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孩子有同理心(孩子是否有颗同理心)

场景一:周末下午,小M和妈妈在家,妈妈因为感冒生病躺在床上休息,可是小M却一直哭闹着要妈妈带他去游乐园玩,怎么劝他也不听,一直哭闹,妈妈没办法只能拖着病体陪着他出去玩。

场景二:小L和同学一起在操场上打球,但是后来却因为一个篮球而争吵起来,两个人都抓着篮球不放,在争球的过程中,同学一时没有站稳摔倒了,大声哭了起来。而小L却因为得到了球而高兴,自己一个人在旁边若无其事地玩球。

场景三:天气晴朗,小J和爸爸一起去遛狗,狗狗很欢快的在路上跑着,但是一不小心,撞上了路旁的石柱,呜呜地哀嚎。小J没有去关心狗狗有没有受伤,反而是捂着肚子哈哈大笑,并对爸爸说:“狗狗也太搞笑了,哈哈哈哈,撞柱子上了。”

怎么培养孩子有同理心(孩子是否有颗同理心)(1)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事,简单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长大了自然就会好,以上场景中的孩子其实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引导,将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同理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同理心是关怀等利他行为的基础,也是平等交流的认知前提。

怎么培养孩子有同理心(孩子是否有颗同理心)(2)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从几岁开始呢?

对此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曾有不同的意见,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要到6~7岁以后才能发展较好的同理心,因为在此之前儿童缺乏发展同理心的认知能力,因为他们都是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但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高普尼克和她的学生却发现,18个月的孩子已经有了明确的同理心,这个研究很有意思。

她们让一个大学生在孩子面前故意装出很喜欢吃西兰花的样子,然后这个成人伸手向孩子要东西吃,这时,孩子面前有两盘食物,一盘是大部分孩子不喜欢吃的西兰花,另一盘是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吃的小鱼饼干。结果15个月的孩子都把自己喜欢吃的小鱼饼干给对方,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喜好来推测他人的喜好,认为对方应该和自己一样喜欢吃小鱼饼干。

怎么培养孩子有同理心(孩子是否有颗同理心)(3)

而18个月的孩子则给对方西兰花,因为他们知道对方喜欢吃的和自己喜欢吃的不一样,所以,心理学家得出结论:15个月的孩子还是以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别人的需要,而到了18个月的孩子就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别人的需要,这样的实验结果提醒我们,对孩子的同理心训练一岁以后就可以开始。

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一,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

理解和感受自己是理解感受别人的前提,当孩子小的时候,孩子只是本能地产生情绪和发泄情绪,而不会主动去想自己在什么状态,这时,父母可以用语言来帮助孩子去认识自己的情绪。

最常用的方法是命名孩子的情绪,例如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妈妈可以一面安抚孩子一面说:“妈妈知道宝宝生气了,宝宝生气了。”这样的语言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让孩子感到妈妈感受到了他的感受,这样孩子就会产生安全感,情绪也会得到平缓。

其次,这样做在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可以用“生气”这个词表达出来。当下次孩子再有类似的情绪时,妈妈就可以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命名自己的情绪。

怎么培养孩子有同理心(孩子是否有颗同理心)(4)

图片源于网络

“宝宝怎么了?”“宝宝是生气了吗?”在情绪中的孩子能用语言交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能力,当有一天你的孩子一面生气一面告诉你:“妈妈,我很生气。”你心里就要充满喜乐了。

二,学会聆听,感受孩子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是指导父母和孩子沟通的经典之作,里面有很多生动的例子。

其中下面这则案例:

当年幼的女儿发现自己的宠物小乌龟死了,非常伤心,和父亲有了下列对话。

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

父亲:不要这么伤心,宝贝。

孩子伤心地哭了。

父亲:不要哭,不过是一只小乌龟嘛,我明天再去给你买一只来。

孩子哭道:我不要另外一只!

父亲:不许不讲道理。

在上述对话中父亲的第一句话“不要这么伤心,宝贝”,看上去是在安慰孩子,实质上是在否认孩子的情绪。这种缺乏同理心的沟通最后产生情绪的对立,让孩子更加受伤,《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两位作者建议的正确方法如下。

怎么培养孩子有同理心(孩子是否有颗同理心)(5)

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

父亲:噢,不会吧?太让人震惊了!

