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与故乡有关的散文 大散文第一故乡

推荐与故乡有关的散文 大散文第一故乡(1)

第一故乡

文|陈绪伟

故乡渭溪,儿时随父母下放到这里,劳动生活了13年,恢复高考而离开,她就是我一生的故乡。

故乡渭溪,地名虽不大气,却也饱经历史沧桑。六千多人口,散布在43平方公里的群山中,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她随着新中国而进步,她迎接改革开放而发展,如今这里已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拥有时代特征的美丽乡村正在崛起。

渭溪地名,源于渭子溪这条河。它水路长,旱不枯,从凤凰山铁瓦殿南面的五根树下,清亮甘甜地涌泉而来,潺潺流淌到曹家沟聚成溪水,绕乡政府半圈再往南去,贯穿全境后归入汉江,而取名渭溪。渭子溪,故乡一条主河道,长年流淌,四季变幻着容颜。春夏之季,河水轻盈丰满,弥漫山色;秋冬之季,河水清浅消瘦,风韵天成。渭子溪,站在岁月的尽头,袒露大山的心脉,弹奏最强的曲调,一路欢歌笑语,一路不息前行。

故乡所有地名,我眯着眼都能说得一清二楚。乡政府驻地的金鱼村,依偎的一条山梁极像一条金鱼,鱼嘴伸进渭子溪水中,而得名。乡政府北面,渭子溪的源头是凤凰山,这上游之地就取名凤凰村。乡政府东面,山坡岩石为红色,起名红岩梁,梁上的寨子保平安,就叫红安寨,寨子下面的村,就叫红安村。乡政府南面,处于渭子溪中段的那个村,就叫中渭村。渭子溪下段,在归入汉江时,冲出上千亩的一坝田来,这个村就得名大坝村。从大坝村向西,财神庙下一条山梁,形似鲤鱼,渴饮汉江水,起名鲤鱼村。乡政府西南的汉江边,阮家坝一带,水路陆路交通极为方便,命名为交通村。渭溪乡七个村的冠名,均与山水、与地形、与自然密切相关。故乡就这样,地名让人过目不忘,知之犹新。

渭溪这方土地,很早就有人类起居。早在7000多年前,汉江边上的阮家坝,就有人类居住生活。1981年国家文物考古发现,挖掘出大量的磨光石器、陶鬲、瓮等文物残片出土,属新石器时代、夏商村落文化遗址。与此相接,北靠凤凰山余脉的黄泥梁,土丘斜坡中大面积发现有瓦砾层、红烧土、炭渣、陶器残片,属秦汉时代的村落遗址。杨子明沟上的财神庙,为杨氏家族建于唐代,神像下的坐台有“天佑年杨氏供奉”字样,可惜未保存。乡政府驻地的三官殿,是两进院的清代建筑,天官、地官、水官神像高坐后台大殿,大门前一个大场地,对面一个高台戏楼,很是壮观。此后,在全民办学时,三官殿拆除改建成了学校。凤凰村的林家堡子,闽粤客家大围屋风格,堡子分外围、中围、内围三道石砦墙,如今已是残缺不齐,但有遗存触摸;内围有花岗岩石条砌成的正门(南门)、东门、西门,南门保存基本完整,石条上“致祥堡”三字还清晰可见……总之,踏进这片土地,似乎就走进了历史的时光隧道,给人带来许多奇思幻影。

我喜欢在溪边漫步,眼望群山连绵,草木绿莹,如黛的火石梁、金鱼山两峰之间,白云时起时伏。山梁下的农家房屋,青瓦白墙而错落有致,一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时不时有人在画中点缀。夏天,喜欢在溪水中捉螃蟹、摸鱼,感觉非常惬意;冬日,特爱在暖阳下晒太阳,感觉是那般的亲切、温暖。

这种亲切与温暖,在1976年初夏体现得真实朴素。记得那年,全县首届农民运动会的篮球赛,在渭溪公社隆重举行。15个农民代表队的分组赛,须有三个标准化篮球场,渭溪人一个月内就修整完好,验收合格。全公社上300多个劳力,记工分自带干粮,白天拼命干,夜间打着马灯、手电,推着架子车日夜奋战;一车车细沙黄泥拌石灰的三合土,厚度比技术员要求的标准还高,牛拉石磙碾第一道,人力石夯踏压第二道,最后用手工搧板子打实拍平,就那样齐刷刷地搧拍出平整而弹性十足的三个篮球场地。那时公社没有客房,驻地没有旅店,乡机关干部、教师、附近大院子家庭,都洗净床被或购买新被单,腾出宿舍、教室、房屋让运动员住宿;那时生活很困难,也要杀猪、宰鸡、摸鱼改善伙食……渭溪人心中只有一个心愿,让远道而来的农民运动员,精神十足地参加比赛,留一个厚道美好的念想!

