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渊明象原文及翻译赏析(上欲以李林甫为相)

初,上欲李林甫相,问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国安危/陛下相(动词,任命···为宰相)林甫/臣恐异日庙社之忧(祸患)/上不从(听从)/时九龄方文学为(被)上所重(器重)/林甫虽恨/犹曲意(委屈心意)事(侍奉)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交好),林甫并疾(嫉恨)之。

译文:先前,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恐怕他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被皇上所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是不得不奉承他。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很好,所以李林甫一并嫉恨他们。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放纵)奢欲,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窥伺)上意,日思所以(用来···的办法)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超过)诸子。

译文:这时玄宗在位已有多年,逐渐放纵奢侈的欲望,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无论大小,(只要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尽力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皇上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玄宗为临淄王的时候,武惠妃生寿王李瑁,所受宠爱超过其他皇子。

题渊明象原文及翻译赏析(上欲以李林甫为相)(1)

太子与瑶、琚会(聚会)于内第,各以(因为)失职(这里指他们生母的境遇不好)怨望(怨恼忿恨)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暗中)党与(同党之人),将害妾母子,亦指斥(指责)至尊。”上大怒,以(省略之,把这件事)语(告诉)宰相,欲皆废之。

译文:太子与李瑶、李琚在内廷住所聚会,因为各自生母的境遇而出言抱怨。武惠妃向玄宗哭诉说:“太子暗中结党,将要谋害臣妾母子,他们还指责陛下。”玄宗大怒,告诉了宰相,想要废黜这三位皇子。

九龄曰:“陛下践祚垂(将近)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每天)受(蒙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庆幸)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蕃衍昌盛)。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为何,怎么)一旦(突然)以无根之语,喜怒(偏义复词,发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根本),不可轻摇(动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

译文:张九龄说:“陛下登基将近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得以经常听到陛下的教导,天下人都觉得陛下享国久长,子孙昌盛,都为陛下高兴。如今三位皇子都已成人,没有听说犯过什么大错误,陛下怎么能突然因为无根的传言,在发怒的时候就要全部废黜他们呢?何况太子为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陛下一定要这样做,则臣不敢奉诏。”玄宗不高兴。

题渊明象原文及翻译赏析(上欲以李林甫为相)(2)

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宦官之贵幸者(定语后置)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援助),宰相可长处。”九龄叱(斥责)之,以其语白(禀告)上;上为之动色,故讫(直到)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诋毁)九龄于上,上浸(逐渐)疏(疏远)之。

译文:李林甫开始并没有说什么,退朝后私下对玄宗宠信的宦官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玄宗犹豫不决。武惠妃秘密派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太子废立之时,如果您能够加以援手,自然可以长保宰相之位。”张九龄断然斥责,并把她说的话告诉了玄宗。玄宗听了为之变色。因此直到张九龄罢相,太子都安于其位。李林甫则随时随地在玄宗面前讲张九龄的坏话,玄宗渐渐地疏远了张九龄。

题渊明象原文及翻译赏析(上欲以李林甫为相)(3)

林甫引(荐举)炅(jiǒng)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难道)容(容许)有‘伏猎侍郎’!”由是出(使动用法,指外放)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欲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蒙受皇帝恩泽),足下宜(应当)造门(上门),与之款昵(友好亲昵)。”挺之素(一向)负(倚仗)气(意气)薄(轻视)林甫为人,竟不之(宾语前置,指李林甫)诣(拜访)。林甫恨之益深。

译文:李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向来不学无术,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读“伏腊”为“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于是将萧炅外放为岐州刺史,因此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友善,想要引荐他为相,曾对他说:“李尚书正受陛下器重,足下应当上门拜望,与他相处和睦亲近。”严挺之一向自恃意气,轻视李林甫为人,终究不肯上门拜望。李林甫更加恨他。

题渊明象原文及翻译赏析(上欲以李林甫为相)(4)

李林甫欲蔽塞(堵塞)人主视听,自专(独揽)大权,明召(召集)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哪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作仪仗的马队)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jìn)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guī)令。自是谏争路绝(断绝)矣。

译文: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自己独揽大权,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将顺从皇上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立在正殿宫门外作为仪仗用的马匹吗?(虽然)吃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嘶叫一声,就要立刻被拉下去,(到那时)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琎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邽县令。从此,玄宗的谏诤之路断绝了。

题渊明象原文及翻译赏析(上欲以李林甫为相)(5)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D )

A.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B.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C.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D.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 中书令,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

(A.“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错,中书令为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B. 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车驾”“万乘”“九重”“天子”“皇舆”等同为帝位代称。

C. 践阼,“阼”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故文中的“践阼”指的是天子即位。

D. 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与此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唐玄宗想让李林甫为宰相,为此询同张九龄,张九龄因提否定意见被李林甫嫉恨。

B. 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

C. 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志;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

D. 严挺之颇受张九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因为严挺之把他推举的萧炅贬了官。

(D.“严挺之颇受张九龄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错,根据原文“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可知张九龄和严挺之关系很好是在李林甫怨恨严挺之之后,所以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李林甫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所以玄宗逐渐疏远张九龄。

得分点:“短”,动词,诋毁,说人短处;“短九龄于上”,状语后置句,“于上短九龄”,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浸”,逐渐。

(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而严挺之一向傲气,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也不去拜访。

得分点:“素”一向;“负气”,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薄”,看不起;“竟不之诣”,宾语前置句,“竟不诣之”,最终也不去拜访他。

14.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自是谏争路绝矣”原因。

(1)李林甫独揽大权;(2)明令谏官不准上书言事;(3)把上书言事的杜琎贬为下邽县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