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问世间情为何物)

通俗提法的唐诗宋词元曲,好像并没有辽金多少事情?那么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政权时期的文学又是怎样的呢?

辽金文学

(907-1125)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对峙,虽然后期汉化程度不错,但毕竟土壤还是薄弱,还不足以产生好的文学。有辽一朝,几乎没有传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若干作品,比如萧观音的诗,只是跟某些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本身文学成就有多高。就跟一个小孩子,没上过什么学,没读过几年书,终究写不出什么好作文来,最多也就“鹅鹅鹅”。

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问世间情为何物)(1)

好吧,还有大理(937-1253)和西夏(1038-1227)。注意:他们管自己叫“夏”,是我们叫它“西夏”,就跟没人会管自己叫“北宋”、“蜀汉”一样。这两国的文学就更不足道,列在这里,是出于对他们政权的尊重,表示他们是今天中国的一部分。是是是,你说的对,还有两千年来的“吐蕃”……

辽之后是(1115-1234),金代文学比起辽,那是整整高了几个档次。主要原因在于金人统治了原来北宋的北方地区,河南、山东这些文化昌盛之地。辽人的主体是契丹人,金朝的统治阶层是女真族,但主体是北方汉人。

最关键的,金代出了一个不世出的天才——被誉为“北方文雄”的元好问。这就好像韩国队肯定踢不过法国队,但韩国队有一个孙兴慜。

元好问(1190-1257),字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金末文坛领袖、一代宗师。他才雄学赡,生逢乱世,这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集》说的就是他。

如果你读过金庸的武侠名著《神雕侠侣》,一定记得这首(词)《摸鱼儿·雁丘词》。或者你没读过,但你应该听过第一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

只影向谁去……”

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问世间情为何物)(2)

这是元好问十六岁时的作品。注意:原文是“直教生死相许”,而不是“直教人生死相许”,因为说的是大雁而不是人。但虽然讲大雁,感慨的却是人生。又,“情为何物”一作“情是何物”,都对,这是元好问前后两个版本,因为他晚年又修订过一次/几次。

他还有一个名篇《骤雨打新荷》,因篇中名句“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而得名。这是首曲,也有把它归入词的。因为词曲的界限本身不是很明确,尤其是在(曲的)早期。

他编了《中州集》10卷,辑录金代作家251人,作品2062首。金代文学的保存,以及我们今天熟悉、了解金代文化,得益于他和它。元好问也是文学批评巨子,他模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作了《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

简而言之,金代文学的代表是一个人一篇文,人是前面提到的元好问(和他的《中州集》),文则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是个承前启后的作品,它上承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并为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做铺垫,它把《会真记》从三千字扩充到五万字,更关键的是,变成戏剧,并且以喜剧收尾。

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问世间情为何物)(3)

金代文学还有个著名的典故。据说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听到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兴起南征之心,并写了一首《南征至维扬》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首诗可证明金代文化水平确实不低。

元代杂剧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代的时代文学是“”,但元曲跟唐诗、宋词比起来,不管成就还是地位,都差得远,只能说,它比元诗、元词、元小说强(很多)。

元朝把全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人和汉人外的各色胡人)、北人(原金、西夏等地的北方汉人)、南人(原南宋境内的南方汉人)四等,主要曲作家来自北人或南人这地位最低的两等。

钟嗣成写了一部《录鬼簿》,这部完稿于元至正五年(1345)的重要戏曲史料专著,收元曲(杂剧与散曲)作家152人,杂剧作品400多种,是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历史的最重要文献。用“录鬼簿”这个名字,把所有作家都叫做过“鬼”,包括“著之方册的不死之鬼”、“醉生梦死的未死之鬼”,大概可以看出端倪。要知道,同时期的辛文房写了另一本书,叫《唐才子传》

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问世间情为何物)(4)

元好问曾收养过一个朋友的孩子,“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白朴(1126-1306)是元好问养大的,白朴他爹白华有一句诗,“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这个“通家旧”,可以追溯到元稹和白居易的伟大友谊。

白朴长大后,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鸳鸯简墙头马上》,都跟白居易的诗作有关。

“元曲四大家”是“关郑白马”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有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的杂剧《倩女离魂》。马致远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等。四人之中,白朴和马致远的文辞更雅一点。

“元曲四大家”以关汉卿居首,也最为有名。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也有说是河北祁州或山西解州人,生卒年不详。钟嗣成《录鬼簿》把他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第一人,也是全书第一人。他自己也说,“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他创作丰富,一生大概写过60多部杂剧,现存18部,著名的有《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被誉为“曲圣”。

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问世间情为何物)(5)

但元代或者说整个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戏剧,不是《窦娥冤》,也不出自“关郑白马”,而是王实甫《西厢记》。虽然也有人说,《西厢记》是关汉卿写的,或王实甫写、关汉卿续。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大致跟关汉卿年龄相当。至于王实甫为何没有名列“四大家”或“五大家”,我不太清楚。或许跟日本不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一样,因为它是“大龙”。

《西厢记》源自元稹《会真记》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讲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现传明清刻本不下百种,为古典剧作之冠,并有多种语言译本流传海外,影响所及,遍布全球。

或许也因为《西厢记》共21折,远远超过一般杂剧(4-5折)的篇幅,不被视为同类。

元代杂剧跟诗歌有很大关系,比如很多人并没有看过《西厢记》,但可能听过下面这段。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这段经典唱词来自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问世间情为何物)(6)

而“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则原封不动地从元稹《会真记》那边搬过来。这么好的诗,怎么可以不搬呢?

