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援疆(重走林公路丝路援疆情)

昌吉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吴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7月13日至14日,“重走林公路 丝路援疆情”采访团一行走进“葡萄王国”吐鲁番,穿行于葡萄藤下,漫步在坎儿井旁,在盛夏时节感受“火洲”的魅力,寻觅林则徐留下的足迹,探索这座古丝绸之路重镇的旖旎风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林业援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林业援疆(重走林公路丝路援疆情)

林业援疆

昌吉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吴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7月13日至14日,“重走林公路 丝路援疆情”采访团一行走进“葡萄王国”吐鲁番,穿行于葡萄藤下,漫步在坎儿井旁,在盛夏时节感受“火洲”的魅力,寻觅林则徐留下的足迹,探索这座古丝绸之路重镇的旖旎风光。

采访团一行先后参观了吐鲁番博物馆、坎儿井博物馆等地,观文物、访民俗、看历史,与当地群众踏歌起舞,近距离感受吐鲁番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别样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一路上,采访团成员不停按下手中相机的快门,记录眼前的美景。

在坎儿井博物馆讲解员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的讲述下,采访团成员沿着坎儿井游览路线拾级而下,走进一条忽明忽暗的沟道,沁人心脾、凉意阵阵的风,氤氲着水的湿气扑面而来,坎儿井里的清泓正缓慢且无声地流淌着。

“坎儿井是新疆劳动人民为了克服干旱缺水的恶劣自然条件,根据地形地貌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是新疆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每个吐鲁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传承祖辈的馈赠。”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介绍了坎儿井的历史与建造原理,带领大家领略这一伟大且神奇的生命之源。

“其实,林则徐与遍布全疆、秋冬储冰、春夏流水、化荒漠为良田的坎儿井有着不解之缘。据记载,林则徐遣戍新疆期间曾4次路过吐鲁番,正是有了林公,才使坎儿井有如繁星满天。”曾担任吐鲁番市委史志办党史、地方史编辑的储怀贞介绍说。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十九日(2月25日),林则徐赴南疆查勘垦地时经过吐鲁番,他在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在与当地百姓深入交谈,了解了坎儿井的原理后,林则徐将灌溉之法加以改进并推广到新疆各地。据《新疆图志》记载,“林文忠公谪戍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等地争相增挖坎儿井,“遂变赤地为沃壤”“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为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之功,当地群众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当年林公兴办农田水利的遗迹,迄今仍隐约可见;林公开渠垦荒的千秋伟业,泽被后世也被万世流传。作为一名记者,我将以林公为榜样,学习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学习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襟、更学习他俯下身子走进基层,真正为民办实事的高尚情操。”福建日报社记者林蔚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