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产生和时代背景的关系(西方文艺复兴诞生的原因是什么)
#人文艺术# #遇见艺术# #艺术#
关注@陆琪慧 分享艺术的故事
超长文预警!!!正文11083字,结尾有一个800多字的简约概括版。
文艺复兴诞生的原因有很多,基本归为两大类:一是内部文化发展演变成的结果。二是历史给予当时文化发展的馈赠和机遇。
想要探索文艺复兴诞生的原因,首先需要了解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发生了什么?
- 1096—1291年,十字军东征。
- 1088年,世界第一所大学建立:博洛尼亚大学。
- 1261年,巴黎大学成立。
- 1220年,蒙古西征。
- 1227—1279年,钓鱼城之战。
- 1307—1321年,但丁创作了《神曲》。
- 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
- 1347年,黑死病席卷欧洲。
-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 1378—1417年,基督教分裂。
-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
- 1450年,古腾堡(德国)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
正文:
1.十字军东征(1096—1291)
补充背景:基督教原本是作为犹太教里的一个派别而存在,《旧约》就是犹太教的经典,讲述的是创世以来一直到耶稣降世之前,而耶稣就是犹太人,出生于公元1年,以他生平记载的就是《圣经·新约》。当时基督教被古罗马帝国视为异端邪教而遭到镇压,因此才有耶稣被犹大出卖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成为一种合法自由的宗教。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成为第一个基督徒皇帝,并把耶路撒冷变为圣城。
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分治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从来没有分裂过,只是一个帝国由两个皇帝分治)
图片来自B站:史图馆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638年耶路撒冷被阿拉伯人统治,穆斯林对基督徒实行宽容政策,允许修道院继续存在,基督徒可自由到耶路撒冷朝圣,两宗教和平共处。
公元934年埃及的伊赫西德王朝占领了耶路撒冷,其官员对基督徒施行迫害,严刑拷打基督徒,并在1009年烧毁了圣墓教堂(耶酥坟墓所在地),基督徒对此怀着极大的愤懑。1071年,塞尔柱土耳其人在东方兴起,他们憎恨基督徒,亵渎教堂,这些消息传遍欧洲,引起基督徒的不满。
1096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宗教集会上呼吁基督教徒组成十字军东征,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他还许诺,凡是参与者皆可赎罪,为此而牺牲者灵魂可以进入天堂,十字军东征由此展开。
这场东征共发动了九次,持续近两百年,人数达到两百多万人。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是十字军东征唯一对穆斯林取得胜利的战事,夺占耶路撒冷圣城,夺回圣墓。在之后几次的战争里,假借宗教的名义去抢夺财富,烧杀抢杀无恶不作,与当时教皇的初衷背道而驰。
影响:
从经济生产的角度看,十字军东征就是一把双刃剑,这场掠夺之战给拜占廷在内的东方各族人民造成了一场历史性的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经济和文化,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而西欧封建统治者通过战争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土地和财富,极大地改善了西欧社会经济状况,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松动,社会变革在酝酿渐生。原本东西贸易被阿拉伯商人所垄断,十字军东征之后,阿拉伯人被赶出地中海东岸的岛屿,威尼斯商人控制了欧亚之间的贸易往来,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从宗教思潮的角度看,十字军的强盗行径和最终的结果失败,“为了上帝”的信仰在人民群众的心里崩塌,教会的影响力逐渐丧失,出现了许多反教会的异端教派,动摇了教会统治的基础,中世纪教皇统治的时代逐渐结束。
从东西方文化角度看,许多在欧洲没有机会继承土地的基督徒,在东征后选择留在阿拉伯,阿拉伯国家对异教徒较为宽容。一些人在贸易中,将许多科学成就带回欧洲,包括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盘、火药和棉纸等等。另外阿拉伯人在整理、翻译和改编古典著作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古希腊的经典在欧洲大都已经失传,正是十字军东征,使欧洲人通过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后来许多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和艺术,人文主义由此展开。
2.中世纪建立的大学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1088年,世界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背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西欧城市的衰落。不过这种状况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恢复,西欧的生产力开始提高,手工业日益繁荣,农业生产方式开始改善,农业水平逐步提高,促使了商品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中世纪城市开始出现繁荣的景象。资本的流通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大学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大学兴起的经济前提。
