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整合课程下的环境创设(名师课堂华爱华)
区域活动是一种课程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课程的一种形态。
幼儿园活动区是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形成的区域。一般来说,幼儿园可根据空间大小或课程需要,将每个班级的活动室隔成若干个小型的区角。有时这些区角会延伸到走廊、大厅和户外等公共区域,供多个班级的幼儿共同使用。
很多幼儿园还会根据课程的特色,将某个功能区扩展为专门的功能室,组织各班幼儿轮流活动。有些幼儿园会把功能交叉的活动区合并,有些幼儿园会把某种功能区的材料分散到各个区域。但是,无论如何安排空间,按功能分,活动区不外乎四大类型,今天跟园园一起来学习在这四大类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吧。
表现性活动区
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的,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幼儿在这类活动区中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这类活动区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装扮区
装扮区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主要场所。我们知道,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活动,其主题和情节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所以,在该区域应当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幼儿越能充分表现他们对生活的印象,巩固对生活事件的理解,游戏情节的展开水平也就越高。
吸引孩子到装扮区进行角色游戏的两大要素是主题情景和模拟物。装扮区预设的情景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比如所有幼儿都会经历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医院、超市等,布置主题标识并加上与主题相应的模拟物,如餐具、听诊器、收银机等,就能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
同时,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是有差异的,具体经历的事件和生活印象也是很不相同的。因此,要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必须投放替代物,以便给幼儿留下自我表现的空间,使幼儿通过“以物代物”表现更多教师预设以外的主题,展开更加丰富的情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对替代物的自发使用频率和使用质量是衡量幼儿角色游戏水平高低的标志,因为它预示着幼儿表征思维的发展和行为目的性的增强以及创造力的发挥。
可见,装扮区是幼儿最能自由表达意愿以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区域,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即教师创设的环境足以使他们自由表现。由此,他们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及叙事能力的发展,都将得到实现。
表演区
在表演区可以开展两类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一类是表现故事情节的,另一类是表现已经学会的歌舞的。“表演”和“表演游戏”的区别在于“表演”是幼儿按照导演(教师)的要求,严格按照剧本的台词展开剧情的,每次再现时,台词和动作基本一样;而“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通过想象自由、创造性地即兴再现作品。作为活动区活动出现的幼儿表演主要还是属于表演游戏。
以故事情节展开的表演游戏虽然也是以扮演角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它与角色游戏是有区别的,它创造性地反映文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是现实生活经验。幼儿熟悉而有趣的作品容易引发幼儿对故事表演游戏的兴趣。
以歌舞形式展开的表演游戏与舞台上的正式表演不同,它是幼儿对音乐活动中已经学会的歌曲和舞蹈的自发性再现。幼儿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即兴创编动作,所以是幼儿的一种自娱自乐。幼儿熟悉的歌曲越多,越容易引发歌舞表演游戏。
由于故事表演游戏和歌舞表演游戏都具有表现的特点,表演的空间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同,所以这两类游戏往往是分开设置的。就故事表演游戏而言,由幼儿装扮角色时,需要的主要道具是故事中角色的形象头饰或面具等,或者根本不用道具,仅以角色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幼儿通过手偶、指偶、木偶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时,需要一个简单的小舞台架。
就歌舞表演游戏而言,幼儿只是自娱自乐时除了需要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外,有时需要一些表演服装和装点性的服饰、头饰,还可以有一面立镜。但无论是哪种表演游戏,都必须投放替代物,比如纱巾、飘带、床单、被面及其他废旧物品等,因为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替代物来进行表演游戏,也是体现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两种游戏如果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出现。有演员、有观众,那么表演游戏实际上已经与角色游戏合二为一了。
