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详解(兵法三十六计实战应用之)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兵不厌诈”是军事斗争的突出特点,中国历来都很讲究军事斗争的谋略,自古就有各种兵法书籍其中,《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时期,属于较晚的一部,所以是集大成的一部《三十六计》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其中很多思想方法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今天我们来讲讲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详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详解(兵法三十六计实战应用之)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详解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兵不厌诈”是军事斗争的突出特点,中国历来都很讲究军事斗争的谋略,自古就有各种兵法书籍。其中,《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时期,属于较晚的一部,所以是集大成的一部。《三十六计》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其中很多思想方法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今天我们来讲讲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我们曾在《三十六计》第十八计“擒贼擒王”中举过“伊阙之战”的例子,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主力绕到魏军背后突袭名震天下的“魏武卒”。“魏武卒”毫无思想准备,仓促应战,这是因为韩、魏联军都未能及时察觉秦军主力的动向。这个先攻击魏军的决策,其思路是先打强的,只要赢了,对手中弱的势力自然溃退,这便是“擒贼擒王”,也是战略层面的智慧。但从战术上讲,能让韩、魏联军都未察觉秦军主力的动向,还需要一些操作层面的技巧。白起当时的做法是堆出无数旌旗和飘带拥在阵前,令敌人眼花缭乱,作为疑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这才得以将主力调走,此所谓“金蝉脱壳”。能把“金蝉脱壳”之计应用到进攻中,白起无愧名将之才,一般而言,“金蝉脱壳”是弱势一方逃跑的计策。宋朝时,毕再遇与金军对垒,形势已经难以取胜,毕再遇决定撤出阵地。为了不使金军乘势追击,毕再遇在阵地上留下旗帜,并将羊倒悬起来,使其前蹄位于鼓上,羊急蹄动,连续不断地发出击鼓声,致使金兵误以为宋军仍在此地驻守,数日不敢向前,等发觉实际情况时,宋兵已经走远了,这个“悬羊击鼓”的战例也是“金蝉脱壳”的实际应用。

“金蝉脱壳”是第四套“混战计”中的计策,“混战计”是敌我双方处于相持状态,且略处于弱势的一组计策。《三十六计 • 混战计 • 金蝉脱壳》曰:“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前几句好理解,“巽而止蛊”稍难一点,其意思是指“在敌人迷惑不解时,隐蔽转移主力。” 其实,本质上看,“金蝉脱壳”不过是个障眼法,具体“脱壳”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都是用诡诈之术迷惑敌人。迷惑敌人干嘛呢,无非要么已方要撤退,要么需要换个方向进攻,所以“金蝉脱壳”不一定单纯是败局下的计策,将其归为“混战计”而不是“败战计”确实是恰当的。

1943年秋,苏军发起了第聂伯河会战,德军也组织了强大的力量反击,致使苏军进攻受挫。苏军最高统帅部朱可夫和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大将决定把主突方向转移到敌人防御力量较弱的基辅北侧,但是,将机械化部队从敌人的鼻子底下转移走是很困难的,为了掩盖这一行动,苏军编造了一个暂停进攻、就地转入防御的假命令。然后,苏军找到一具尸体,换上大尉军服,把假命令放在这位“大尉”的公文包里,扔到了前沿阵地。接着,突击兵团的前沿部队在敌人发起小反击时,佯败撤到第二道战壕,给德军留出机会能及时从该“大尉”身上搜出那份假命令。与此同时,苏军还广泛制造全线转入固守,以及准备从布克林重新发起进攻的假象。如:主力部队夜间撤离后,在原地留下一个指挥所和几部电台照常工作,多方造成大部队集结的假象;保持集结地域内部队反空袭和进行攻击准备的“活跃”等,使德军一直误以为苏军主力仍在布克林。他们使用航空兵对苏军的假阵地连续轰炸了一个星期,并继续向布克林调动了大量预备队,他们哪里知道苏军主力早已“金蝉脱壳”!

现代条件下,侦察技术先进,“信息战”频繁,伪装不可能持久,但是,信息多就更容易假假真真分不清楚,只要把“金蝉脱壳”做到突然、迅速,还是有很大应用价值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