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十大疑点(第三只眼看水浒)

水浒传的十大疑点(第三只眼看水浒)(1)

水浒传的十大疑点(第三只眼看水浒)(2)

画家刘雄飞《水浒》人物 手绘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想要找一个没有听过水浒故事,不知道武松、李逵、林冲、鲁智深、宋江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很少几部古代名著能够达到《水浒传》那样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的程度。《水浒传》永恒的魅力是怎样获得的呢?一是来源于梁山好汉丰富的人生故事,二是来源于梁山泊浩瀚的自然环境。这一些都东平地区有千丝万缕的牵连。

水浒传的十大疑点(第三只眼看水浒)(3)

一、《水浒传》的主要作者是东平人

《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的素材不是来自一时一地,而是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到《水浒传》定型、成书的元末明初,长达数百年(南宋、元、明各个朝代)的时间里由各地的民间艺人集体创作出来的,包括写脚本的,说书的,演戏的全都在内。当时说书的、演戏的并不完全根据脚本演出,常常是临场发挥,不断修改,不断提高。《水浒传》就是这种酝酿于宋元民间的说话艺术的产物。

最初《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中都有关于宋江起义的记载,但是关于宋江的活动地域,没有一条说过宋江起义的地点是梁山泊。

宋江的故事在南宋就是说书艺人的保留栏目,宋宁时期的龚开,少年时就已听到关于宋江的“街谈巷语”,他所作的《宋江三十六赞》,是现今最早见诸文字的有关宋江三十六人的记载,其后的《宣和遗事》大约出于宋人手笔,他们都没有提到梁山泊的字样,他们的山寨都是在太行山上,其中的张横赞:“太行好汉,三十有六”。

将宋江等人替天行道的故事同梁山泊连在一起的,是元杂剧中的《水浒》戏。代表人物是东平的高文秀,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宋江的一段宾白说:“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钜野金乡,北靠青齐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舰艨艟;三十六座宴楼台,聚百万军粮马草。声传宇宙,五千铁骑敢争先;名达天庭,聚三十六英雄将。风高敢放连天火,月黑提刀去杀人。”在这里高文秀对水浒文化作了三点巨大贡献:第一,宋江自称:“某聚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人数从36人扩大为108人,演变成后来《水浒传》中的“36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第二,宋江描述了梁山泊甚为壮观的环境,也只有生活在梁山泊的高文秀才能写出符合实际的环境描写,宋江的起义地点从太行山第一次搬到了梁山泊之中。第三,在这《黑旋风双献头》的末了,高文秀还写了一首“词”,其中一句是:宋公明替天行道。第一次为梁山好汉提出了政治纲领。在“水浒文化”发展史上,高文秀实在是一位值得重视的作家。

《水浒传》这部巨著是宋元至明初二三百年间许多人的共同创作的成果。作者是包括无名的瓦舍说话人、话本、杂剧的作者的一个群体,他们是《水浒传》的基本作者。为了把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联缀成一体,就只有借助于讲史的叙事方法,将那些英雄故事贯串起来。做这个工作的是元末明初的大家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他们对梁山泊聚义的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加工,完成了《水浒传》的再创作。一是充实、丰富作品的内容,把在重新创作、民间流传或“说话”艺术实践中久经锤炼的具有丰满的血肉的部分,以文学的方式添加到那已形成的躯干的骨骼上去,;二是为《水浒传》确定了一个结局。他们不能为农民起义找到一条出路,也不满意《宣和遗事》的“招安──立功──封侯”的模式,只有选择一个悲剧的结局。这两个方面的努力,都使《水浒传》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和对成书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现存明代刊本如嘉靖大字刻本《忠义水浒传》残本、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袁无涯刊本《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都一律题作“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有的简本只署“罗贯中编辑”(如余氏双峰堂刊本《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二十五卷、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忠义水浒传》十卷一百十五回等)。我们可以认定罗贯中是《水浒传》的第二作者是不争的事实,享有不可争议的知识产权,在古代作者的排列顺序主要是按年龄,实际是罗贯中作了大量的工作,罗贯中是公认的东平人,从书中一些地名看,都是宋元的实际地名,特别是梁山周围的地名都是真实的,这说明熟悉梁山泊情况的罗贯中做的工作贡献不在施耐庵之下。正是具有丰富文化底蕴、人才辈出的东平为《水浒传》的成书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二、梁山泊与东平府

梁山,原名良山,汉代的梁孝王刘武,曾经到这座山上打猎,所以改名梁山。梁山泊的产生与黄河改道有直接的关系,“梁山泊”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它的形成,是从五代石晋开运初至北宋,因黄河在滑、郓、澶、濮等地多次决口,河水汇集梁山周围,形成了以梁山泊为中心的巨泺,统称为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载:“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黄河又从滑州决口,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阔、水势最大。这就是《水浒传》上描写的“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的梁山泊。

随着黄土高原环境的破坏,黄河水含泥沙量越来越大,元世祖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黄河在今河南省原阳决口,致使黄河全部夺淮入海,梁山一带被淤平。梁山泊逐渐失去黄河水的大量补给,水面大大缩小,元末梁山泊消失,成为良田。清朝咸丰年间,黄河决口,在已干枯的原梁山泊的遗迹湖安山湖的低洼地形成了积水洼,这就是今天的东平湖。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平湖是梁山泊的子湖。

