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邢台贫困县名单(浅山丘陵区实现绿色蝶变)

修复矿山生态,推广“郝氏造林法”,发展生态富民项目

邢台县:浅山丘陵区实现绿色蝶变

最新邢台贫困县名单(浅山丘陵区实现绿色蝶变)(1)

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繁花盛开……初夏时节,走进河北省邢台县的浅山丘陵区,扑面而来的是蓬勃的绿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随处可见。

邢台县西部深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浅山丘陵区因干旱少雨,造林难度大,修补绿化断带,是邢台县生态发展的难点,更是重点。近年来,邢台县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多措并举筑牢浅山丘陵区的生态屏障,并在发展生态中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让浅山丘陵区呈现出勃勃生机。

●修复生态伤疤

让废弃矿山逐步蝶变成生态绿地

6月9日,走进位于邢台县太子井乡一处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区,山脚下一层层人工修葺的平台里新种植的树木绿意盎然,护坡坡面上铺装的格栅里钻出的乔木灌木生机勃勃。但在去年这个时候,这处废弃露天矿山还是满目疮痍。

“现在,我们已修筑护坡3200m,平整土地400多亩,栽植山楂、花椒、香椿、黄栌等各种乔木9万多株。”龙冈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敏介绍说。“任务最艰巨的崖壁治理工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确保9月份全部完工,让裸露山体也能披上绿色。”

邢台县浅山丘陵地带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多年前曾饱受矿山乱开、环境污染的痛楚,山体一度变得满目疮痍。

近年来,该县把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作为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重要载体,以太子井乡石灰岩矿区生态修复为突破口,按照公司化和项目化运作模式,采用土地整治、植树绿化、引入项目、发展旅游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收益用于项目投资建设等支出。“治理工作改变过去简单清理危岩,不重生态、不重环保的旧标准。推广使用‘郝氏造林法’植树复绿和灌、乔、草综合复绿措施,最大限度恢复生态功能,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让废弃矿山逐步蝶变成生态绿地。”张敏说。

经过全面摸排,邢台县计划年内对149处废弃露天矿山、矿坑(迹地)进行治理,治理面积1100余公顷。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治理方案的编制及评审工作,正在履行施工单位招标程序,争取4月底前全部进场施工,11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抓好矿山生态修复的同时,该县对矿山用地实行转型升级,通过招商积极引入新的公益项目、绿色项目作为整治路径,大力引入矿山公园、体育公园、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绿色生态项目,加快矿山转型。

●夯实绿色家底

构建起浅山丘陵区生态防护绿色屏障

6月9日上午,位于太行山东麓的邢台县姚坪村山场上,撬棍、洋镐碰撞石头的声音铮铮作响,百余人组成的植树大军依然挥汗如雨地奋战。挖坑、套袋、种树、浇水、埋坑……随着一株株树苗扎根山间,昔日荒山秃岭悄然披上绿色。

绿色是太行山的底色,更是邢台县的底色。然而,浅山丘陵区气候干旱、立地条件差,“干、旱、薄、蚀”情况严重,造林难度大。“浅山丘陵区已经成为全县生态绿化最薄弱的地带,形成了一条南北长51公里、东西宽18公里的绿化断带,成为多年来制约全县绿化工作的瓶颈问题。”邢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宋保拴介绍说。

为解决浅山丘陵区的绿化难题,邢台县克难点,补短板,从树种选择、苗木规格等环节进行技术规范,并推广“郝氏造林法”,利用“套塑料袋”“埋玉米轴”“盖石板片”“挡育林板”等措施,使树苗成活率达95%以上。

邢台县还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常绿与落叶搭配,观花与赏叶结合,种植50%的侧柏,保证四季常绿;种植25%的山桃、山杏,春季可观看漫山的桃花、杏花;种植25%的黄栌、五角枫、火炬,秋季可以欣赏遍山红叶,力争把浅山丘陵区“绿化断带”打造成太行山“七彩林带”。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在浅山丘陵区开展植树造林20万亩,构建起太行山浅山丘陵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防护绿色屏障。

“今年,我们将着力实施造林绿化工作‘双十’工程,围绕浅山丘陵区、河川、交通干线、环市、环村、种植结构调整新植1000亩以上片林10处,实施工程化造林,植绿、护绿、增绿,确保造林成效。”宋保拴介绍说,年内全县将完成营造林面积19万亩,到2020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将由2019年底的49.1%提到至50%以上。

●释放生态红利

10万亩花果山带动1.8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走进位于邢台县浅山丘陵区的西黄村镇东侯峪村水蜜桃种植基地,层层叠叠的水平沟顺着山势走向延伸曲折,水平沟间成排的桃树已值盛果期。

从几年前的荒山秃岭,到现在的果实累累,在田间忙碌的果农刘瑞起连说“想不到”。在他的印象中,这片山场一直就是存不住水、长不下庄稼的荒山秃岭,期间也有人上山尝试“开荒”,可都中途放弃。“山上水电路不通,种下些作物也只是靠天吃饭,忙活一年得不偿失。”

现如今,沉寂多年的荒山被唤醒,2200亩山场梯田种下优质蜜桃7万余株。“怎么也想不到曾经的荒山秃岭,能变成聚宝盆,成为乡亲们致富的‘金钥匙’。”刘瑞起感慨道。

为破解浅山丘陵区生态改善、经济发展瓶颈问题,邢台县积极出台政策,将大面积浅山丘陵区荒山制约劣势变发展优势,吸引社会资本“抢”荒山开办“绿色银行”,开发水平沟,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林则林,大力发展干鲜果品、特色花卉、中药材培育种植。此外,该县依托抱香谷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农户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芍药、油牡丹、菊花、玫瑰、金银花等特色花卉以及中药材。截至目前,该县浅山丘陵区10万余亩荒山秃岭已变身“花果山”,带动1.8万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依托太行山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邢台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承办全市首届旅发大会和举办全县首届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实施“旅游+”战略,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美丽乡村等要素相融合,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加速旅游业提档升级,努力让全县旅游资源“活”起来。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接近10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1.4亿元,创社会效益近60亿元。

“我们的目标是把全县创建成为一个大景区,让更多群众享受生态红利。”邢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宋保明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围绕打造中太行风景文化旅游区、华北休闲度假目的地、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结合旅游、生态以及传统村落等资源禀赋,挖掘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完美融合,最大限度打造生态景观,把产业变卖点,把资源变效益,改善生态又增加群众收益。”(记者武健 通讯员王聚芬)

来源:邢台日报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