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你一再放宽自己的底线(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 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现实世界,心迷路的人很多
这对很多人来说,好像是个奇怪的问题,心不就在你的胸膛里吗,心脏跳动,你就存在,找什么呢。
孔孟之道说的心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说学问之道就是把心找回来呢。
第一次读到孟子这句的时候,也有些懵懂,学问是学问,知识是知识,和心有什么关系呢。后来读了一些相关书,再联系一些事,逐渐明白了这学问和心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一个天下知识的概念,用我们中国学问领域的概念分解,一个是见闻之知,一个是德性之知。 学之所得都是见闻之知,包括我们认识这个社会外界的经验,都可归为见闻之知,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我们中国儒家,我们文化的底色是重视德性之知的。这个很重要,道德经里提到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个学是指见识之知,而日损不是逐渐减少的意思,而是指我们对道理的理解,领悟,内化的要深入,要能化解。我们东方,中国是在德性之知下大功夫的,我们也重视见闻之知,但是不如西方认识的系统,逻辑性强。
而孟子这里谈的学问之道,也不是抛弃见闻之知,而是指我们学问实践之中的智慧,指导我们现实生活中行为方向,是不能离开心,不能离开道德方向的。我们会发现,现在有很多看起来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说的话,做的事并不靠谱,有的还远离学问之道和为人之道,问题就在于偏离了这里心的方向。
“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儒家关于心学的思想也不是空想和妄想,而是切实指导人之行为的智慧。西方其实也关注这点,只是他们不称之为心,而称之为实践理性,以及知性,而知性也是有其逻辑性格的,也就是其客观,存有论性格,这也是有系统论证的。这和孟子所说的人四心之先天客观性的思想应是一致的。但是也因为先天各自学术的侧重点不同,心学,道德实践之学的系统研究方面,西方则应向中国学习。
有不少现代人认为现代人的文明和智慧都应学习西方,这个思想是不妥和不严密的。见闻之知方面,我们确实要学习西方,研究西方的科学标准,但是德性之知,道德实践的学问一定是在中国的。要学习中国儒家的心学。这是知识系统的不同领域,我们很多人现在是知识技能套路学得很多,而且以这个为自我完善学习方向,学得很努力,但是却非常不重视自己德性之知的领悟和实践,这个就是孟子所说的丢心之说。
而真正的学问,并不是知识信息的简单背诵,堆积和展示,还应体现在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应用和实践,而行为实践的方向一定是与道德实践相一致的,抛却了心的行为实践,必定会走向迷惘和混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