渭溪乡贤文化,让我终生难忘。公社很器重乡贤文人,还把从城镇下放到这里的“文艺人”集中起来;以乡土风情和时代艺术为载体,成立公社文艺宣传队。宣传队员白天照样干农活,晚上编排乡土文艺节目,一台节目编排好后,就挨个到公社各大队夜间演出。那时,我当民办教师也参与其中,让我认识了晚上演出照明用“气油灯”,燃料是煤油,通过打气,把煤油汽化而燃烧,灯泡的材质是石棉,灯光非常峞亮;对啥叫“穷畅快”体验很深,精神生活很丰富,因为乡土文艺形式和演艺内容很特别。有编写时政宣传的对口词,赞美劳动光荣的群体快板,歌颂好人好事的表演唱,批评教育不良习气的三句半,表现时代风貌的花鼓小调,学唱革命歌曲和样板戏等等。尤其自编自演《银泉翻波》汉调二黄小戏剧,影响力很大。从大队演到公社,再演到区上,由区上推荐参加全县文艺调演,获得编剧演出双佳的好评。背景是公社动员全社人力物力,修建大坝水库,不受益的其他大队怨言四起,其中一个大队,用过去受到其他大队的支援,而渡过难关的事例,启发教育了所有人,这样由原来的消极怠工,矛盾四起,而得到释怀调解并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加劲干,终于在夏季洪水到来前,牢固筑成了水库大坝,银泉荡漾起“人民公社好、团结力量大”的碧波浪花。

没有人能想到,通公社(乡)路,通村、环村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渭溪就实现了。虽然当时还是砂石路,却能在那样困难的时期,五年时间全线贯通是很少见的。记得那是1973年至1978年,每年公社采取冬季三个月与春夏相接的两个月农闲时间,前两年修通公社到区上的公路27公里,后三年修建通村环村公路59公里。公社聘请县交通局技术员测路线,然后分段分大队组织劳力,大集体队里记工分,炸药和雷管、钢钎和铁锤由公社提供,其他工具自备,完成任务提前并验收合格的给予一定补助。公社化时代,人们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热情很高。那时期,没有机械全是人工;没有成品炸药,只能自购硝铵兑木屑炒制而成;完全是一场铁镐、铁铲、锄头、薅锄、畚箕、架子车、铁锤、钢钎的人海战斗;我当时是整条线上的记事员,办有《渭溪公路建设战报》(简报),三天一份,公布出工人数、任务进程,好人好事等。一天一个来回,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通畅,我终于从这条路上走出了渭溪;故乡很多人,最后都从这条路上走出山野,走向全国各地。

渭溪,就是这么一块神奇的土地。这片土地,最早为民国时期汉阳乡管辖的三官(原有三官殿而名)保,解放初期改名为漩涡区下辖的三官村,1953更名为三官乡,1956年正式命名为渭溪(渭子溪)乡;1958年改名为渭溪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渭溪乡名称。2000年撤销渭溪乡并入汉阳镇。渭溪成为了历史的记忆,渭子溪依然碧水长流,滋养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传奇故事、很多能工巧匠,很多趣闻风情和美丽景色,用笔是写不全、写不尽、写不完的。

离别故乡几十年,这里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故乡,已是掩映于绿荫葱葱树林之间的红砖楼房,不再是土巴墙茅草房;故乡,之所以有许多人走出大山、走向城市、走向全国,就因为这路从过去的砂石路,变成了三级硬化公路,连通县道、省道和国道;水泥路不仅通村通组,还通到院落农家门口。如此诸多的改变,让人欣慰欣喜,更让人赞叹不已。

故乡渭子溪,日夜不息、潺潺向前,载着家乡的憧憬,载着故乡的希望,也载着时代的浪花,一日千里,永不停息。

推荐与故乡有关的散文 大散文第一故乡(2)

作者简介:陈绪伟,大学本科,2016年3月退休。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先后在《安康日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延河》《湖南文学》《安徽文学》《教师报》《散文选刊》《首都文学》《散文世界》《当代作家》《文化艺术报》《中国诗歌网》《中国散文网》《中国作家网》《世界文摘》等50多家中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780多篇,180万字。荣获中省市文学奖励40余次。公开出版专著散文集《乡村的牛》、《以爱的名义》、《泥土人生》,诗歌集《月亮的背影》,小说集《草医肖老爷》共五部。

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163.com

壹点号胶东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