大学是从最初的修道院演变过来的。修道院是西欧早期基督教化的先锋,在日常管理中,修道院的院长使得手下的修士或修女每天花几个小时用在宗教经典的阅读上。这里的重点在于学习,而不是冥想和节制,这是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的。公元6世纪,罗马贵族后人加斯奥多勒斯在自己建立的修道院中首创誊写室,抄录古籍是修士们的日课,并告诉他们只有日夜抄写,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从此,抄录制度在西欧各地修道院迅速普及,不仅抄写数量颇大,而且质量也为上乘。在人们几乎都目不识丁的年代里,修士独占了阅读和书写的技能,这样的宗教团体对于知识文化的复兴是至关重要的,修道院也成为了保留希腊罗马文籍的宝库。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我们现代意义上大学发展的源头。当时教会一直在追求至高无上的权力,希望能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在1179年第三次拉特兰宗教会议上,教皇就通过法令宣布了教育免费的原则,因为在教义中,知识是上帝所赐,获得神职的教师不能收取学费。虽然教会反对知识作为商品,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中产阶级的崛起,教会学校无力面对学生的增加,只能开设“私立学校”,以区别于由教会资助的“公立学校”。而教会又无法承担老师的生存问题,因此随着私立学校的不断增加,大学成为了一种“知识贸易”。
据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出现最早的修道院,到了7世纪时,在修道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教学校,就已经成为较为正规的教育机构了。12世纪到13世纪,西欧许多国家也纷纷成立了大学,其中著名的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还有法国的巴黎大学(1261年),1500年时,欧洲实际存在的大学总共有79 所。大学的兴起对教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传播了宗教思想,推动了宗教事业的发展,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生活,并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提供了人才基础和思想基础。
3.蒙古西征(1219—1260年),钓鱼城之战(1259—1279年)
补充背景:蒙古帝国有四个大汗,分别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窝阔台(铁木真的第三子)、贵由(窝阔台的长子)、蒙哥(拖累的长子,拖累是铁木真的第四子)。
蒙古帝国通过三次西征实现欧亚大陆的扩张,第一次西征是由成吉思汗带队(1219—1224年),征服中亚各国,最重要的是他灭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帝国之一的花剌子模国。第二次西征在窝阔台汗时期(1235—1242年),征服保加利亚、俄罗斯各诸侯国,击溃波兰军队、日耳曼联军,前锋直逼维也纳。第三次西征于蒙哥汗时期(1252年一1260年),灭了阿拉伯帝国。直至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在三次西征中共吞并了40多个国家,屠杀了近两亿人口,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次西征是蒙哥汗时期,他命他的弟弟发动了西征,而他自己去攻打南宋,蒙古西征军即将攻打埃及,却传来了蒙哥在南宋钓鱼城战死的消息,蒙哥的去世造成了西征军队内部发生分裂,最终退回到蒙古争夺王位。蒙古大规模对外扩张终于沉寂下来,也使欧亚非各国得以保全,钓鱼城的坚守改变了世界历史。
蒙古帝国对中亚的扫荡打通了欧亚大陆和印度洋的贸易通道,极大地推动了此后数个世纪的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对日后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起到了重大作用。随着蒙古西征,中国的四大发明的三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西亚,进而传入欧洲的。而欧洲中世纪的末期,在蒙古人入侵之后,技术突进并不是偶然,技术从它的本质来说是可以立即效仿和流传的。
随着蒙古大军打入到欧洲,鼠疫(黑死病)也跟随而至,瘟疫使蒙古帝国瓦解,也使欧洲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西征对西方封建制度是一次肆无忌惮的打击或摧毁,另一方面西征打破了中世纪的迷信,很长一段时间在教会的统治下,欧洲人都处于一种蒙昧自守的状态,而蒙古西征迫使欧洲人来探究东方(如《马可波罗游记》),进而打破了这种迷信,外加黑死病的出现,人们追求自我,开始对人性自由的探寻。
4.但丁创作了《神曲》(1307—1321年)
背景补充:在但丁的神曲中,地狱分为九层,是一个漏斗的形状,层数越深空间越小。天堂也被分为九层,德行越高就可以在顶层见到耶稣。而中间的炼狱分为七层,分别对应人的七宗罪。炼狱是给无功无罪的人进行修炼的地方,修炼完成以后可以升入天堂。但丁构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宇宙,在这部书里,他把神职人员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而天堂里的好人都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先贤哲人。
