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路有你温暖相随(疫路有你挂念上海)
想念上海,一张张照片、一处处场景,历历在目。盼疫情早日散去,华灯起,笙歌响,侬好上海,再现繁华。
5月,风和日丽,芬芳旖旎。我漫步在绿茵葱茏的明城墙遗址公园,顺着一缕阳光寻找着5月的清香。此时的北京,行人个个戴上了口罩,核酸测试点前排起了长队,这让我不由得挂念起同在疫情中的上海,和上海的朋友们。
人的一生行之匆匆,有多少个5月可以相逢,又有多少过往令人牵挂?
6年前的那个5月,鲜花盛开鸟语花香的季节,我撰写的第九本书《琥珀色的格但斯克》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举行。那天一大早,嘉宾和朋友们穿过拥挤的上海街区,来到位于徐汇区建国西路618号浓荫掩映华丽低调的花园洋房,波兰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为我的新书传播带来浓浓的喜庆气氛。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俞丽拿是我30多年的朋友,我们相处亲如姐妹。那天早晨她亲自驾车到场祝贺。朋友们的鼓励支持,令我感动,至今难忘。
回想34年前那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第一次采访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她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一头黑色波浪卷发,雍容大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和蔼可亲的笑容,高贵优雅的气质。之后,我采访写她的专访文章在报社和杂志上都刊发后,我给她寄去了两份报纸和杂志。没想到很快她就给我回信了,当时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很快给她回了一封信,向她真诚地致谢。
没过多久,在雪片似的读者来信中,发现有我的一封上海来信,当我一眼看到俞丽拿那漂亮清秀的字迹时,心里很激动,急忙打开信读起来:“杜京你好!与你相识很高兴,没想到你这么理解我的事业,深表感谢。我喜欢你的文章,文笔流畅,也喜欢你的性格,真诚善良。这辈子我就缺个妹妹,今后你就做我的妹妹吧。姐妹相处,真诚相待。”我高兴极了,即刻回信称呼改为“丽拿姐您好!”自此姐妹相称,不曾改变。
从那以后,我常常会收到这位远在黄浦江畔姐姐的来信,字里行间总是充满关心和鼓励。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只要出差去上海,繁华的南京西路上俞丽拿家那套老式木地板的住宅,也就成了我的家。
俞丽拿告诉我,无论从哪里来到上海的游人,大多数都要到南京路的步行街逛逛。我逛南京路、淮海路、城隍庙、新天地“轧闹猛”,切身感受底蕴深厚的海派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豫园就是一个特别的海派园子,无法与气势恢宏的北京皇家园林相比。尽管如此,我却非常喜欢。
图:豫园一景
近几年去上海的机会虽不算多,但在我内心深处,却流淌着跨越时光之河的温暖,常常唤起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
初识上海,是在童年的记忆中,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他常常到上海开会出差,经常下榻位于闹市区的延安饭店。每次父亲从上海回来都要为我和弟弟带回礼物,少儿图书、文具用品、大白兔奶糖、城隍庙五香豆、的确凉衬衫、羊毛衣裤……从父亲的讲述中,我知道上海是中国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她的历史和故事令人好奇。于是小小年纪的我,开始挂念上海。很多年后,我终于有机会到上海开会,下榻一家静谧的酒店,这里曾经是上海30年代英式贸易老宅,门面布局到室内装饰典雅精致,米黄色的墙上,挂着许多上海老照片,厅堂的吊灯散发着淡黄色柔和的光芒,使人倍感温暖,依依不舍。
有些地方总是因季节而美丽,在我的眼中上海便是这样一个地方。丹桂飘香的季节走在安静的小街,远远就能闻到沁人心脾的香气。秋风卷起树叶缓缓落在地面,款款深情的法国梧桐,饱含繁华记忆的花园洋楼,千年流淌的苏州河水,都在轻轻向我述说着黄浦江两岸的百年沧桑,对远去时光的追忆。
400年前,在因徐光启而闻名的徐家汇,就已经拉开了上海近代文明的序幕。徐光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崇尚新知识新思想,学用结合融会贯通,因而被誉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海派文化历史长河的画卷中,老马路静谧优雅,老洋房万般风华,老克勒的万种风情,还有巴金、宋庆龄,那些在上海生活的文人雅士。如果说外滩代表上海的过去,陆家嘴则代表上海的现在。在风华绝代,壮丽恢弘的万国建筑群背后,海派文化孕育而生,中西合璧交相辉映,在我看来,一部上海百年建筑史,即是一部百年海派文化演绎史。
想念上海,一张张照片、一处处场景,历历在目。
疫情下的上海,人禁车少,经受磨砺。期盼疫情早日散去,华灯起,笙歌响,侬好上海,再现繁华。
(杜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