经常开展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熏陶,这有助于幼儿充分发挥再造性想象和增强表现力,也有助于幼儿开朗、自信、合作品质的发展。
建构区
建构区是幼儿通过各种基本材料进行结构造型游戏的场所。根据所提供材料的特点,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结构造型活动,如果是小型的材料,则可在桌面进行。如果是较大的材料,则可在地面上展开。
无论是进行大件造型还是小件造型,对幼儿的发展都是重要的,但其意义和价值有所不同。因此,目前建构区空间划分的差异性主要是由幼儿园倾向于投放哪一类建构材料所决定的。
室内建构区的操作材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积木,一类是插塑。两种料各有其价值。积木易倒易建,因此要求幼儿有较高的拼搭技能。需要幼儿在垒高、架空的搭建中对平衡点、支撑力等有较好的把控。
就插塑而言,幼儿可以通过插塑材料之间的接插来造型,其作品的稳固性主要通过手眼协调的小肌肉操作技能来实现,且成型后不容易毁坏,有利于作品的保留。但也正因为插塑具有接插相扣,不易毁坏的特点,所以要求不如积木那么高。
同时,积木游戏中,每个作品的搭建必须固定在某个位置,不能移动,这往往需要较大的空间。也容易引发更多幼儿的联合搭建。而在插塑游戏中,幼儿在接插过程中可以随意移动自己的作品,且容易引发幼儿之间的平行游戏,所以对空间的要求不像积木游戏那么高。
结构造型游戏对材料投放的要求很高。材料的尺寸、数量、颜色、种类以及摆放的方式,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比如,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单色比彩色更有利于幼儿搭出造型复杂的作品,但审美规则在彩色搭建中更早出现。对插塑而言,种类多但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少,不如种类少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多,更容易使幼儿接插出复杂而高水平的作品。
无论是积木还是插塑,分类摆放比混合摆放更有助于幼儿搭建。所以提供插塑筐和积木柜就显得很重要。另外,单元积木的尺寸大小一致且构成比例,更有利于幼儿获得搭建经验。可见,建构区的材料投放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较强的专业性。
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获得大量数、形、空间方面的核心经验,主要表现在搭建和接插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对审美规则的运用上。比如对称、有序排列、均衡等形式美的体现。需要运用到许多数学经验。
可见,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造为一体的活动,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幼儿园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充足的材料以及充分的时间,保障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
美工区
在美工区中,由教师投放材料所诱发的是绘画活动和手工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这两类活动属于艺术范畴的活动。但对幼儿来说艺术的初级形式就是游戏。因此,美工区也应当是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场所。
涂鸦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幼儿只要有笔就会涂,只要会涂,就会产生表征。因为在幼儿形象表征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手和手指控制笔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思维和动作的同步发展,成就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当然,能力和机会是相关的,这是在幼儿大量涂鸦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为了支持并推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保证各种涂鸦工具和材料是重要的。
只要工具和材料得到保证,幼儿就会自发地在各种纸上用笔和颜料进行探索。幼儿一方面在尝试表征世界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同工具和材料的特性。从而学会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来表现;另一方面在掌握工具和材料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表征水平,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体验和情感。
手工包括了泥工、纸工和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粘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任意变形,特别能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随着幼儿手指日益变得灵巧,搓、揉、捏、压等技能逐渐熟练起来。幼儿可以越来越随心所欲地进行多种造型,因此泥工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而纸工对幼儿精细动作的要求更高,幼儿通过折、剪、粘贴等基本动作进行多种创作,从中获得对作品的丰富的审美体验。
