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改祖名(祖大寿是皇太极的一面)
在明末的将领中,除了蓟辽督师袁崇焕,袁崇焕手下大将祖大寿也算是个人物。在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以及北京保卫战中,他都立下了战功。皇太极曾写信拉拢祖大寿,被他拒绝。
后来,皇太极派人在祖大寿的家乡抓到了祖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以及其他族人亲属,将他们软禁在盛京(今沈阳),天天好吃好喝供应着。皇太极又写信给祖大寿,劝他投降。祖大寿还是不为所动。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奉命修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市)。同年8月,皇太极率大军把大凌河城团团围住。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祖大寿率明军坚守了3个月,由于没有粮食,城里已到了杀人而食的地步。
见城不可守,祖大寿以保护自己在锦州的家眷为名与皇太极联系说,我以突围为名带军队出城奔锦州,你可以在后面假装追。我进了锦州做内应,咱们里应外合拿下锦州。
不少手下不同意,但皇太极还是答应了。谁知祖大寿进了锦州城竟率领明军抵抗起清兵来。祖大寿诈降耍了一把皇太极,尽管皇太极十分生气,但也没有杀害监禁在盛京的祖大寿亲属。祖大寿又为明朝多守了10年边城。
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野心勃勃的皇太极包围了锦州。洪承畴率13万援军来解围,皇太极则断了明军从宁远来的粮道,明军没有粮食欲回宁远,清军又在高桥设伏痛击明军。
既解不了锦州之围,又回不了宁远。没有办法,洪承畴领剩余的1万残兵退缩进松山城,后被俘投降。洪承畴的援军指望不上,祖大寿粮尽援绝,锦州城又开始杀人而食。祖大寿再次投降。
尽管祖大寿曾有诈降的历史,许多满族将领都劝皇太极杀掉祖大寿,就是不杀也不能重用。可皇太极竟没有理会和计较,毅然任命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
尽管皇太极对祖大寿如此厚待和宽大,可祖大寿投降后并没有为皇太极出过什么力,直到顺治十三年(1656)病逝,除了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且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的劝降书,史书上谁也找不出一件祖大寿对不起大明的事情……
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除了对祖大寿的曲折经历感到惊异外,我对皇太极产生了兴趣。
众所周知,1626年9月,在宁远战役中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大炮所伤,含恨而逝。第二年皇太极继承了皇位,成了清朝的第二个皇帝。
皇太极率领满清铁骑曾两征朝鲜、三征蒙古、五入中原,最后不废一枪一炮,让崇祯自毁长城,除掉了大明朝唯一的擎天玉柱袁崇焕,为满清在顺治元年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清朝的十二个皇帝中,努尔哈赤拉开了满清问鼎天下的序幕,皇太极却是为问鼎天下提供了先决条件。后来的皇帝基本是坐享天下而已,可以说皇太极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无人可比的功劳。
满人有多少,汉人有多少?皇太极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大胆起用祖大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开始在明朝的诸多将领中有两种类型:一是像袁崇焕这样的无论如何死战型,二是像祖大寿这样的无可奈何投降型。
第一类型敌我分明不难办,皇太极用一个离间计就让崇祯帮自己杀了袁崇焕。那么,如何对付第二种类型呢?祖大寿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尽管祖大寿到死也没有为大清做过什么贡献,毕竟他是继袁崇焕之后,明朝在辽东防线最杰出的将领,也是皇太极手中的一面“广告牌”,他是在通告大明朝的将士们:连祖大寿屡屡诈降我都能容忍,并给他有实权的官做,况你们乎?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随着洪承畴和祖大寿的投降,在他们二人的感召和带动下,那些素重名节的大明文臣武将们便如潮水般涌向了满清的阵营,从而使明朝的将领产生了第三种庞大的新类型:不战即降型。
将军不打仗,未战先投降。大明不亡才怪了!其实,祖大寿给清朝做不做贡献都是无所谓的,他不过是皇太极的一面“广告牌”。
唉,无论愿意不愿意,祖大寿万没有想到,他虽不想为满清效力,但却出了大力;他虽然心怀大明,但却为大明的迅速灭亡发挥了一种独特的作用!
摘自 | 《领导文萃》2022年3月下
稿件来源 | 《华声论坛》
本文作者 | 吴钩
责任编辑 | 芜影
微信编辑 | 又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