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

父亲: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

孩子:我还教它怎么玩把戏呢。

父亲:你们在一起玩得很高兴。

孩子:我每天喂它。

父亲:你对那只小乌龟真的是很有感情,它即使离开你,也不想看到你这么伤心,所以你要开心,它也会开心的!

怎么培养孩子有同理心(孩子是否有颗同理心)(6)

在这样的对话中,父亲的每一个表达都是以先接受孩子的情绪作为前提,也有心理学家把这样的父母语言称作“接纳性语言”,通过这样的接纳性语言,父母不仅可以进入孩子的世界,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被接纳而感受到父母的爱。

三,帮助孩子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恻隐之心的认知前提,而恻隐之心又是仁爱伦理的基础,所以换位思考的能力不仅影响情商也关乎道德。

在生活中,父母要常常帮助年幼的孩子解读别人的情绪, 当孩子到了5~6岁,可以开始认知要求更高的换位思考,让孩子明白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妈妈可以和孩子讨论这样的情形:“一天早上下雨了,哥哥很不高兴,但是妹妹很高兴,这是为什么啊?”有时候可以培养孩子意识到对立的情绪有时同时存在一个人身上。

四,善于发现保护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意识强的孩子能够察觉别人的困难,并能产能同情的情感,父母应该加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对周围的一切,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表示同情,甚至玩具狗掉在地上,孩子也会一边帮它揉一边说:“摔疼了吗?我帮你揉一揉”,同理心是爱的萌芽,是一种很珍贵的感情,父母要保护好,不要用冷言冷语去打击孩子的同理心,也不要笑话他,哪怕是善意的。

同时也要教育孩不要为别人带来痛苦,要学会关心别人,可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安慰生病的亲人,和自己一起玩的小伙伴摔倒了,要学会关心并且安慰小伙伴,将自己的玩具与伙伴分享等,父母也要经常给孩子讲助人为乐的故事,同时父母更要身体力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通过角色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扮演病人、医生、爸爸、妈妈等角色,体验生病时的痛苦,体会医生给别人治好病的快乐,感受妈妈做家务的辛苦,从而懂得要热爱、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去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

五,父母做好言传身教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模仿性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而父母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要积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摔倒了,特别是家有老人带孩子的,为了哄孩子不哭就会非常夸张地责怪“桌子太坏绊倒宝宝”、“地板不好磕疼宝宝”,每当孩子因此破涕为笑时,父母都会沾沾自喜,这招虽然暂时让宝宝止住了哭闹,但是把绊倒的原因全归于板凳的错,而不是孩子自己也有错,这样的场景也是父母培养孩子同理心的机会,孩子碰疼了会哭闹,妈妈可以帮助孩子揉揉碰疼的地方,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疼”,同理他的感受,他会感到自己被理解, 再通过亲吻或拥抱的方式来安抚孩子, 这样孩子会潜移默化的从你这个行为中可以学到如何去同理别人的情绪,再继续加以引导一下孩子,去同理一下小板凳,说“你碰疼了,那小板凳会不会疼呢?要不要你也给小板凳揉一揉呢?” 通过这件被小板凳绊倒的小事中,孩子以后在和小朋友玩耍时,也会很好的和别人相处。

父母有同理心,往往会保护好孩子的同理心,而父母没有同理心,就很难养出有同理心的孩子。

怎么培养孩子有同理心(孩子是否有颗同理心)(7)

我们从孩子们的交往中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很受欢迎,因为他们总是能事事为对方考虑到,而且能得到一些能够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而有的孩子却总是找不到朋友,哪怕他总是有很多零花钱或者好的玩具,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往往跟孩子的同理心缺乏有关,其实孩子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只是有时候被父母给破坏了。

有的父母为了孩子不被欺负,能做一个聪明人,每天不耐其烦地教孩子怎么去衡量利弊,把一堆人生的大道理灌输给孩子。

培养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要拿出多点耐心和爱心,先从倾听孩子的心声开始,再在沟通中引导,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