至于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则是在泥工、纸工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手工技巧,比如穿、编、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进行组合性创作,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手工。需要教师提供充足的材料,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有机会在充分练习精细动作的同时,探索不同颜色、形状、材质的材料所具有的不同表现力。
可见,美工区既为幼儿提供了练习精细动作的机会,也为幼儿审美表征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通过美工区的活动会从简单创作逐步走向复杂创作,其创造性将日益充分地展现出来。
探索性活动区
一般来说,新异刺激引发探索活动,探索是以未知为导向的,目的是使幼儿通过活动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从而获得新知,以充实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幼儿来说,探索性活动区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极具挑战性,使他们经历好奇、提问、尝试、发现等过程。因此,如何通过创设环境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让幼儿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经验,是教师对这类活动区的主要作为。
益智区
在益智区,教师可根据课程的目标投放各种有益于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操作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得到思维的训练。
幼儿在益智区表现出的更多的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在数学领域尤为突出,所以教师在益智区里会较多地投放数学领域的操作材料,有时就将其称为数学区。益智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幼儿不愿意选择枯燥的练习性材料,所以这一区域对教师投放材料的要求较高。教师要考虑的是,对同样的材料,怎样投放才能既不使幼儿感到活动无趣,能较长时间保持兴趣,又能使幼儿获得预期的经验。
我们认为,益智区的材料主要有这样几类构成,第一类是教师设计的结构化材料,因为玩法是教师设计的,所以如何引发幼儿对这类材料的兴趣是最令教师费心思的。其实,这类结构化材料一旦加入竞赛的元素,并用于智力性的规则游戏,那么其活动的趣味性就会大大增强。
第二类材料是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材料,如拼图类材料、测量工具等。凡是封闭的几何图形组合,最好增加其数量,以便幼儿进行创造性组合。同样,在提供标准化测量工具的同时必须配有非标准化的可用作替代测量的材料,以便幼儿更加灵活地在两者之间转换,包括长度测量工具和各种非标准化的体现各种长度的材料,也包括有刻度的和大小递进规则的容器,以及各种自然容器。
第三类是一定数量的基本件(如一盒纽扣、一盒珠子)、一定数量的迷你形象玩具(如相同的水果、蔬菜、昆虫、人物、动物等)。这类材料会使幼儿自发地进入情景性的活动,在游戏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经验,从而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保障益智区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儿自觉进入这个区域活动,将极大地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使幼儿形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变得聪明和有智慧,并且促进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科常区
在科常区,教师通过投放各种低结构化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相作用,获得物体属性和事物关系的知识。因此,科常区是幼儿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物理经验的场所。
幼儿园科学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多,幼儿获得科学常识的途径也很多。活动区涉及的主要是能让幼儿直接操作和体验的内容,这些内容源于幼儿生活中的各种常见现象。比如,通过几面镜子揭示万花筒好看的原理;玩弄一个手电筒则可把影子的变化大概搞清楚;摆弄几个小小的灯泡和电池,就能明白电的正负极关系;通过几块板条的不同摆放,则可理解坡度与速度的关系……可见,科常区的魅力就在于幼儿自己可以经历发现事物奥秘的过程。
幼儿在科常区进行的探索如同成人的研究,他们的好奇就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他们尝试错误并不断自我纠正的操作过程,即是在运用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他们的每一次错误的尝试实际上就是对某种假设的否定,最后对假设的验证就是他们的研究发现,所以科常区就好比是幼儿的科学实验室。
我们在思考如何创设环境、选择怎样的材料时,实际上就是在为幼儿选择研究的课题,课题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幼儿身边的科学。而教师呈现材料的思路则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其中最关键的是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探求欲。
科常区的活动往往能使幼儿长久地保持兴趣,这是因为幼儿不但能通过探索有所发现,而且在有所发现以后,还会不断地用这个发现创造性地进行游戏。所以,科常区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而且会激发他们的表现力,从而使其保持求知欲;不仅暂时解决了幼儿对某一科学现象的困惑,而且还为幼儿入学以后对这些现象的抽象学习奠定了感性经验方面的基础。
沙水区