《神曲》之所以被称为文艺复兴的第一书,是因为他把圣经里没能描述的世界观描述了出来:地狱、炼狱、天堂。再加上舞台下的观众群体即“尘世”,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传统中的全部宇宙。《神曲》正面描述的是亡灵三界的生活存在状况,尘世作为观众角色隐形包含在诗篇文本中,所以但丁对这三层结构和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解释。《神曲》是以基督教为核心,却对教会表达了不满和质疑,又对古罗马和古希腊有强烈的追思,所以但丁的《神曲》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帷幕。
随着教会的腐败和基督教影响力的减弱,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从对上帝的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开始以理性的态度看待人的精神世界,并以人和现实生活作为关注的中心。结果是,在西欧出现了“对经院学术从形式到内容的自觉反叛。”在这样的背景下,但丁开始将关注的重点由上帝和天堂转向现实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并以人类的道德作为观察的目标。在《神曲》中,但丁模仿中世纪宗教文学的写作风格,以一个与“灵魂”对立的“真人”的身份,代表理性的“高贵的才华”`的引导下,经历了代表人类的精神世界净化和升华的“三界之旅”,
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是“罪恶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由人自身造成的。”并认为,人具有自由意志,而且能够通过努力,洗涤精神上的过错,从而获得上帝的救赎。但丁深受此影响,在《神曲》中他以“黑暗、烈火和寒冰”隐喻地狱中惩罚的恐怖;以“石级”隐喻炼狱中人在精神世界救赎的艰苦过程;以“我的心被一道闪光照亮”和“上帝之光”隐喻获得了上帝救赎的灵魂而幸福。其核心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立性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赞美。对此,西塞尔格里森认为,但丁的思想“不仅表达了人类的丰富情感,而且开启了人类的道德和智力的视野。另外,他将人对上帝和天堂的盲目信转变为对人性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赞美,改变了以上帝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西欧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进步具有深刻的影响。
但丁通过对地狱和炼狱中犯罪的灵魂的惩罚,表明人应按照基督教伦理道德的规范做事,但是光有批判意识是不够的,还要想如何去解决问题。他认为,人的过错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原因和教会的误导所致,因此人类应该认清自己,改正过错,从而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这是对教会关于人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获得救赎的观点的否定。但丁认为上帝通过《圣经》指导人类,而教会则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解释《圣经》,没有完全按照上帝的神圣的旨意引导人类。
在《神曲》中,但丁将人性中的“善”隐喻为人类幸福的王国,他认为,“善”是人类的本性和最基本的人类情感,是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存在的精神基础。
下图为但丁《神曲》插图: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e)版画作品
5.黑死病(1347年)
背景补充:教皇按照《圣经》统治着一切: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所以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这就是西方所说的“原罪”。所以人类出生的时候是带着罪恶的,来到人间的目的就是受苦,只有不停地经历苦难,才能免除地狱升往天堂。因此在中世纪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必须遵从教廷的制度,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情感。中世纪的绘画都非常僵硬,人物没有表情,目光呆滞。虽然都是人形般的神,但是没有人的天性。
在14世纪中叶的欧洲,黑死病首先发生在中亚一带,通过黑海沿岸传至地中海,继而流行到欧洲。黑死病在欧洲的流行使得欧洲人口大量死亡,骤减了社会劳动力,整个欧洲社会秩序陷入了动荡与混乱,也促进了农奴制的瓦解,使得欧洲的经济体制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黑死病对经济造成的后果相当深远,鼠疫导致了大片土地无人照管,大量人口死亡使劳动力也极度匮乏。地主想把耕地变为人力需求较少的牧场,存活的农民处于有利的地位,从农奴变为雇佣劳动力。于是一些支付不起或不愿意支付较高工资的地主想方设法迫使农民重返农奴地位,1351年政府颁布“劳工法令”,规定农民们涨工资的要求,或者是雇主支付比地方官制订的工资水平要高的工资都是犯罪。
欧洲中世纪开始,地中海沿岸成了贸易中心,而意大利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打破教会的束缚,因为教会严格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从而引发了中产阶级和平民的不满情绪。基督教的核心是人死后灵魂会升入天堂,而黑死病的袭来让欧洲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大量的人口死亡,对普通民众的思想触动极为剧烈,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于是人对于自身生命、成就、追求幸福的价值观念也在这场瘟疫的冲击中开始发展,人文主义思潮涌现出来。
