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朗读者的发展建议(当朗读成为开启心灵的钥匙)

核心阅读:《朗读者》是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自主创新研发的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邀请各行业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嘉宾进行朗读,以“访谈 朗读 轻解析”的模式,让观众看到朗读的魅力,感受文字的力量,进而体会朗读背后的情感。本文尝试从节目的模式创新出发,探索分析《朗读者》的情感表现,以期为同类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朗读者》作为一档定位为文化情感类的电视节目,其中的情感表达是节目致胜的关键要素。从已经播出的第一季共十二期节目分析来看,节目以“朗读”为载体,在节目模式上运用了“访谈 朗读 轻解析”的融合传播策略,向受众传递了敞开心扉的“真诚”,这种真诚也成为节目开启人们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

对于朗读者的发展建议(当朗读成为开启心灵的钥匙)(1)

一、节目的模式创新

1.全新的节目定位

在当前的荧屏中,无论是文化类节目,还是情感类节目,都不乏成功之作。但明确将文化和情感结合为一体作为节目定位的,《朗读者》是全国首档,并且是在主流平台播出。在消费娱乐充斥荧屏的环境下,这种定位难能可贵,这类节目也因而成为稀缺资源。“朗读者”可以拆解为“朗读”和“者”,前者是一种动作和行为,后者则是朗读的主体①。节目把两者充分结合,通过深入挖掘朗读嘉宾背后的故事,道出朗读者为什么朗读、为谁朗读,然后在具有仪式感的舞台下,用“朗读”这样一种行为方式,呈现给观众。除此之外,节目还借鉴了文化类节目的通常做法,邀请著名的文化学者对朗读的文本进行轻度解析,让观众进一步理解朗读文本的创作背景和内涵意义,从而使一些“高冷”的文学作品走向大众,让节目更加平民化。

2.节目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各种娱乐节目中都是“小鲜肉”当道,观众已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当《朗读者》这档文化综艺节目以清新、沉静和优雅的方式在荧屏打开,立即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这档节目在模式上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朗读”与“访谈”相结合,延续了从前谈话类电视节目的叙述模式,但后面又通过“朗读”这一载体,让访谈与谈话内容的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其二,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时代,《朗读者》在模式上努力扩大一档有时限的电视节目收看与传播的外延感,如在全国多地设置朗读亭,并把那些朗读的碎片剪辑在成片中。这些模式上的思考和实践,也突破了原有电视文艺、电视综艺和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种“宏观”氛围。

3.灵活的节目流程

《朗读者》节目的主体框架是固定的,包括访谈、朗读、解析等,但具体到每一期节目,其形式又是变化的。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词,先是主持人阐述对主题词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切入“线下”朗读亭的精选片段,在介绍嘉宾正式朗读前让观众提前进入本期节目设置的情感语境。而接下来的访谈与朗读的顺序没有固定化,可以先访谈后朗读,也可以先朗读后访谈;朗读的内容可以是经典名著、名家散文,也可以是书信、诗歌和唱词等;朗读的形式更是多样化,有用京剧的韵白来朗读,也有用音乐剧与朗读相结合的形式来朗读等。这种灵活多样性不仅增加了节目自身的特色,还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展现嘉宾的真实情感,使节目区别于一般的朗读行为。在每期节目的最后,都会有一位特殊的嘉宾,将本期节目的情感宣泄推向高潮。这种节目流程设置,除了给节目增添特色之外,还能感染观众,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二、节目的情感表现

1.文本隐含的情感

《朗读者》的每期节目都会围绕一个主题词展开,从第一期的“遇见”到第二期的“陪伴”,以及后面几期的“选择”“礼物”“第一次”“告别”等。每一位嘉宾都会围绕着主题词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传递情感。

