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边塞诗(宋代王之道写在小满节气的遣兴)

宋代南渡词人王之道在词坛并不出名,但他却是苏东坡的“头号粉丝”。作为宋代追星一族,他追星的方式非常独特,就是“君唱我当酬”,读罢苏轼词,就“追和”一首,以苏轼的词进行“次韵”创作。

例如,苏轼有一首《南乡子》:“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王之道次韵写到:“风急断虹收,孤鹜摇摇下荻洲。醉帽尽从吹落去,飕飕。幸有黄花插满头。君唱我当酬,千里湖山照眼秋。不见故人思故国,休休。一阕清歌听解愁。”

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边塞诗(宋代王之道写在小满节气的遣兴)(1)

王之道与苏轼遥相呼应,将秋花摇曳,醉里清歌,诗酒唱和写得意蕴深厚。据统计,王之道是第一个在词中大量追和前人的词人,也是宋代追和苏轼词最多的一位词人,这可能和他仰慕苏轼的才华有很大关系。追和苏轼词作的过程,也是他体悟苏轼人格和精神的过程,表达了一个超级粉丝对苏轼的崇高致敬,人生况味尽在词中。

王之道在南宋初期,坚定抗金,提出先打败“金人”,然后“休兵”以“息民”的政治主张。他关注民生,为官施政心系天下苍生,把百姓安危疾苦挂在心头,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就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王之道南渡之后,因政治主张和当权者相悖,罢官闲居长达二十年,所以词作中不光有苏轼的词风,也有陶渊明的神韵。例如他写在宋高宗绍兴十三年,也就是1143年的这首《千秋岁》中,就有“斜风横雨。咫尺高城路。红蓼岸,苍葭浦。滞留春色晚,栖泊邮亭暮。”以“栖泊”表达了自己的隐逸思想。

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边塞诗(宋代王之道写在小满节气的遣兴)(2)

作者以“横雨”写家国之恨,读之令人愤慨,在这首词的结尾说:“归去好,人生莫被浮名误”。无奈之下的王之道希望像陶渊明一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希望在“心远地自偏”中,做一个隐者,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除了关注现实和内心追求,王之道还写了很多以节令为主的作品,清逸缥缈,例如这首写在小满节气的诗五言诗《遣怀》:

遣怀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

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边塞诗(宋代王之道写在小满节气的遣兴)(3)

题解

这首诗的诗题是“遣怀”,遣怀有“遣兴”之意,是古人以诗排遣情怀的表达方式。例如杜牧的《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前两句写诗人沉醉歌舞场,后两句抒发人生不得意、志向无法实现的感慨。

再如陆游的《遣怀》:“山泽荒寒外,门庭寂寞中。厌闻鸠唤雨,常羡鹊知风。逆境嗟行遍,闲愁幸扫空。今晨有奇事,箫鼓赛年丰。”诗人一生主张北伐,但未能实现报国之志,隐居山阴后,门前鞍马稀少,颇感寂寞。听风沐雨,闲愁几许,生活境况安闲,贺岁的鼓声激起了诗人的回忆。

注释:

1. 步屧:行走;漫步。

2. 攒:聚集。这里指云攒聚在一起。

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边塞诗(宋代王之道写在小满节气的遣兴)(4)

赏析: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第一句就写出了作者跟着孩子们出游的欢乐景象。诗人穿着木屧,迈着悠闲的步伐,在儿孙的陪伴下出门散心,走到一座亭子前,临池而立,凭栏远眺,十分惬意。

古人喜欢远足踏青,但很少提及出游会穿什么鞋子。这里作者写自己穿的是“屧”,这是一种木质鞋底。《宋书 · 谢灵运列传》:“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喜欢爬山的谢灵运把这种鞋进行改造,便于攀爬,穿着它爬山行走自如。

第一句写得十分闲散,为下句“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做了铺垫。作者为什么和家人出游呢?第二句给出了答案。连续阴霾天气,明明到了小满节气,进入了夏天,却有“北风寒”的感觉。

俗话说“东虹日头西虹雨”,意思是东边有“虹”,说明雨势东移,就会下雨。小满前如果有充沛的雨量,就能为小麦灌浆提供滋养,农作物就会涨势喜人,颗粒饱满。而作者说“东虹断”,也就是东边的彩虹断续出现,天气阴雨连绵。

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边塞诗(宋代王之道写在小满节气的遣兴)(5)

识人关心农业,关注民生,初夏的小雨淅淅沥沥,田里的麦苗生长迅速,作者自然会开开心心郊外散心,至于“北风寒”则是一语双关,一方面下雨会降温,另一方面,在北宋宣和六年,王之道兄弟三人同时进士及第,金蟾折桂,时号“三桂堂”,王氏文采风流,传为佳话。

然而南渡之后,王之道一直未被重用,闲居长达二十年,王之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的心里一直装着社稷百姓,他曾自述:“之道生长田间,自为儿童时,志在与民除害兴利”。他引用东坡诗说:“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如今真的隐居田园,壮志未酬,岂不“心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第三句白描了一幅夏日的清凉图景,眼前是水落荷叶,荷叶在夏风中飘摇,层层叠叠,一会儿铺展开,一会儿重叠在一起,这是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远处是墙角数杆翠竹,不惧风寒,挺直腰杆,像是少年的自己。

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边塞诗(宋代王之道写在小满节气的遣兴)(6)

靖康初年,王之道任和州历阳县丞,有一年久雨成灾,有几个豪强家的围墙垮塌,当地豪绅要求官府赶紧派民夫修筑,州官让王之道督促此事。正义凛然的王之道对其中一个喊得最厉害的实施鞭刑,豪绅们只好自己出资修墙,减轻了百姓负担,得到村民的夸赞。南宋诗人尤褒说王之道:“官吏得逃责,百姓免饿殍。”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尾句抒发感怀,诗境疏澹苍凉。天气突然转晴,心中不免欢喜,放眼远眺,远山上笼罩着悠悠白云,镜头拉开,拉远,郁结的寒气纾解开了,胸中的郁闷随着晴好的天气排解了,但是作者并没有忘记的志向和使命。

他曾在《登清淮楼》中说:“大剑长刀秋正忧,淡烟疏雨暮还愁。谁能不讨清河朔,誓楫当期祖豫州”,诗境苍凉中涌动着作者恢复中原的期盼。

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边塞诗(宋代王之道写在小满节气的遣兴)(7)

王之道生逢乱世,饱受战乱之苦、丧家之痛,然而“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身居庙堂,还是闲居在家,他的心里始终有百姓,他常说:“凡有利于民者,往往以死争之”。他以身许国,却报国无门,胸有良策,却壮志难酬,他诗词中的爱国精神和爱民护民的思想值得我们敬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