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场极可怕的苦役是什么(生活就是一扇扇关上的门)

作者 | 爽儿,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生活是一场极可怕的苦役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生活是一场极可怕的苦役是什么(生活就是一扇扇关上的门)

生活是一场极可怕的苦役是什么

作者 | 爽儿

十分心理签约作者,为看世界而做过记者,为了解自己而读心理,目前常驻洛杉矶。

1

你看世界的底色是什么?

最擅长传播“正能量”的好莱坞,三年前意外推出了一碗口味颇重的毒鸡汤:动画片《马男波杰克》(Bojack Horseman)。

主角波杰克是一个半人半马的过气好莱坞明星。似乎没有什么能让他真的满意和快乐,就连偶尔的成功,也像是个滑稽的巧合,只能带来短暂的快感,随之而来的,是更漫长的恐慌和沮丧。一切都不如意的波杰克,觉得“生活就是一扇扇关上的门,不是吗?”

马男波杰克和他丧到家的中年人生,悄悄火了起来。有评论说这是史上最“致郁”的一部剧

虽然马男的丧,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没资格感同身受,毕竟人家曾有过红极一时的鼎盛,名利和浮华都有过,只是无法留住它们。但我们之所以能被打动,是因为和马男属于同一类人——内向、悲观、敏感、尖酸、聪明,无法满足于具体的快乐,在社交场合笨拙不适,更喜欢独处。剧中把这一类人叫做Zoe。

可在主流文化里受宠的,偏偏是另一类人Zelda——外向,乐观,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社交明星,简单阳光,但并没有那么聪明深刻。

原本是Zoe,却拼命要成为Zelda,是马男真正的悲哀。正如他的朋友在剧中无情指出的那样:

“你知道你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吗?你总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好人!我比任何人都了解你,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你不是什么好人。事实上,你要是能对自己承认,你就是个自私的懦夫,只管索取,从不顾忌伤害别人,你晚上能睡得好很多!那就是你!”

现实生活里众多Zoe们,长期困在Zelda的阴影里,在倡导“正能量”的主流文化里,感觉做自己几乎就等同于有毛病,于是陷入自我纠结和怀疑。而如今终于有一个声音,说出了自己眼里的人生真相,也说明白了他们的困惑和挣扎。

Zoe和Zelda的二元划分虽然粗暴了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马男和他所代表的丧文化流行起来的原因:

就像乐观简单的Zelda擅长发掘“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小确幸)一样,悲观敏感的Zoe,则更容易看到生活里“微小而确实的颓丧,和稍纵即逝的掏空感。” 他们把这种感觉,叫做小确丧。

小确幸也好,小确丧也罢,不过是某一类性格的人,看世界的底色而已。

2

悲观就一定会成为loser吗?

对“小确丧”和Zoe们的存在,美国心理学家Julie K. Norem从80年代起就注意到了,当时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Norem逆势而为,对悲观主义和消极想法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研究,并把成果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叫《负面想法的积极作用》(ThePositive Power of Negative Thinking)

书中把Zoe们又详细划分成了三类:逃避者自我设限者防御型悲观主义者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未来都很悲观,总是首先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但他们的区别,是在行动上如何应对这些脑海里的消极念头。

逃避者通常采取的策略,是直接逃跑(Avoidance)。比如工作上遇到一点困难,没有尝试解决就决定放弃,可就算换了下一份工作,也是好景不长,一旦不如意,又会轻易放弃,于是屡屡跳槽,始终也找不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再或者,经历过几次分手后,对感情彻底失望,索性把自己隔离起来,抱着“反正最后也行不通”的想法,干脆不会再开始任何一段感情。

表面上看起来,逃避者用了很小的代价,保护自己不受失败的打击,躲开了制造焦虑的原因。但同时他们也主动放弃了另外那一半成功的可能,还有从失败中学习应对焦虑的机会,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发生的时候,依然不知该如何处理,只能继续逃避。

比简单粗暴的逃避者更常见的,是自我设限者(Self-handicaping),也就是事先给自己准备好一个失败的理由。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在生活里用过这个小伎俩。比如很常见的——拖延,明明有很重要的工作和死线悬在眼前,就是迟迟不动手,一定要拖到最后关头,才熬通宵,在死线之前一秒提交;再比如,虽然已经进入了一段亲密关系,却怀疑自己是否能修成正果,于是以各种微不足道的理由挑起争吵,让两个人都很不愉快。

自我设限的策略,其实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为可能的失败制造外因,即便是交上去的工作质量很差,老板不满意,也可以说“时间太赶了,不然质量会好很多!” 而不是:“我真的能力有限,所以才做不好手头的事情。”