“礼物”是第四期节目的主题词,这期节目的最后一位嘉宾是一位再也不可能来到现场的特殊嘉宾。他是我国的一位金融教育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副院长赵家和教授。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介绍道:“赵家和教授从2006年起就以‘一位清华退休老教授’为署名开始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款,2009年当他得知自己已是肺癌晚期的时候,更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他决定要捐出自己毕生的积蓄1500万元”,虽然赵家和教授去世已有五年,但是很多贫困的学生因为他的“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的捐助顺利完成了学业②。董卿在节目开始就说道:“他所播种下的一颗善的种子,是留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在节目中一些受赵教授捐助的学生也来到了现场,他们很多都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同样,他们优异的成绩也是回报给赵家和教授最好的礼物。所以,当他们把诗人汪国真的《让我怎样感谢你》献给赵家和教授时,现场的很多观众不禁潸然泪下。

第五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第一次”,在这期节目中,我们看到了第一次当导演的王学圻、世界排名第一的90后围棋选手柯洁、电视剧《西游记》的总作曲许镜清老师、第一次和女儿合作拍电影的作家刘震云、京剧演员王佩瑜、航天英雄杨利伟。演员王学圻回忆并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20多年前第一次当导演时的情景,当时他导演《太阳鸟》经费和经验都不足,剧组最后精简到只有三个人——他和投资人还有一个剪辑员,一部拍了两个多月的片子竟剪辑了好几年,听似幽默的语言却让观众感受到“第一次”尝试的不容易和成功之后的喜悦。最后,王学圻把《平凡的世界》中的选段送给《太阳鸟》剧组。节目嘉宾朗读的文本本身就已经含有了一定的情感因素,这些优美、充满着真挚情感的文本既传播了文化,同时又为节目的情感表现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访谈背后的情感

节目主体采用访谈和朗读的方式,访谈的目的就是挖掘嘉宾朗读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如第十二期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的朗读,主持人董卿在简短介绍后,便开始了对郎平的访谈。从郎平因伤手术,谈到是否担任女排教练的慎重思考,再谈到里约奥运会女排获得冠军的喜悦,女排训练的辛苦和枯燥乏味,以及1984年郎平获得冠军时写的书信等,对郎平的排球人生作了一个总体回顾。节目还重温了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时激动人心的时刻,现场有不少观众看完后再次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女排姑娘们更是提前做了准备,朗读了流沙河的《理想》,献给郎平指导和女排前辈们。在这一层一层的情感铺垫过后,当郎平朗读丹麦作家勃兰兑斯的《人生》时,观众就能感受到郎平朗读的力量,从郎平的朗读中感受到郎平奋斗拼搏的青春和充满激情活力的人生。作为本期节目的重要朗读嘉宾,郎平的朗读将本期的主题词“青春”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不管是先访谈还是先朗读,访谈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表现和加深朗读者的情感而服务。访谈的时间长,所做的情感铺垫就越深,也就更容易让观众沉浸到朗读情感的氛围,从而感染观众,使观众在内心产生共鸣。

3.视听强化的情感

节目中的视听语言对节目的情感表现也起到了重要的强化作用。在读图时代,如何让看似没有温度的文字,激发观众的兴趣,感受文字里的情感,《朗读者》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首先是视觉语言。节目嘉宾在朗读时,舞台背景屏幕会出现与朗读文本所对应的场景画面。如第二期饲养员林兆铭朗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时,背景屏幕呈现有鸟类飞过的蓝色湖畔,将瓦尔登湖畔的意境用视觉形式表现出来;第三期演员王千源朗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背景屏幕呈现的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浪拍打着海中的一艘小木船。这些背景屏幕所呈现的视觉内容,在帮助观众理解朗读文本和感受朗读文本意境的同时,也在引导观众进人嘉宾的朗读世界里,感受嘉宾朗读的情感。在嘉宾朗读的同时,节目播出画面还会配以仿真的书籍和信笺,展现朗读文本的文字内容,这样可以解决由于朗读者的发音、朗读文本的深度所引起的观众理解困难的问题。

其次是声音语言。节目邀请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如李云迪等,为每一位嘉宾的朗读伴奏,烘托朗读的情感氛围。嘉宾访谈环节也会有相应情绪和节奏的背景音乐。在每一期节目结束后,节目都会邀请歌唱家现场演唱一首与本期主题相关的歌曲,对本期节目表达的主题情感进行一个回顾,再一次触动观众的内心。(祁 洋:浙江广电集团新蓝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