东平从汉朝到民国都是包括梁山在内的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平府原名郓州,北宋时属京东西路,公元1000年(咸平三年),因河决须昌城浸没,移州、县城于州城(今东平县州城镇),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领须城、阳谷、中都(汶上)、东阿、寿张、平阴6县。这时的梁山泊南部属济州郓城、巨野等县管辖,北部包括梁山主峰属郓州(东平府)寿张县管辖。直到民国年间梁山仍属寿张县。梁山泊涉及郓州和济州,两州各有一部分水面,行政交界部位,统治就比较薄弱,所以适合梁山好汉活动。

金改宋京东西路为山东西路,梁山一带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分属于须城、寿张、汶上三县,今梁山县东部包括县城属须城县(今天的东平县的前身),西部属寿张县,南部属汶上县。梁山作为地域名称存在了2000多年,就像金朝以前的山东一样不是一个行政区域,梁山和梁山泊一直在东平地区之内,直到新中国成立梁山才成为一个行政区划。

三、《水浒传》中的东平

《水浒传》书中与东平有关的内容主要在武松阳谷县为兄斗杀西门庆和东平府宋江收复董平的内容。

书中直接写东平的地方有武松十回的阳谷,武松自“来到阳谷县地面”后,便出了三碗不过岗、打虎名扬,封都头,巧遇武大,见嫂子、丧大哥、狮子楼杀奸夫,在阳谷县闹得沸反盈天。此后,发配孟州,在十字坡打黑店,帮施恩收拾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洗都监府之后,夜走蜈蚣岭……演出了威武雄壮的“武十回”。

阳谷县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阳谷改属郓州。宋属京东西路东平府。金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属山东东平路。明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武松杀人后,有东平府陈府尹哀怜武松是个仗义的烈汉,把这招稿卷宗都改得轻了;使心腹人赍了一封紧要密书星夜投京师替武松跑关系。把应判死刑的武松脊仗四十,刺配二千里外。实际只发配千里之外的孟州。东平府尹陈文昭是《水浒传》中不多的清官之一。东平府是武松第二次生命的开始,也是招安思想的发起地。

《水浒传》第六十九回“东平府误陷九纹龙,宋公明义释双枪将”是对东平精彩描写的主要章节,是东平文化要素的集中体现。宋江打曾头市,卢俊义捉得史文恭后,宋江根据晁盖遗言,要把主位让与卢员外。众人不伏。宋江又道:“如此众志不定,于心不安。目今山寨钱粮缺少。梁山泊东有两个州府,却有钱粮。一处是东平府,一处是东昌府。我们自来不曾搅扰他那里百姓。今去问他借粮,公然不肯。今写下两个阄儿,我和卢员外各拈一处。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主。如何?”宋江拈着东平府,卢俊义拈着东昌府。

从书中可以看出,东平府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城池,不仅有精兵驻守,更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特别是服务业和手工业发达,娱乐设施齐全,百姓守法安居乐业,打开城池后的大量粮食和金银被送上梁山,说明东平府的富饶。

宋江攻打东平府,在离城“四十里路,地名安山镇,扎驻军马”。第七十回“没羽箭飞石打英雄,宋公明弃粮擒壮士”中开始就写“宋江打了东平府,收军回到安山镇,正待要回山寨”句。在东平县城(后屯)西22.5公里一个叫大安山的村庄,现为东平县商老庄乡辖区。这里曾是京杭运河上的“安山闸”所在,是水旱交通枢纽,“来往商人不断,并定居于此”。“至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扩建规模越来越大。鉴于当时市容盛大,即被官方命名为安山镇。后更名为大安山”。

攻打东平府是宋江合法登山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关键,也是梁山集团能否招安的关键,虽然东平府太守程万里有童贯做后台,由于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作怪,双枪将董平投降了梁山,宋江轻松占领了东平府,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头领。有三点让人难以忘怀,史进在东平府牢狱内的坚强不屈,董平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董平归降梁山,并献计赚开了城门,董平迳奔私衙,杀了程太守一家人口,夺了其女儿。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东平府让三位梁山上的女性同时立功,顾大嫂独创虎穴,狱中见史进;扈三娘、孙二娘两位女性活捉了董平。在男性为主的水浒传中是唯一的一次,可以说东平与梁山的女性是有缘的。东平府在整个梁山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平是水浒文化重要的载体,也是水浒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平台,更是发展水浒文化旅游的重要景区。

燕青泰山打擂是《水浒传》中队泰山文化博大精深的集中体现,也是把泰山作为归属地的表现,对泰安的精彩描写在《燕青智扑“擎天柱”》一回,“不算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只客店也有一千四五百家,延接天下香官。到菩萨圣节之时,也没安著人处,许多客店,都歇满了”。书中东岳庙“赞子”一篇,写出了东岳庙及周围各庙壮观繁盛的景象,写出了泰山神山、蒿里山地府、土地、火神等,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了地府——人间——天堂的三层天,定格了宋朝繁荣的文化精神生活,是庙堂文化与江湖文化的结合点,是《水浒传》及其作者们的精神归宿地。从这个角度说,水浒文化是泰山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刘传录,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副会长、资深研究员,二马中国梦精神家园公益联盟群成员

责编:红红

作者简介

刘传录,新水浒第一人,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3年度“感动齐鲁温暖十七城”年度人物,第三届齐鲁文化之星得主。曾与老纪、李毅主持山东卫视《闲话水浒》,《齐鲁晚报》有个人专栏“第三只眼看水浒”。代表作《第三只眼睛看水浒》荣获第七届刘勰文艺评论奖。二马中国梦精神家园公益联盟群成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