著名的元杂剧还有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李寿卿的《伍员吹箫》、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萧德祥的《杀狗劝夫》等。

元杂剧原来流行于大都(即北京),也叫“北曲”。元代末年,南戏盛行(关汉卿就从大都往杭州走),发展成为明代的传奇

元代南戏的巅峰之作要数高明《琵琶记》,全剧共42出,叙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是他根据流传的民间戏文/故事《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成,并把悲剧改成大团圆结局。这一改动跟一般民众的喜好有关,也跟元代读书人地位低下(“九儒十丐”)有关。所以,书生从宋代的批判对象变为同情对象。全剧结构巧妙,语言生动,被誉为“南戏之祖”、“传奇之祖”、“第七才子书”。

高明(约1305-约1371),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元末戏曲家,可以看成是南戏的“关汉卿”、“王实甫”。

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问世间情为何物)(7)

注:北曲和南戏的区别在于,南戏调长词少,咿咿呀呀拖着长腔唱个不停,北曲则相反。而今天的京剧,是清末徽班进京,本质上更接近南戏。

元代散曲

“元曲四大家”说的是杂剧作家。广义上的“元曲”分两种,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杂剧”,属于戏剧/戏曲;另一种是“散曲”,即狭义上的“曲”,类似词,是诗歌的一种。而何谓“戏曲”/“诗剧”/“歌剧”,即里面的唱词由一首首“散曲”组成。还有一种“套数”,介于二者中间,由多首散曲组成一个整体,有点像叙事诗,本质上还算是“散曲”。

狭义上的“元曲”指的是“散曲”。(散)曲又叫“词余”,因为元代俗文化盛行,科举远没有宋代发达,如柳永这样才华横溢又仕途不畅的人很多,词写多了听腻了,换换口味,于是曲便繁荣起来。

由于科举无门、仕途难进、社会黑暗、地位低下,元曲多有悲观厌世、放浪归隐等情愫。

(散)曲和词的区别在哪?在写法感觉上。简单说,词典雅一点,曲通俗一些。“消费下沉”,曲的受众更近平民,唱给大众听的,当然要通俗、直接,但二者没有明确界限。最简单的分类是按词/曲牌名,如“四块玉”、“山坡羊”、“天净沙”是曲牌名,“渔家傲”、“念奴娇”是词牌名。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这首《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百代秋思之祖”、“元曲第一名篇”,是全元散曲中艺术成就最高,知名度也最高的作品。很多人只会背一首元曲,就是这一首。

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问世间情为何物)(8)

元代散曲名家还有张可久、乔吉、卢挚、张养浩、贯云石、睢景臣、刘时中等。

其中,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元,字可久,号小山,浙江宁波人)与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山西太原人,流寓杭州)并称“双璧”,跟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合为“二张”。

元曲著名作品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雎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都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关汉卿也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作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问世间情为何物)(9)

(散)曲是俗文化里的雅词,雅文化里的俚语,半文半俗,不文不俗,尺度需要拿捏好,俗了是俚曲,文了就成了词。至于这个尺度是什么,却不好描述。阅读元曲名篇是最好的了解方式,读上30首,大概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除前面提到的几首外,这里再举三例。

“金鱼玉带罗襕扣,

皂盖朱幡列五侯,

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

得意秋,

分破帝王忧。”

(伯颜《喜春来》)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

(乔吉《天净沙·即事》)

“挂绝壁枯松倒倚,

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

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景云帆月影低,

载我在潇湘画里。”

(卢挚《沉醉东风》)

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元好问(由金入元,所以两边都算,毕竟名人谁都想争)等213位作家的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

元曲还有个著名选本——任中敏、卢前选编的《元曲三百首》,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元曲,推荐阅读此书。

元代诗文

元代还有个大家——赵孟頫。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湖州人,诗、文、字、画都是当时最顶级的,书法飘逸俊秀,尤其一流,连他的夫人——魏国夫人管道升,也是当时最杰出的才女。夫妻俩关系很好,曾因娶妾事件闹过小矛盾,赵夫人写了一首“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小诗。

赵孟頫是宋室后裔,不得已而仕元,又封“国公”,做到宰相一级的高官,一生都在矛盾中,也为一些士林人士所看不起。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以赵宋皇裔身份,在元朝,感叹因抗金而被宋帝冤杀的将军岳飞,赵孟頫这首《岳鄂王墓》怎一个凄楚哀痛了得。

元代著名的诗文大家还有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契丹人,辽太祖九世孙)、杨载(1271-1323,字仲弘,福建浦城人)、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眉山仁寿,虞允文五世孙)、范梈(1272-1330,梈音pēng,字亨父、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江西樟树人)、揭傒斯(1274-1344,傒音xī,字曼硕,号贞文,江西丰城人,文学家、书法家)、萨都剌(1272或1305-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或蒙古族人)、杨维桢(1296-1370,号铁崖)。

其中,杨载、虞集、范梈、揭傒斯,合称“元诗四大家”。但很显然,就名气和水平而言,不管跟宋朝的“欧王苏黄”或者“尤杨范陆”相比,还是跟金代的元好问相比,都远远不及。另,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主要以散文著称。

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处(问世间情为何物)(10)

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作为本章收结吧,这首充分展现前人精华的词,或许是元词第一名篇,颇为后人称道。但这也说明了,好词句、好意象已被前人说尽,这也是金元诗词总体黯淡的原因。

“六代繁华,春色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新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空城,春潮集。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红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蛩泣。

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