沙水区一般设置在幼儿园班级活动室之外,玩沙、玩水的设施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因为沙水游戏涉及幼儿各个发展领域多种经验的获得,沙水自身的多种特点使其极具探索的价值,同时沙水材料所具有的开放性又适宜于幼儿的多种表现,所以沙水游戏具有探索与表现的双重特点,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但是,在开展沙水游戏时往往需要添加各种辅助材料,而不同的辅助材料将引发不同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的差异源于幼儿运用不同的辅助材料作用于沙水的探索,所以我们将这种综合性的活动仍然置于探索性活动区加以阐述。
一般来说,每所幼儿园只有一个沙池供全园幼儿轮流使用,所以沙池面积要足够大,以便每个班的幼儿都能获得玩沙的机会。由于沙子是一种不定型的材料,具有可塑性和变化性,所以沙池里发生的游戏类型与投放在沙池里的辅助材料有关。玩沙的工具包括挖掘类、滤器类、容器类、建构类、形象类,但无论用哪种辅助材料,都会涉及对沙的特性的探索,比如在挖沟、堆山、造路的建构中,在挖掘和装运沙土的活动中,都在比较干沙和湿沙的特点以及进行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玩水的辅助材料具有更强的预设性,这取决于隐含在玩水游戏中的课程目标。比如,想要幼儿获得沉浮概念,那么就会投放各种能够沉下去浮起来的材料,为引发认知冲突,可投放会沉的小东西和不会沉的大东西;如果要让幼儿了解水的渗透性,那么就会投放各种材质的纸张和布料,幼儿看其渗水和防水的差异性;如果要让幼儿掌握空气压力对水的推动力,那么就会投放能够通过空气挤压推动水流速度的容器等;如果要让幼儿获得水流动力原理,那么可能就会设计水流带动齿轮转动的装置……凡此种种都证明,玩水能让幼儿通过了解水的特性获得它与其他物体的关系的经验。
玩沙和玩水是两种活动,沙池和水池也是分开设置的,沙池是固定的,水池则有固定和不固定之分,根据不同的玩水需要,玩水地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可以在盥洗室进行。但是,沙池一定要靠近水源,以便幼儿用水玩沙,用沙玩水,进行干沙与湿沙的比较和滤沙与滤水的转换,从而获得多种发现。干沙还具有与水同样的流动性特点,在用各种量杯进行容积、守恒等探索时,干沙和水可以互相替代。
总之,沙和水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经济而又简单的教学材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具有多样性探索可能的综合性游戏材料,正因为其材料简单、可配合任何辅助材料,所以探索价值大,幼儿获得的经验多,幼儿园应当特别重视这个区域的活动组织。
种植饲养区
种植饲养区是幼儿增长自然常识、认识生命变化的活动区域,可分为室内自然角和室外种植饲养园地,主要是提供常见的易养易种的动植物,让幼儿在种植、采摘、喂养、照料等直接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理解生命循环的特点和价值。
在这里,幼儿作用的客观对象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因此互动性更强,探索与发现所带来的乐趣更浓。 因为生命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所以室内自然角一般都设置在窗台和靠窗的木架、桌面上,且采用盆栽盆养的方式,易于幼儿观察和照料。
室内自然角如何才能吸引幼儿每天光顾,这与所选择的动植物的变化性、动态性和可观察性有关。就变化性而言,要让幼儿感受到植物变化的速度,比如种子从发芽到长大,天天在长、日日在变。就动态性而言,要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动物的动态特征,比如鱼儿在游,蚕宝宝在吃桑叶。就可观察性而言,要使环境创设方便幼儿观察,一方面可让幼儿与这些动植物近距离接触,另一方面栽养这些动植物的盆器要透明。那些仅仅用于观赏的盆景是不能起到这种作用的,所以好的自然角应生气盎然。
户外的种植饲养则要根据园内环境来安排,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开辟集中的小农场,不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可用大缸、大木箱等容器装土栽种,分散放置于园内不同的地方。一般户外种植以季节性的农作物为主,如各种蔬菜、玉米等。
在户外种植中,幼儿参与播种、拔草、浇水,在对收获的期盼中观察植物生长的规律,在收获果实的兴奋中增加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至于户外饲养的动物选择,城市幼儿园要在尊重城市卫生规范的前提下进行。
动植物的生长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幼儿的观察和照料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幼儿具有坚持性。所以,种植饲养区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对生活的乐趣、亲近自然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意识,而且使幼儿初步养成了做事的坚持性和责任感。、
运动性活动区
运动性活动区是在户外场地上以粗大动作练习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区域,幼儿生长发育离不开运动,喜欢运动也是幼儿的年龄特点, 而阳光和空气又是保障幼儿健康的自然条件, 所以户外运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
但是,设置运动性活动区绝不只是为了促进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 而是要通过粗大动作的自发练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在划分户外场地的功能区域时可以考虑三大要素:一是发展幼儿的哪些粗大动作;二是如何提高幼儿的综合运动能力;三是怎样在运动中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固定运器械区
