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永嘉南渡的真实原因 北方有多少士族没有跟风南渡
前言:纵观西晋一朝,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场高平陵之变,河内司马氏成功攫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随后仅用了16年的时间就篡魏建晋,接着是各种神操作和奇葩事情接连出现,比如开国皇帝司马炎不仅与大臣斗富,还让一个“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继位,何其荒谬?
司马衷甫一即位,外戚杨氏和贾氏斗得你死我活,接着又是八王之乱,不到50年就国土大片沦丧,就连都城都被匈奴人建立的汉赵政权攻破,北方大地陷入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无休纷乱,许多世家大族选择南渡避乱,比如琅玡王氏和陈郡谢氏等。然而还有不少世家大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南渡,这些士族最后结局如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分士族
一、关东士族1、清河崔氏
两汉时期主要以察举和征辟等制度选官,对被选拔者的声望要求较高,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舆论往往控制在士人手里,由此导致许多士族可以累世高官不断,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等。曹魏代汉后,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此制的初衷是好的,可最后却变成了士族进一步壮大的依仗,一大批士族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永嘉南渡之后,这些士族分立南北,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相对于绚烂多姿的东晋门阀,留在北方的士族无疑要少很多存在感。当时留在北方的士族可以分为关东和关陇两大集团,正好与后来的东西魏,北齐与北周相对应,其中关东士族以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和荥阳郑氏为第一等。这些士族虽说没有南渡士族那般仙气飘渺,可是胜在务实,注重家族经济的发展,热衷出将入相,光大门楣。清河崔氏可以追溯到鼎鼎有名的姜太公。
崔琰代曹操接见匈奴使者
姜太公受封齐国后,其孙季子以崔地为采邑,后来季子的后裔便以崔为氏。经过漫长的迁徙与发展,一部分崔氏族人在冀州清河郡扎下根来,形成了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一般,自从崔琰和崔林两兄弟在汉魏交替之际扬名立万后,方才逐渐壮大,在北魏时期达到了巅峰,堪称北方士族之冠。八王之乱期间,清河崔氏遭受了大挫折。后来家族子弟均选择与北方政权合作。
崔林的曾孙崔悦给羯族人石虎效力,被封为关内侯,崔悦之子崔潜给鲜卑人慕容暐效力,担任黄门侍郎,崔潜之子崔宏先后效力于前秦、后燕和北魏,被北魏封为白马公。崔宏之子崔浩堪称文武全才,为北魏一统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司徒。北魏太武帝等人简直把崔浩当成了护国神兽一般,对他无比信重,清河崔氏当时的盛况,北方无一士族可比,一直到隋唐时期依然是“五姓七望”之一。
北魏名臣—崔浩
2、赵郡李氏
北方士族有入仕之心,可并非所有士族皆能像清河崔氏一般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当时很多士族主要依靠坞堡来保障自己家族的稳定发展。随着西晋的破碎,坞堡应运而生,众多北方士族因为不甘心舍弃家族累世经营下来的经济资源,而选择在家乡修建坞堡。坞堡刚出来的时候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自保。然而当局势趋于稳定后,北方士族有了另外的目的,那便是图强。
坞堡不仅可以帮助士族圈占土地,还能够吸收大量的流民充当佃农。一个坞堡主往往可以拥有以万计的隐户,这些隐户创造的绝大部分劳动价值都归属于坞堡主,一旦有需要,坞堡主可以短时间内将隐户变农为兵,从而打造出一支规模可观的家族式军队。赵郡李氏正是走的这种发展之路,其坞堡势力之强,一度冠绝北方士族。据史料所载,出身于赵郡李氏的李显甫在殷州一带圈占了方圆五六十里的土地,成为北魏有数的坞堡主。
陶制坞堡
李显甫的父亲和祖父皆在北魏时期出任过刺史这种中等偏上的官职,故而他的坞堡能够顺利竣工。李显甫凭借自己的坞堡势力被北魏封为子爵、河北郡守。北魏后期,李显甫之子李元忠有感于六镇之乱将会愈演愈烈,便辞官回乡,一心守着自家坞堡过日子。纵使流民和盗贼再疯狂,也没人敢招惹李家坞堡,乱军首领葛荣不信那个邪,派军攻打李元忠,原本想着是手到擒来,结果搞得灰头土脸。
