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滴血完整电影,辉煌电影三滴血

辉煌电影《三滴血》 文/王悦强

王悦强 秦腔

三滴血完整电影,辉煌电影三滴血(1)

辉煌电影《三滴血》

文/王悦强

《三滴血》是由范紫东编剧、易俗社首演的一部新编历史本戏。自问世至今,久演不衰,历久弥新。20世纪60年代初,继电影《火焰驹》之后,又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成艺术片。电影《三滴血》一经播映, 便引起轰动,声震西北,名扬华夏。 这个戏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对观众有极强的吸引力。更难得的是易俗社诸多重量级演唱艺术家聚精荟萃,齐心打造,各献其能,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神采各异、唱做俱佳、栩栩如生的光灿艺术形象,使得电影《三滴血》犹如一座“里程碑”,以致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也难以超越。

在电影《三滴血》中,主要人物角色有周仁瑞、王妈、晋信书、李晚春、周天佑、李遇春、贾莲香等,分别由刘毓中、孟遏云、樊新民、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等饰演。我们不妨分头予以评析。

三滴血完整电影,辉煌电影三滴血(2)

先说刘毓中和他饰演的周仁瑞。周仁瑞陕西经商二十载,生意尽亏,身无分文,携长子天佑回到山西老家,不料其弟周仁祥为独霸家产,将父子二人逐出家门。县府堂上,晋信书又以滴血之法将其父子拆散。周仁瑞丧妻失子,无家可归,俨然成了一个落难老翁。这样一个人物角色,由“衰派老生之一绝”的刘毓中先生来饰演,正可谓“恰逢其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刘老的唱功和做工在秦腔须生行当中,堪为顶级水平。加上他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和把握深刻而又精准,这就为饰演周仁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刘老唱戏,苍凉激越、古朴无华、声情并茂、大气坦然,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比如“五台县官太懵懂”一段唱,苦音二六板式。听刘老唱这段戏,那真是如品香茗,如聆仙乐,尤其是“年迈苍苍到老境”这句唱,和“我不避艰难向前行”的落板拖腔,其情之悲,其声之美,足以叫人痴迷、陶醉。这段戏蕴含着周仁瑞当时复杂的心理感情,不外平急、恨,悲。首先是急,儿子是唯一的希望和依托,现在丢了 ,能不急吗? 所以,从刘老的唱腔中,你能听出焦急感、紧迫感,却绝无迟缓感、拖沓感;恨,一对亲生父子 ,却被“狗官”活活拆散,怎能不恨? 悲,此时的周仁瑞已经“年迈苍苍到老境”,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四处漂流,又怎能不悲?领会和把握周仁瑞的这种心理感情,是唱好这段戏的灵魂。刘老的做工更不含糊。《路遇》一折戏中,他那东张西望、略显呆滞的表情和那帽子歪戴、胡须抹泪、猛一趔趄的“失常’动作,从里到外都透着他那特有的精、气、神,把个历经坎坷、磨难和摧残的老叟周仁瑞的窘迫形象,塑造、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从艺术的层面讲,这正体现出刘老表演上的动作美、情态美。在拍摄之时,刘老年已六十有五,能保持如此超乎寻常的底气和功夫,令人叹服。在后来者之中,至今尚未发现能够与其相伦比者。

三滴血完整电影,辉煌电影三滴血(3)

再说孟遏云和由她饰演的王妈。在《三滴血》这本戏里,王妈是个较为特殊的角色。她孤身一人,本无牵挂。可她重情明义,疾恶扬善,乐于助人,生就一副菩萨心肠。她不辞辛劳,不避风险,帮助周、李两家度过重重难关。大团圆的美好结局,蕴含着王妈的大恩大德,彰显了王妈的人格魅力。田汉先生曾在他的《题<三滴血>》诗中说:“乳母心肠最感予”。这个角色由历经坎坷悲苦的孟遏云来饰演,堪称绝配。孟遏云曾是西安最早登台的女演员,她根据自身条件,对男旦女腔唱法进行了改革,使之更加细腻委婉,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唱腔俏丽飘逸,苍劲凝重,奔放洒脱;其声悠扬婉转,浑厚宽阔,韵味浓郁,情绪饱满,高亢处响遏行云,悲哀处催人泪下。孟遏云一生演过不少好戏,曾经造就一代辉煌。我虽亲眼看的不多,可是,《游龟山》里的田夫人,电影《火焰驹》里的李夫人,都已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电影《三滴血》里的王妈艺术形象,当属她的鼎盛少作。尤其是“你二人原是一胎养”那段唱,腔正味浓,已成经典。至于她的演技,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妥帖,老到,全身是戏,随处是戏”。孟遏云之后,舞台上的王妈一角曾由著名青衣演员刘棣华接替,其唱、其做,既有孟的风范,亦有自己的风格,异曲同工,令人欣慰。