黑死病的扩散过程中,许多传教士忘却了自己拯救灵魂的圣职,趁机大发瘟疫财。黑死病的扩散也使得现实主义开始出现,由黑死病带来的死亡阴影对人们的价值和思想观念有了巨大冲击,使得人们信仰开始瓦解,并冲破了神学的禁欲主义。《十日谈》的作者乔万尼·薄加丘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这场瘟疫的意大利作家,在他的小说《十日谈》里对这种贪财敲诈、骄奢淫逸的教士进行了描写,这些内容无疑降低了教会在民众心中的权威。
《死神的胜利》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老勃鲁盖尔的画作,描绘了黑死病流行时的景象,在画面的左边是死神骑着代表瘟疫的瘦马收割着大家的生命,他把所有农民都赶往一口刻有十字架的棺材里,左下方头戴王冠的国王和富足的财主同样难逃劫难,教堂的牧师已经全部变成了骷髅,这幅画揭示了在死神大军面前,无人可以幸免。威尼斯画派画家丁托列托的《医院里的圣洛克》记录了黑死病的病症。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幸福的追求和对生命权力的百般珍惜。黑死病促使人们去追求现实生活,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推动人们冲破了教会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创造了条件。
《死神的胜利》
《医院里的圣洛克》
6.古腾堡发明了机器印刷术(1450年)
在十字军东征惨败后,民众对教皇的个人威严产生信任危机,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恢复人们的信任。手抄《圣经》效率低,成本高,极难进行大规模传播,而且羊皮纸的价格很昂贵,需求的稳定增长导致商人进行流水线分工劳动也无法满足求。此外,随着城市的兴起,大学也逐步建立,手抄而来的信息已经无法满足民众对精神世界的需求。这一时期,需要一项全新的技术来满足大批量复制传播的需要。
中国的造纸术在12世纪中期便陆续传入欧洲各地,廉价优良的纸张得到了应用和普及,为欧洲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中国的雕版印刷在13世纪起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入欧洲,但未受到普及。15世纪的中叶来自德国的古腾堡把中国的造纸术、油墨制作和活字概念结合在一起,终于在西方第一次实现了印刷,在1450年,他用活字印出了《古腾堡圣经》,这本书是根据希伯来文《旧约全书》和希腊文《新约全书》的拉西丁文译本。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印刷文字和木刻插图可以进行组合排版,因而版面整洁、阅读方便,从此,带有插图的印刷书籍渐渐多了起来。1464年,来自美因茨的印刷师受罗马附近的本笃会隐修院的委托,把活字排版技术带到了意大利。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的威尼斯在十字军东征后借地理位置成为了欧洲重要的商业城市,而且占据着沟通地中海东部、印度、和东亚的交通要道,威尼斯借助着独特的地理位置、繁荣的商业文化背景,使很多人意识到这里是印刷品销售非常理想的市场,因此威尼斯的印刷业迅速发展起来。
此外,印刷术改变了阅读的社会性质,使阅读成为一种世俗化的日常活动,在手抄书时代,宗教的传播主要依靠教堂和大学里的口口相传,这种传播方式造就了高高在上的传播者,对权威无可辩驳的接受者,这个时候的神和知识都是遥远的。有了印刷术后,在没有牧师的宣讲下,通过阅读《圣经》,会产生个人的理解,而不是权威性的理解,这时人与神的关系被拉近了,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是整个基督教体系的动荡。
古腾堡机器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机器开始代替手工进行创造,“印刷术的传播导致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手工业的现代企业结构,‘印刷商-学者-工匠’联合体类似于现代的文化产业,使得资本、知识、技术三个重要的经济因素充分结合。”但丁的《神曲》也是采用机器印刷技术进行印刷的书籍,印刷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有力的传播载体。
7.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
在战争期间还发生了农民起义:法国农民起义(1358年)、英国农民起义(1381年)
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由查理曼帝国分裂出来而形成的法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国王权力很小。到十四世纪时,法国尚未统一,英王在法国占有一些领地,为了争夺领地引起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在百年战争期间。法英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
早在13世纪末。英法之间从政治的对抗转变为商业竞争,佛兰德尔的毛织品以质地优良、色泽美丽在各地享有盛名,佛兰德尔的繁荣依存于它的呢绒制造业,其中羊毛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而质量最好数量最多的羊毛来自英国,因此英国和佛兰德尔有着良好的贸易关系,而佛兰德尔当时又是法国的领地,英王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