不服输的葛荣一不做二不休,组织了十余万大军围攻李元忠,这才攻破了李家坞堡,并且俘虏了李元忠。好在没过多久,葛荣被尔朱荣打败,李元忠获救之后再次回到家乡重建坞堡。高欢在关东另起炉灶之时,李元忠及时地把宝押给了高欢,被高欢所器重。赵郡李氏因为立下了从龙之功,在东魏和北齐时期颇为兴盛,高洋的皇后李祖娥正是赵郡李氏之女,一直到隋唐时期,赵均李氏依然是“五姓七望”之一。
五姓七望分布图
二、关陇士族1、弘农杨氏
如果说南北朝时期哪个地方的士族运气最好,绝对是关陇士族。北魏末年,宇文泰在继承贺拔岳的关中势力后,立足关陇,誓除盘踞在关东的高欢。可惜高欢当时的实力远强于他,他由此不得不尽可能地与关陇士族交好,主动拉关陇士族做股东,任命关陇士族子弟为各级将领,同时让这些士族发动族人、乡民参军,这就是有名的府兵制。府兵制在西魏时期有著名的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
关陇士族之盛况以此为基础,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正是当时的十二大将军之一。众所周知,隋朝皇室出自于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可追溯到西汉开国功臣杨喜,杨喜因灭项羽有功被刘邦封为赤泉侯。杨喜的曾孙杨敞在汉昭帝时期深得霍光信重,一路高升到了丞相一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妻子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之女。杨敞的玄孙杨震在东汉中期获得了莫大的声名,被世人称为“关西孔子”。
关西孔子—杨震
他在学术和治世方面都有不错的成就,曾经担任过司徒,弘农杨氏正是自杨震始,逐渐成为了东汉末年的顶尖士族,也是当时唯一可以和汝南袁氏比高低的士族,杨震之子杨秉和杨牧分别在汉桓帝时期担任太尉和荆州刺史,杨秉之子杨赐在汉灵帝时期也担任过太尉。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四世三公。魏晋时期,弘农杨氏的实力始终在线,司马炎的先后两任皇后均出身于弘农杨氏。
西晋灭亡后,弘农杨氏除少部分子弟选择南渡外,其余大部分子弟都选择与北方政权合作。杨牧的六世孙杨铉选择效力于慕容鲜卑,被任命为北平太守。杨铉之子杨元寿选择跟着拓跋鲜卑混,在“六镇”之一的武川镇当司马,杨元寿的儿子和孙子在北魏也都担任过郡太守和将军之类的官职。杨铉的玄孙杨忠因军事才能卓越,在北周时期被封为随国公。纵使隋朝灭亡后,弘农杨氏在唐朝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
隋文帝杨坚画像
2、京兆韦氏
关陇士族起家多早于其他士族,概因关陇地区在秦汉时期的发展较好,比如京兆杜氏,早在西汉建立之初就以家学渊源著称于世。汉昭帝时期,韦贤出任“九卿”之一的大鸿胪,后在汉宣帝时期升为三公,同时被封为扶阳侯。韦贤有四子,除留一子于山东老家,其余诸子均迁徙至京兆平陵。汉元帝时期,韦贤的四子韦玄成一路高升到三公之位,在他的带领下,韦氏家族正式落脚于京兆杜陵,这便是京兆杜陵韦氏的来源。
汉哀帝时期,韦玄成之侄韦赏被拔擢为大司马,等于说京兆韦氏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做到了三世三公。从两汉到西晋,京兆杜氏的名望与实力始终在线,被誉为“三辅冠族”。永嘉南渡期间,京兆韦氏的大部分族人因舍不得离开沉淀了数百年的家族故地而选择留在关中,他们和其他留在北方的士族一样选择与北方政权合作,比如韦謏仕于汉赵,因功被封为京兆郡公等。
汉赵地图
京兆韦氏人丁兴旺,虽说是经学起家,但是族中子弟从武者也不在少数,比如韦旭在北魏时期出任右将军,韦旭之子韦孝宽在西魏、北周的多次关键性战争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为军事家。韦孝宽在为西魏镇守玉璧期间,遭东魏高欢围攻,韦孝宽虽兵微将寡,但是充分运用自己的军事才能,成功抵住了高欢大军持续50余天的轮番进攻,高欢损兵折将不说,为此还急得旧疾复发,撤军不久后病逝。
玉璧之战是东、西魏实力此消彼长得关键性转折点,韦孝宽因功被封为建忠郡公,后在北周时期升为上柱国、郧国公。杨坚篡周建隋前夕,蜀国公尉迟迥(宇文泰外甥)在关东聚兵数十万和杨坚摆明车马炮,杨坚素知韦孝宽之能,力排众议,让已经年逾七十的韦孝宽率军平乱,韦孝宽也不负所望,为隋朝的建立夯实了基础。隋唐时期,京兆韦氏人才鼎盛,出将入相者比比皆是,仅李唐一朝便有17人担任宰相。
一代名将-韦孝宽
结语与南渡的士族相比,留在北方的士族需要面临更加凶险和复杂的生存环境。都说环境造就人,对于家族来说,人才是繁荣昌盛的基础。遍观南渡士族,即使是如王谢这样的顶尖豪门,也未能避免被南方的“玄虚”和“繁华”迷住眼睛,一代不如一代,一场侯景之乱足以见证南方士族的不堪。
南朝的宋齐梁陈,宋是寒族出身的刘裕所建,陈是出身于没落士族的陈霸先所建。北方大地上自关陇士族组成集团后,等于拥有了一个超强马达,北周一统北方,隋朝一统天下,唐朝恢复一统,这些都离不开关陇士族的贡献。唐朝时期,关东士族不断助推文治的发展,与关陇士族一起打造出了万国来朝的盛唐气象。
参考文献:
《史记》
《晋书》
《资治通鉴》
《两晋南北朝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