电影《三滴血》中的晋信书一角,是由著名丑角演员樊新民扮演,倒也十分增色添趣。五台县令晋信书,并非贪官,也非酷吏。他自誉“十年寒窗,铁砚磨穿,熟读五车书”。可他读书不求甚解,乃死读书,尽信书,以为书上记载,绝无差错。误用滴血认亲之法,害得人家妻离子散,悲苦不堪。但他人不醒悟,最后落了个丢人丢官的下场。这个戏起名《三滴血》十分恰切。晋信书断案,三次滴血,三次误判,由此引来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可见,晋信书在这本戏里的角色地位,举足轻重。樊新民先生,是一位全才丑角演员。他既能演小丑、方巾丑,更擅长演官帽丑。他的表演,诙谐、逗趣、幽默、世故,且无雷同之弊。晋信书一角的成功塑造,当是他的扛鼎之作。丑角之戏多以道白应工,而道白功夫恰是樊先生的强项。他吐字清晰,声腔敞亮面略带沙音,抑扬顿挫,高低强弱都能做到把握有度,分寸适宜。“说的比唱的好听"用在樊新民身上,那是绝妙的褒奖。他的做工也很到位。所以,晋信书这个角色,在他身上就显得丰富多彩,饶有兴味。给观众的感觉是可气、可笑而又可怜可悲。我记得,樊新民之后,晋信书一角曾由伍毓中担当,念、做、形、神也都不错,而且略带樊先生遗风,倒是值得庆幸。

三滴血完整电影,辉煌电影三滴血(4)

《三滴血》中的李晚春,生在一个和谐、殷实的耕读之家。她性情温柔,知书达理,勤于针工。这个角色由长于闺阁小旦的肖若兰来饰演,算是最佳的选择。《缔婚》一折戏, 足以显示肖若兰的演唱实力。“兄弟窗前把书念”唱段,是花音转苦音、慢板转二六板的板式。这段戏,十句唱词,前六句是用花音慢板欢快地唱出了妙龄少女对自己生长在这样一个幸福之家的满足和愉悦;后四句是用苦音二六板忧伤地道出了母女姐弟要分散给她带来的离别情愁。肖若兰对这段戏情感的理解和唱腔的掌握都是很到位的。我特别注意到后四句唱,虽是苦音板式,但它表达的是愁,而不是悲。是李晚春因想起娘屋难久站、出嫁离家园时那种不舍、伤叹和不安的心情。这同生离死别那种悲惨的情景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听肖若兰唱这几句戏,不论是行腔,归韵还是落板拖腔,都能体味出她那“声为情设”的自觉意识。“兄弟窗前把书念”这段唱,是肖若兰诸多名唱段中的又一经典之作。那优雅的音乐旋律,那委婉柔媚的韵味,都给人们留下了“歌罢九回肠”的回味与思索。当李三娘对遇春唱到“晚春原是娘抱养,这门第交你作主张”的时候,李晚春轻声叫板,用 二六板式唱到:”听说我是娘抱养,不禁叫人心暗伤,平日爱我珠在掌,为什么今日说短长。”虽然只有四句,可是那情味,那韵味,那舒适的节奏感、起伏感,都足以叫人陶醉。我的感受,好像品尝了一口酥脆香甜的糖果,还想吃,没了。在(洞房)一折戏中,李晚春有一板滚白转拦头的唱段,肖若兰唱这段戏,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情声交融,把孤身弱女在“狼窝虎口”中那焦急、惊惧、无奈和对小兄弟的惦念之情一股脑儿地倾泻了出来,痛快淋漓,感人肺腑。这就是肖若兰,她的唱功确实了得!

