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渔民有什么要求(南澳渔民生产习俗)

南澳渔民有什么要求(南澳渔民生产习俗)(1)

南澳为“耕三渔七”之地。渔民以海为生,死生祸福,在旧社会,取决于狂风恶浪的瞬息之间,出海靠神靠佛及靠天吃饭的思想构成他们的独特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过后,渔船首次出海,先到海滩拜海神,祈求一年渔产丰收,四季出入平安,风调雨顺。最信奉妈祖 (即天后圣母)和老爷公(即关帝君)直至解放后生活好转,老渔民还说渔家的幸福是靠毛泽东,也靠妈祖、老爷公。因此,渔船上供奉着妈祖、老爷公的神位和香火。渔船上的各项装备,被分列成十二生肖,船舱的横梁叫“老鼠桥”,船坡两侧近脚踏板处叫“牛腿闩”,大桅前叫“虎鼻头”,小舱叫“兔水舱”,船帆上的竿子叫“蓬龙竹”,大角索叫“蛇樟”,大桅尾两侧木板叫“马面”,船头楔叫“羊角”,捆掉索处叫“猴鼻”,根据风力大小收放帆索处叫“鸡吊”,企桅处叫“狗槽”,帆竹间隔穿绳索处叫“猪仔耳”。以这十二生肖定名,便于从小下海不识字的渔民识别和记忆,遇上风浪时,船长边掌船舵边指挥各处位置的变化,都以十二生肖为号。这也含有十二时辰都安全之吉兆。建造新船,先相日择时,然后在船坞安上龙骨之际(即船的中心骨架),要用妇女头上戴的银制高鬃,插上金花红绫,放在龙骨处,命名谓“压槽母”,当师傅把墨绳打上之后才收回家,象征新船建好出海年年丰收的含义。现在没有银制高鬃,改用红布、金丝五色线、榕、竹。在装船眼时,过去要用龙纹的银元或银毫装在船眼内,现在以五分镍币代替,象征新船出海,便可得利。船建好下水前,先用饭菜、炒面在船边祭拜,烧化银锭纸钱。船推下水,要用猪头、大棵祭拜船头公,烧化银锭钱,燃放鞭炮驱邪。船上渔具、渔网,不准妇女跨踏,船员中的家中有产育者(包括猪产、猫产、狗产及婚丧红白事),都要用红花、净符水,以石榴枝蘸符水喷洒全船渔具和渔网,同时带来一副金花、香烛,一条红布条子,名谓红头彩,结于船头。金纸则在船头烧化,方可登船参加出海,否则,出海发生任何事故,大家都怪罪在这个人。此禁忌由于先前因此出事,不是损坏了船具就是撕坏渔网捕不上鱼等,才严格起来。

来 源: 潮汕民俗大观作 者: 赖海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