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去世,他身下无男嗣,只能由他的堂兄弟腓力六世继承,但是绯力六世成为法王又引起英国的不满,因为当时英国的国王是爱德华三世,是查理四世妹妹的儿子,也就是说爱德华三世是老法王的外甥,因此他不仅是英王还是法国的阿基坦公爵,所以爱德华三世在法国也是有领地的,他想通过继承法国王位以此来吞并法国,扩大英国的领土要求。中世纪的英国奉行的是罗马法传统,不排除女性继承权;而法国奉行的是《萨利克法典》,女性无继承权,法王借此法典中的条款宣布法国王位必须继承父权制原则,并在臣民的支持下拒绝了爱德华三世,但是爱德华三世誓不罢休,自封“法王”并亲自率军队入侵法国,1337年百年战争由此打响。
战争时期:
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发生在1346年法国的克雷西,爱德华三世带着九千步兵登陆法国,而法王率领重甲骑兵三万五千人迎战他们,无论从人数、装备,还是地理位置的熟悉程度,法国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由此法军十分骄横,对英军很轻视。英国虽然人少,但他们拥有长弓的强大战略,当法军骑兵冲击时,英军原地不动,法军进入有效射程内,英军万箭齐发……法军伤亡惨重。这场战斗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史称“克雷西会战”。
1347年,爱德华三世击败并生擒了法国国王腓力六世,法国北部大片领土被侵占。原本爱德华三世准备乘胜追击,率军攻入法国首都巴黎,夺取他梦寐以求的法国王位,但是这个时候一场瘟疫阻碍了他的计划,那就是黑死病。黑死病突然在欧洲肆虐,爱德华三世只能暂且放弃征服法国。
停战近十年后,1356年,在“普瓦提埃战役”中,英军又大败法军,不仅法国的大批贵族做了俘虏,连法王本人也被俘到伦敦。英国不仅占据法国大片地方,还趁机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法国封建割据势力原来就特别强,内部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而战争又在法国本土上进行,英国又向法国勒索大量的赎金,负担都转嫁到人民的头上。阶级矛盾逐渐激化,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爆发。
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法国军队经过整顿,一度转败为胜,失地大部分收复。英国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弥补庞大的军费开支,于是不断课税增收,1377年又增加了一项新税叫人头税,所有人无一幸免,而且这种税额逐年增加,到1380年时,人头税的税额是1377年的三倍,而且在征收税收的时候,贪官污吏横行,英国人民实在无法忍受,终于在1381年5月爆发了起义。
虽然最终法英农民起义遭到血腥镇压都失败了,但是这两次农民起义都具有重大意义,他们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加速了农民摆脱农奴身份的进程。到十四世纪末,绝大多数英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农奴制度基本消失,这大大有利于英国较早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封建主在震惊之余,不敢加重地租剥削。
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率兵六万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百年战争再起。此后的断断续续的战争对法国人来说是一场恶梦,从1380年到1415年,法国长期动荡、工商业严重衰退。英国人一路高歌猛进,1417年英王亨利五世攻下诺曼底,就在法国岌岌可危的关头,传奇式人物圣女贞德出现了,她唤醒了法兰西民族抗战的热情,给法国取得最后的胜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1436年收复巴黎,英国在法国的领地除加来港以外,全部被法国收复,1453年,百年战争以法国胜利而结束。
总结:
1337年开始的英法百年战争通过掠夺、政府的扶持、商业霸权的建立等,为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战争的进展促进了双方武器装备上的改良和演化,与此相关的制造业、手工业等产业的迅速发展,14世纪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相当一批富商成为资本拥有者,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在战争的刺激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8.西方教会大分裂(1378—1417年)
在13、14世纪,随着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逐步壮大,民族意识悄然兴起,教皇不断加强专制统治激起了各国君主和民众的不满。在授职权争过程中,法王腓力四世与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争斗以教皇失败告终,法王控制了罗马教廷。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安排下,教廷选举法国人高赞的克雷芒五世为新教皇。他因害怕意大利人反抗而不敢前往罗马任职,便于1309年将教廷官邸移至法国边境城市阿维尼翁,此后的法国教皇常驻于此。
1377年,因罗马出现骚乱,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从阿维尼翁率兵返回罗马城,可是第二年3月他暴病身亡。在罗马贵族和市民的威胁下,乌尔班六世被选为教皇,他想将法国势力驱逐出罗马教廷,但这一做法引起了法国人占多数的枢机主教团的不满,于是枢机主教团重返阿维尼翁并选出克雷芒七世为教皇。这两位教皇,前者回到罗马,后者留在阿维尼翁,两位教皇相互对峙,“西方教会大分裂”由此开始。
两个教皇同时存在,这极大地损害了教会的信誉,破坏了其精神权威的完整性,影响了民众的宗教虔诚,削弱了神权在欧洲的统治,宗教领域的分裂加剧了社会的巨变,直到1417年,在康斯坦茨会议上选出各方势力均能接受的教皇马丁五世,常驻罗马,这才结束了持续近40年的教会分裂。
