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时期的诗词风格(苏轼也有失手将)

在文坛,能点石成金的,是高手;但是能点金还成金的,则是高手中的高手。毫无疑问,苏轼就是后者。将前人平凡之句,凭着一自己一时的灵感,化成自己的经典名句,这是普通文人的普通作法。但苏轼不一样,所谓技高人胆大,苏轼专挑别人的经典化用,而且屡屡成就名篇,这种能力是一般人没有的。

苏轼被贬时期的诗词风格(苏轼也有失手将)(1)

最经典的一次是改唐代张志和著名的《渔父》,张志和这篇诗意境之美,到如今仍是无法超越之作。当年想在此诗中一试身手之人不少,但改得最好的就是苏轼的《浣溪沙·渔父》,全词如下: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被贬时期的诗词风格(苏轼也有失手将)(2)

除了改这篇,苏轼还有不少集句词。所谓集句词是北宋才流行起来的一种词体,将前人的一些经典之句照搬,集合在一起成一首意境完全不同的词,苏轼深谙此道。比如在《南乡子·集句》一词中,短短几句他共用了杜牧、杜甫、许浑、刘禹锡等多人的名句,成就了一首绝美之词。

但这样的苏轼是否也有失手时呢?或许有的!当年苏轼登高山访好友张山人,当天正好是清明佳节,张山人便有意为难一把苏轼,让他将杜牧的《清明》改成首词。

苏轼被贬时期的诗词风格(苏轼也有失手将)(3)

杜牧这首《清明》的经典指数世人皆知,这是唐诗中最难模仿的一首诗,因为全诗言之有物,写的是特定时间里、特定天气下的特定情形,诗中纷纷而下的清明雨、欲断魂的行人、突然出现的牧童、以及那远方醉人的杏花村,都成了唐诗中最美的意象之一。全诗共28个字,这要改成词难度可想而知。苏轼思考片刻,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小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再对比一下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苏轼被贬时期的诗词风格(苏轼也有失手将)(4)

对于这次的改词当时的文人们是意见不一。有人认为篇神作,毕竟苏轼只是加上了寥寥数个字,便成了一首小令,最难的是大河报诗中的意境没有被破坏,可谓十分尊重原作了。但也有人认为此词改得有些尴尬,将“纷纷”动词化形容路上的行为,“牧童”只用一个“有”字,失了大手笔之风,算不得多高明,甚至怀疑这是不是苏轼之笔。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这幅意境真的只能写成诗,改成词确实不太合适。

苏轼被贬时期的诗词风格(苏轼也有失手将)(5)

据传,对于这首词苏轼自己后来也是不太满意的,他承认自己失手,与原作相差太远。虽然这不是苏轼第一次改编杜牧诗,但这估计是他自认为最不成功的一次了。不过不管改得是成功还是失败,苏轼这种态度仍是可取的。而杜牧这首诗,后来也再无文人敢改,毕竟确实太难了。大家认为此词改得如何?欢迎讨论一、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