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到底是什么(真的只有八个人吗)
“扬州八怪”是清代康雍乾时期活跃于扬州画坛艺苑一个重要的文学艺术流派。他们自抒性情,勇于突破当时崇尚摹古画风的束缚,善于在继承中创新,才艺卓著,尤以绘画为世所仰,且熔铸诗、词、曲、文、书、联、印七艺,领异画苑文坛,对近代中国书画等艺术的发展作用巨大,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扬州八怪雕塑 — 江苏扬州八怪纪念馆
一、“扬州八怪”的成员构成
一直以来,坊间对扬州八怪的成员组成就有不同说法,通常认为“八怪”应系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8人,这种说法的出处其实来自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一书。
金农(1687~1763)
黄慎(1687~约1772)
郑燮(1693~1765)
李鱓(1686~1762)
李方膺(1697~1756;一说1695~1754)
汪士慎(1686~1759;一说1686~1762)
高翔(1688~1753;一说1688~1754)
罗聘(1733~1799)
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提出扬州俚语中的“八”为形容词而非确切的数词,如“八更八点”“丑八怪”“奇巧八怪”云云。人们于是认定,凡清人提到者均应认可,去其重复,计有15人。他们来自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山东等6省10府13州县,分别为:浙江仁和(今杭州)金农(1687~1763)、福建宁化黄慎(1687~约1772)、兴化郑燮(1693~1765)、李鱓(1686~1762)、通州(今南通)李方膺(1697~1756;一说1695~1754)、安徽歙县(一说休宁)汪士慎(1686~1759;一说1686~1762)、甘泉(今属扬州)高翔(1688~1753;一说1688~1754)、安徽歙县(出生于扬州)罗聘(1733~1799)、福建上杭华喦(1682~1756)、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区)边寿民(1684~1752;一说1684~1754)、江西南昌闵贞(17301~788;一说1730~1789)、安徽怀宁李葂(约1691~1755;一说1696~1765)、浙江鄞县(一说宁波)陈撰(1678~1758;一说约1678~1759;另说1686~1758)、江宁(今南京)杨法(1696~约1762)、山东胶州高凤翰(16831~748)。扬州八怪十五家或十五星,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十五家之说已成定论。
二、“扬州八怪”形成的历史背景
扬州八怪初形成于清代康熙后期,而活跃、兴旺于乾隆初、中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清康雍乾时期,扬州系全国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扬州可以说是富甲天下。经济的繁华富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振兴。文人学士多汇集扬州。在本地盐政等官员倡导风雅下,经常举办诗会文宴,诗文创作名著海内。不少盐典商贾也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者多延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许多诗人文士和艺术家等在内的全国各地名流,不仅成为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三、“扬州八怪”的艺术特点
以“怪”名世的扬州八怪,其日常行为实际上都未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综观其书画诗文等作品,其“怪”正在于他们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另辟蹊径,突破了“正宗”的束缚,展示了崭新的创造力、生命力和叛逆精神。八怪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抒性灵
扬州八怪主张“直摅血性”,“道着民间痛痒”,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从创作上身体力行。这同清初到清中叶的一些重要诗派观点与实践迥异或具有较大差异。
2、善于创新
扬州八怪传承了前人的优秀遗产,而又不迷信古人,强调自立门户,勇于并善于在承继中创新,既异于古者,也未追随时俗,风格独创。
3、 熔铸八艺
扬州八怪在诗、词、曲、文、联、印、书、画等八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艺术成就, 虽然某一方面未必俱臻于一流,但他们能熔铸八艺,浑然天成于一炉,这也是八怪卓立于文坛而为世人所瞩目和称道之处。
金农《梅花图》
罗聘《兰花图》
郑燮《难得糊涂》
高翔《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