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沉舟侧畔全诗讲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前言

汉朝有一位强项令董宣,硬挺着脖子不肯向光武帝低头,用青岛土话叫做杠子头。杠子头是一种硬面的火烧,被比喻为这类性格坚强甚至固执的人。

唐朝也有一位杠子头,就是中唐大诗人刘禹锡。当年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十年以后才被召回,他竟然写了一首诗嘲笑朝廷新贵,诗题为《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于是,又被贬黜........

一、用典之妙 三黜名惭柳士师

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时,刘禹锡(772~842年)才21岁。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的时代,刘禹锡可谓少年得志,但是同榜进士中还有一位更年轻的诗人:柳宗元( 773年— 819年)。

这两位成为了一生的好友,被人并称为“刘柳”。可惜血气方刚“刘柳”跟错了人,他们跟着王叔文搞永贞革命,很快就惨败出局。二人光荣地成为了“二王八司马”中的两位,名满天下的代价很沉重,两人同时被贬出京。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被贬,回来时已经过去十年....

元和十年(816年),写完“尽是刘郎去后栽”后,刘郎又被贬黜了,这一次他似乎连累了自己的好友柳宗元 。

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二人结伴而行,到衡阳后洒泪而别。临行时柳宗元写了一首七律《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云: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十年以后才有机会回到长安,没想到又被贬往遥远的岭外,这是"伏波将军"马援走过的风烟古道呀,当年的汉魏古墓上长满了荒草野树。咱们因为懒散(暗示不愿同流合污)遭遇非议,不要因为诗文而与人相争(惹祸)了。

尾联说道:今天不必在河边告别,咱们留下的泪水足够“濯缨”了。

柳宗元诗中用到了几个典故:伏波将军、翁仲、濯缨(《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下面看看刘禹锡回赠柳宗元的诗,典故用得可说天衣无缝、妙不可言。


刘禹锡沉舟侧畔全诗讲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

​刘禹锡七律《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十年后,咱俩一起回到长安,如今咱们又一同被贬出(真是难兄难弟),在衡阳这里又要分手了。我这是第二次被贬谪连州了,和两次任颍川太守的西汉贤相黄霸相似,但实际上哪能和人家相提并论呢?您三次被罢黜,好像柳下惠呀。

刘禹锡以柳下惠比柳宗元,此处可以看出用典之妙。

首先、古人用典,用同姓氏为佳。

其次,三黜是指刘禹锡不是柳宗元,禹锡当年先贬为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如今又贬为连州,所以是三黜耳。因此“名惭”是指我(刘禹锡)不如您柳下惠(代指柳宗元)。

又次,柳下惠之所以被贬,是因为“直道而事人”: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第十八》

柳宗元说: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而刘禹锡用柳下惠被贬的典故说了同样的事情。

柳下惠被“三黜”,是因为“直道而事人”。走正路做事,去哪里都会被罢黜,走歪门斜路,在哪里都可以吃的开,何必要离开父母之邦呢? 柳宗元用这个典故讽刺当权者,为自己和柳宗元申明心迹。

从这个典故的应用可以看出刘禹锡的用典功力。刘禹锡曾经有不敢题糕字的故事,据宋《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刘梦得作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可见刘禹锡作诗的严谨,如此严谨必须饱读诗书、强闻博记须可。

另外,从这个典故也能看出刘禹锡咄咄逼人的战斗精神,”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几乎是在骂人了,和“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嘲讽一样具有杀伤力。

刘禹锡的战斗精神还可以从后面两个故事中看出。

刘禹锡沉舟侧畔全诗讲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

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元和十年第二次被贬后,转眼又是十年.....

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 ,刘禹锡终于离开了连州返回东都洛阳,路过扬州时遇到了好友白居易。白乐天对于刘禹锡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排行二十八,因此被称为为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感叹他虽然具有奇才,可惜命运多舛。

803年,白居易授秘书省校书郎,刘禹锡结识了王叔文,出任监察御史 。刘禹锡当时何曾想到自己竟然宦海蹉跎了23年呢?王叔文在806年就被赐死了,好友柳宗元在819年也病逝于柳州。刘禹锡其实已经算是比较幸运了。

刘禹锡在回赠的诗中,充满了一种向上的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任职于苏杭鱼米之乡 ,刘禹锡在巴山楚水中艰苦度日,但是刘禹锡并不需要白乐天的同情,颈联写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十三年折太多?NO?那不是刘禹锡,沉舟旁边还有千帆竞渡,枯树前边有的是春意盎然的大树。他没有因为23年的蹉跎折损了自己的斗志,还在结尾处展示了自己的乐观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扬州分手以后白居易去了长安,刘禹锡去了洛阳。第二年(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回长安任职,这一次他旧地重游,又写了一首充满战斗精神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3年后,在829年春,白居易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到了洛阳。几年以后,刘禹锡也回到了洛阳为官,两位好友一起在洛阳终老。

刘禹锡沉舟侧畔全诗讲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

三、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从上面几首诗可以看出,刘禹锡性格中有种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不过了解当时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他的这种性格难当大任,没有丢了性命就不错了。

年老以后,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也回到了洛阳养老。此时的洛阳还有众多的好友如白居易、裴度等人,几个六十多岁的半退休老头子常一起饮酒赏花赋诗。

这一天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白居易作诗喜欢“老妪能解”,这一首明白如话,不需要特别解释。需要注意的是,白居易诗中的消极、悲观情绪。

不过刘禹锡的诗不同,一如既往地拿出了他不肯低头的精神,《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也用了几个典故,身瘦带频减,出自《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

废书,来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序》:"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这个词有忧国之意,这里用“惜眼”承接,有一点表明自已远离政治的意思。当时宦官当权,诗人下笔很小心。

在刘禹锡回到洛阳前一年,发生了“甘露之变”, 宦官掌权把王涯、贾餗、舒元舆等朝廷重要官员被灭门,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

阅人如阅川,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了解了刘禹锡的宦海沉浮,自然对“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有所感怀。

倒数第二句写到:“莫道桑榆晚”,用否定词转折一顿,结尾引出: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先用赋笔写出“顾虑年老”的心态,中间写“经事....便翛然”是一种平淡,但是结尾振起,用“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表示了刘禹锡不服老的心态。

这和当年白居易同情刘禹锡“二十三年折太多”,而刘禹锡却回答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类似。刘禹锡一生不肯向命运低头,至死不渝。

刘禹锡沉舟侧畔全诗讲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

结束语

相对比刘禹锡,白居易就灵活得多 ,白居易在长安任任刑部侍郎时,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躲到洛阳远离了政治漩涡。想想北宋的苏轼还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刘禹锡的这种性格能够全身而退,70岁终老洛阳已经是圆满的结局了。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一首七律为习作,《读刘梦得酬乐天有感》:

生涯宦海几浮沉,铸作金刚不坏身。岭外难忘闻笛赋,长安还笑种桃人。为霞无碍桑榆晚,添酒更因梅雪春。阅水成川如梦得,濯缨濯足有精神。

@老街味道

平仄平平仄平仄 七言律诗第一句 用锦鲤翻波这种句式可以吗?

诗不是这样写的《庆余年》斗诗会恐为方家所笑

唐朝有三首诗被称为七律第一 您觉得哪一首实至名归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