幼儿的粗大动作是通过特定的环境发展起来的, 那些固定安置的大型运动器械正是按照幼儿基本动作练习的需要设计的, 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练习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幼儿的行为操作不断进步,幼儿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 正是在对器械的自我挑战中实现的。
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安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单一功能的运动器械分开安装,如跷跷板、攀登架、秋千等分开安装;另一种是将多功能组合性的运动器械按功能组合在一起安装,以形成大型综合性的运动器械。以这两种形式安装的运动器械对幼儿的动作练习功能是相同的,但是在活动的质量上有所区别。
在单一功能的运动器械上引发的主要是纯粹的动作练习,同伴之间进行的是平行游戏;而在大型综合性运动器械上引发的游戏中则增加了伴随着大量想象的动作练习,且同伴之间容易出现联合游戏或合作游戏。
也就是说,大型运动器械的安装形式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从分别安装到组合安装,幼儿的自发动作练习会出现更多的想象成分,且幼儿与同伴的互动也增加了,这意味着游戏质量的提高。但这不是绝对的,单功能运动器械对幼儿某一单项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强化作用,特别是在动作还不够熟练的情况下,幼儿常常需要这样的练习。
只有当幼儿对这一动作或运动项目足够熟练,这一运动器械的吸引力才会消失。另外,对年幼儿童来说,小型单功能的运动器械是必要的,因为他们的游戏水平处于个别化或平行性的动作机能性练习阶段,而且组合型的运动器械太过庞大,对他们而言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感。
所以,我们在户外场地上安装运动器械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需要,灵活多样地安排,以便幼儿各取所需,自主选择。
可移运器材区
幼儿是在变化和发展中的,往往不会满足于已经熟练的动作和运动项目,而运动区中不断变化的运动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颖性,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相比固定的运动器械,那些可以任由幼儿双手移动的运动材料具有更加灵活多用的功能。所以户外活动区除了固定的运动器械以外,更多地提供可移动的运动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按用途,可移动的运动器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根据幼儿某项运动能力发展的需要设计或投放的能发挥特定功能的器材,如走高跷、袋鼠跳 、爬竹梯、走平衡等。
另一类是能够做各种组合变化的非结构性的材料如球、圈、绳棒、箱子、板条、轮胎等能够滚动、推、拉、抛接的材料,这些材料的价值在于有多种玩法,材料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自己的水平上游戏玩出各种花样来幼儿自发地想出的每一种玩法实际上都体现了特殊的发展价值。
当幼儿变换花样玩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游戏时,他已不仅是在做动作而是在思维了,直接体现了其创造性尤其是那种户外的建构性材料,幼儿在进行大型搭建时比如用纸箱搭建,用轮胎堆叠,可以将自己置身于其中从而实现动作、空间、思维的统一。
运动材料越具有可移动、可变化性,幼儿的运动体验越丰富,对幼儿综合运动能力以及运动思维发展的作用越大。
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户外除了固定安装的运动器械区和利用可移动材料进行运动的区域以外,还有徒手运动的自然场地,这是以场地本身的特征吸引幼儿开展活动的区域。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应该是游戏场,而不是操场,这是有别于中小学户外场地的特殊之处。游戏场的设计思路不同于操场,我们必须考虑到在没有任何运动器械与材料的情况下,幼儿来到户外场地是否玩得起来,即这个场地是否好玩。因为我们会发现,如果允许幼儿在户外自由选择并可以随时转换活动的话,他们在固定的运动器械上游戏的持续时间不会很长,很快就会转换活动。
而幼儿在面对那些能自由变换玩法的可移动的运动材料时,其活动兴趣持续的时间虽然较长,但是这类运动材料往往是在一个特定的户外运动时间里由教师统一呈现和收放的,幼儿很难随机取用。所以,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自然游戏区的设计同样是以幼儿的粗大动作发展水平和运动经验为依据的,其趣味性主要体现在场地特征的多样性上,土坪、草、石子小路、阶梯、坡地 、百草园地,以及沟渠、帐篷和小屋…… 在这样的场地上奔跑、追逐 、捉迷藏,幼儿能体验各种场地特征对身体控制力的不同要求,获得多种运动经验。
总之,自然游戏区在满足幼儿亲近自然的需求的同时,不仅使幼儿获得各种运动经验提高综合运动的能力,而且使幼儿在与自然的接触中获得认知经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园的自然游戏区本身综合了户外各种环境特征,能够使幼儿安全有效地体验如何调控自己的身体,机智灵活地避开障碍,练习自我保护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面世界难以预料的变化。当然,挑战性与安全性的统一,永远是户外运动场设计与活动指导的根本原则 。
欣赏性活动区
如果在幼儿园四大类型活动区中,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和运动性活动区的活动方式主要是通过动手动脑来进行探索与表现的,那么欣赏性活动区的主要活动方式是通过用眼用脑来进行理解和接受。
欣赏性活动区主要包括阅读区和展示区,它是幼儿增长见识、获得自主发展的重要区域,有文化品味的幼儿园尤其重视这个区域的建设。
阅读区
阅读区是以图画书为主要资源的,它是每个幼儿园必须重点建设的区域之一。好的幼儿园既要有专门的图书室,也要在班级活动室内设置阅读区。图书室主要用于班级和个人借阅,或进行专门的阅读活动。班级阅读区的设立是为了让幼儿有机会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之间随时选择阅读。园内图书室与班级阅读区应当形成一定的互动机制。