西方教会大分裂之后,教皇的势力被大大削弱,在群众的心目中,已经由信仰、敬畏的对象沦为嘲笑、憎恨的目标了。随着教权的衰落,教皇对大学的控制只剩下形式上对传统的遵循,而王权的加强使得大学被控制在了各个国家之内,大学管理主体由教皇教会转向世俗当局。为了维持国家的统治基础,各国纷纷创建大学,大学数量由平稳缓慢地增加变为大量地出现,其功能也由以前的文化传播中心转变为培养专业机构。1417年康斯坦茨会议是西欧教会出现混乱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次宗教会议,它结束了教会大分裂的局面,惩罚了异端,使罗马教廷和基督教会的威信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它改变了千年以来维系教皇专制的程序和体系,使得罗马教廷开始向教会立宪制方向发展。
9.君士坦丁堡沦陷,东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了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最后一位东罗马帝国皇帝死于战斗中,就这样,罗马帝国在一千年前失去了西罗马的国土,现在又失去了东罗马的国土,由此走向了灭亡。
君士坦丁堡的沦陷,使之丧失了作为东方与西欧贸易的主要中介与枢纽地。此前它是最大的国际市场,亚洲和欧洲的商品都在此进行交易。奥斯曼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枢,相继统治欧亚非三洲广大地区,不仅在军事、政治上威胁着整个西欧,而且在经济上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传统路线,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落入土耳其人之手,这对意大利商业影响巨大,促使他们寻找新的商路与政治同盟国,于是他们发现在奥斯曼帝国背后的东方,有着绸缎、香料、陶瓷等奢侈品,但是这些并没有给意大利带来商业发展前途,反而促使西班牙、葡萄牙等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兴起,地理大发现也由此展开。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拜占庭学者随身携带着大量的古代手稿、手抄本和印刷本逃向意大利,使大批珍贵的古典作品被保存与传播开来。可以说,拜占庭知识阶层继承了希腊古典文化之传统、保存整理和抄写古典文化之风气,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拜占庭的知识阶层将希腊语言和文化带到意大利,引导人们探寻古典希腊文化,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简约概括版:
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所以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这就是西方所说的原罪。所以人类出生的时候就是有罪的,来到人间的目的就是受苦,只有不停历练才能免除地狱升往天堂。基督教重视的是人死后过得幸福美满,而活着的时候就要经历苦难。因此教皇按照“圣经”统治着一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必须遵从教廷的制度,不能有任何的情感和自由。
1088年,第一所大学成立,在人们几乎都目不识丁的年代里,修士独占了阅读和书写的技能,修道院也成为了保留希腊罗马文籍的宝库。1219年,蒙古西征打通了欧亚大陆和印度洋的贸易通道,使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引入西方,但是在一百年后,亚欧商人将黑死病传入欧洲。
1337年,百年战争爆发,打破了英法之间的平静,战争的进展促进了双方武器装备上的改进和演化,在战争的刺激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从1378年到1417年,罗马和法国阿维尼翁的两位教皇相互对立,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政治和宗教危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西方教会大分裂,教皇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信仰在人们心中崩塌。
1434年到1444年德国人古腾堡住在斯特拉斯堡,在那里他开了一家公司,1439年他为去亚琛朝圣做了许多金属的镜子,但由于亚琛爆发黑死病,使这次朝圣推迟到了1440年。黑死病使欧洲人口少了三分之二,在死神面前,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是否要活在当下?并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是否就在于磨练之后要升往天堂?同时教会在民众心中的权威降到了谷底。
在十字军东征的一百多年以后,1453年5月,君士坦丁堡落入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手中,土耳其大肆进攻东罗马帝国,使得大批文化学者被迫逃亡西欧,在逃亡的过程中,这批文化学者随身携带了大批的艺术珍品和古籍,为后面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理论支撑。
1455年古腾堡研发出了机器印刷术,将《圣经》、《神曲》等典籍大量印刷,传播了宗教思想,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生活,提供了人才基础和思想基础。艺术的中心转入欧洲,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乔托、波提切利、吉尔贝蒂等已经出现在了佛罗伦萨,欧洲一场盛大的艺术运动即将发生——那就是文艺复兴。
关注#陆琪慧#
分享艺术背后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