决定成功的外因的确有很多,但自我制造出来的限制,虽然暂时保护了自信心,长期却很可能让人无法信任自己,很难评估自己真正的潜力完全发挥出多少。如果不拖延,本来可以实现的工作质量也许比最后一秒赶完的要高很多;如果不故意找茬吵架,也许和伴侣的关系也会比现在甜蜜很多。可是这些“如果”,也只能是无法求证的假想了。

就算最后的结果不错,找好的借口也没用上,也难免觉得自己有侥幸成分,很难从中总结出来,究竟是做对了哪些具体的事情,才带来这个满意的结果,成功的例子难以复制,对自己本来确实具有的能力,也无法完全地信赖。

自我设限的另外一个风险是,因为永远在为可能的失败找理由,所以无法专注当下本该完成的任务,也没有什么时间允许自己休息放空,清单上的任务一个堆一个的拖延下去。所以很多自我设限者们看上去总是很忙,事情永远做不完,但又时常觉得自己碌碌无为,最终一事无成。

最后一种是防御型悲观主义者(Defensive pessimism)。作为一名心理学家,Norem发现身边有一些朋友,虽然性格很容易悲观,但无论他们事前有多不看好自己,最后总能做得不错,甚至优秀,还能成为团队里大家都信赖的核心成员。

如果说悲观和消极念头都是心魔,为什么这一类Zoe,虽然也是“小确丧”的信仰者,却实际上活成了别人眼里的“人生赢家”?

3

你的应对方式,决定人生表现

伍迪·艾伦说:“只要到场(show up),80%的成功就实现了。”对Zoe们来说,只要不以或直接或微妙的方式逃避焦虑,就是最大的胜利。防御型悲观主义的最大特点,是自有一套和焦虑过招的策略,既能保护好自尊心,又能确保做完该做的事,而且质量还不错。

首先,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很低(set low expectations),对自己的信任程度也不高,事情会搞砸,生活也不会更好,是预料之中的,其他的可能,都是惊喜。心理学研究表明,预料中的失望,虽然也不会让人高兴,但还是比意外的失望更容易让人接受。

焦虑的实质,是人们对未来产生期待时,因为对会发生什么感到不确定、无法控制,因而产生紧张情绪。如果对未来更有把握,哪怕是失败的结果,也会降低期待,减少焦虑。

有了低期待保护自己不被“意料外的失望”摧毁,接下来,防御型悲观主义者们,会想像出一切可能出错的地方,并进行内心演练(mental rehersal),如果出错了会怎么样,该如何应对。书中特别强调,这种内心演练,通常是事无巨细的:一个即将要公开演讲的防御型悲观主义者,可能会假设所有事情都出错,早上闹钟没有响怎么办?路上刚好发生车祸怎么办?突然失声了怎么办?忘词了怎么办?台下有观众表现冷漠怎么办?带的PPT打不开怎么办?……

把所有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都历数完,防御型悲观主义者会采取行动,准备好一切应对措施,让出错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虽然结果也许并不会更好,但起码自己心里能踏实一点,最终就算还是失败了,也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问心无愧。

低期待——内心演练——应对行动,这个完整的策略模式,既为防御型悲观主义者提供了心理保护层(cognitive cushion), 又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力量,与可能的失败正面交锋。原本让人产生焦虑的负面想法,转化成了降低失败可能性的一系列行动。所以防御型悲观主义者,通常最终表现要好过自己的设想。谁说Zoe的人生,一定只有“小确丧”?

Norem在她的书中写道,当她在全美国各地分享这个研究成果时,很多人都有醍醐灌顶之感,有人特别来表达感激。悲观者们长期被告知“别想太多,放松,明天一切都会好”,好像“想太多”才是造成失败的根源,而这个研究让他们对自己又多了一点信心,原来消极的念头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是不是采取行动,才会决定人生的表现。

为了证明那些对乐观主义者管理焦虑奏效的方法(比如放松、往“光明处想”),会不会对悲观主义者也有用?Norem专门设计了实验,结果表明,如果硬要让悲观主义者们无视负面想法,他们会更焦虑,实际的表现也会更糟糕。如果非把对乐观主义者有用的焦虑管理方法,强加给悲观主义者,可能会适得其反,加深他们对自己的怀疑和无力感。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是悲观而深刻的Zoe,既不用感觉自己是被社会边缘化的非主流人群,也不用给自己下判决书,以为人生注定一事无成。只要不逃避,不放弃,不怕在脑海里和失败过招,尽全力降低失败的可能性,没准生活还会回赠很多“小确幸”。毕竟,对于悲观主义者而言,意料外的结局,都是惊喜。 (Pessimisits only have pleasent surpriese.)

本文首发于十分心理(ID:shifenxinli),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