幼儿园早期阅读有多种组织形式,可以有教师集体组织的阅读活动,这类活动有即时达成的目标要求,但仅仅把图画书当成教材去教那些我们认为必须让幼儿知道的知识点不是我们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初衷。对幼儿来说看图画书与看动画片一样,是一种娱乐,因而对它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是幼儿爱听故事的天性使然。
至于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教育性是在快乐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只要幼儿喜欢某本书,书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就能在幼儿自发的反复阅读中实现阅读区的意义就在于能保持幼儿对图画书的兴趣,使幼儿在自发阅读中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区的环境创设有特殊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有安静的阅读环境。因此它必须有相对封闭的空间,远离容易产生噪音的区域(如歌舞表演),靠近相对安静的区域(如美工活动)。这样,幼儿容易集中注意通过想象理解图书的内容,延长阅读的持续时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是要选择适宜的图书。这是引起幼儿阅读兴趣和实现教育价值最关键的因素。因为看同样数量的书,要是书的质量不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也会不同 。
我们应考虑年龄适宜性和内容适宜性。为3—6岁幼儿选择图画书时要特别注意两类图书,一是文学类的,二是科普类的,要根据幼儿的年龄从情节简单且好玩的图画书,到情节性较强的故事图画书,再到通过情节表现科学知识的故事书,5 岁以后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粗浅的科普读物。
在此特别想提出的是,在创设阅读区环境时,不要把广义的阅读运用于班级阅读区,将大量听觉、运动觉训练的材料投放于此,这容易干扰安静阅读,不利于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比如汉字卡、成语图画配对等语言教学材料、故事录音带、影像碟片、手偶、形象装饰物等,应当分别置于益智区和表演区。因为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阅读能是阅读区的主要功能。
展示区
在现有有关幼儿园活动区的许多论述中, 并没有 “展示区”一说。那么,什么是幼儿园的展示区呢?我们或许很容易理解成人的一项经常性文化活动,那就是参观展览馆。各种展出让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其实,对这种文化活动的兴趣可以从小培养。
我们可以把各种想让幼儿了解的事物的事物,在布置环境中,展示给幼儿看。让幼儿看自然,看社会,幼儿看得越多,好奇心越强,问题越多, 求知欲越旺。幼儿园应提供给幼儿看一些他们难以亲历的内容,可通过图片、实物集中布置或分散布置为小小的展示区,让幼儿了解和分享。
展示区的内容丰富多样,我们从幼儿园现有的展示区看到,有自然常识的,如植物、动物等;有社会历史的,如城市的过去、文房四宝、传统的劳动工具;有艺术欣赏的,如世界名画、民间工艺品;有多元文化的,如各国标志性建筑、各国的国旗;有民族特色的,如各民族的服装、用具;有民俗风情的 ,如象征不同节日的物品符号、民间玩具等。
展示的可以是图片照片收集的实物、动植物的标本、自制的模拟物等。在展示的空间安排上,有些需要普及的知识展示在公共区域,让所有的幼儿了解;有些属于分年龄主题活动所需要的,可以设置在班级活动室。有些内容可以作为装饰较长时间展示,比如世界名画;有些则作为阶段性教育内容随机更换,比如各种交通工具。
另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展示,那就是展示幼儿自己的作品。幼儿作品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幼儿的收集,一类是幼儿的制作。
展示幼儿作品的目的是让幼儿分享学习。幼儿的收集类似成人的收藏。我们知道,收藏,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是一种历史感和艺术性的体现,而这种收藏意识其实幼儿也有。幼儿常常收集和珍藏一些他们自认为的宝贝,比如收集自认为宝石的彩色玻璃,收集糖纸或卡通小卡片收集漂亮的树叶贝壳等。这种收集的情趣正是以后高级收藏(诸如集邮行为)的萌芽,我们应当给予肯定和支持,为他们准备展示的平台。
至于幼儿的制作(包括美术作品)已经作为幼儿园的日常展示而受到重视。必须注意的是,班级展示区应当展示每一个幼儿的作品,只有在幼儿园公共展示区展示幼儿作品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才可以展示经过筛选的作品。
打造适合幼儿的教室是老师们在环境创设方面的重点、难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功能区域,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老师们精心规划,理论上的知识相信老师们都知道,可是一到投入环创实践时,老师们却倍感困难。没关系,园园在这里为你支招,从实际案例入手,手把手教你打造一间有价值的教室!
在华爱华教授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对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欣赏性活动区四个区域有了更多、更详细的认识,每个区域内不同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都有不一样需要格外注意的细节。
环境创设旨在为幼儿搭建更好的成长环境,关于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你有怎样的见解和心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