强军路上没有旁观者,接过雷锋手中的枪,让青春因梦想而激扬,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让青春因拼搏而精彩!”活动结束,这句话也成为官兵们共勉的话语。

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我们怎样弘扬雷锋精神)(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