在电影《三滴血》里,周天佑、李遇春两个人物角色是由著名女小生演员陈妙华一人饰演的。周、李二人虽是一母所生,但其经历、性情、做派等都有不小的差异。这就对饰演者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用不同的声腔、动作、情态来精心塑造两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陈妙华不负众望,她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一人担两角的特殊使命,给秦腔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该剧的编导者颇有深谋,独具匠心。《缔婚》一折戏,首先给李遇春安排了一个窗前读书并与姐姐议论王颖川诗句的场景,从对“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理解看,已是小有学问。这就为李遇春后来任职平阳大营的参军埋下了伏笔。《虎口缘》一折戏,则为周天佑铺设了一个驱虎救人的惊险场面。天佑虽然年少却血气方刚,且有一定功夫,敢与猛虎一搏勇教孤身弱女,足显丈夫义气,这又为其后任职平阳大营游击埋下了伏笔,陈妙华对此深有领悟。你看她的表演,抬脚迈腿,举手动臂,提袍甩袖,眼神口型,无不显示出文官武将各不相同的仪表和气质。陈妙华的唱功则更是小生一-绝,有口皆碑。在去平阳寻亲的路上,前行的李遇春唱“生离死别真伤惨,姐弟分散各一边”;随后的周天佑唱“风尘中失骨肉有谁怜念,一路上不住的仰面哭天”。观众不难听出,前者乃文,后者乃武,文武各异,泾渭分明。我惊喜地发现,舞台上的《三滴血》,李遇春一角是由易俗社的另一位女小生吴西民扮演,倒是十分妥帖。吴西民唱功不错,且身上有戏,脸上有戏,与周天佑的扮演者陈妙华搭档,珠联璧合,效果甚佳。

三滴血完整电影,辉煌电影三滴血(5)

电影《三滴血》里,由著名花旦全巧民饰演的贾莲香,曾给广大秦腔观众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贾莲香,一个天真烂漫的农家少女,可为父母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更兼家道宽裕,多有娇惯,未免有些淘气任性。这样的人物角色放到全巧民身上,简直是“天衣无缝,妙趣天成”。全巧民,嗓音甜美缠绵,尚有浓浓的童音稚味,加之面相端庄圆润,啼笑皆有神影。亮相于舞台,自然就是周家堤那个活灵灵、水灵灵的贾莲香。《虎口缘》一折戏里,全巧民的演唱才能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家住在五台县城南五里”和 “未开言来珠泪落”两段唱,声美情浓,已成经典。犹如郭兰英的歌声,学唱者,模仿者多多,可是能唱出她那内在的原汁原味者,却见之甚少。全巧民的道白尤其见长。为了留住周天佑为他寻找父母,二人那一连串的对白,观众至今记忆犹新,如在耳际。贾莲香:“你和我把我父母寻着了,我放你走就是”,“咱们都是乡党呢么,难道连这一点忙都不帮嘛?....说这话时,你看她那样儿,你听她那声儿,再品她那味儿,真是叫你疼也不是,爱也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你只能陶醉在这迷人的场景里。这就是全巧民,这就是全巧民打造的贾莲香!

电影《三滴血》不仅蕴含着演唱艺术家们、编导者们和幕后奉献者们的智慧、心血和辛劳,还承载着易俗社这个历史园地的辉煌。它有久远的渊源和深厚的根基。易俗社创建于1912 年,初名西安易俗伶学社,后易名陕西易俗学社,1951年改为西安易俗社。创建伊始就是以“移风易俗”为宗旨、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相结合的校、社合一的新型秦腔剧社。一大批才华出众的剧作家、戏曲教练云集于此,编写、改编大小剧目700多本,培养学生13期达600余人。以上所评电影《三滴血》中的6位艺术家,刘毓中为第一期学生,樊新民为第10期学生,孟遏云、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为建国后培养的学生。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群之需要,合乎世界之湖流,而为先知先觉者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正是易俗社前辈先贤们的先知先觉和决志而行,开了全面、科学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先河,迎来一代秦腔事业的繁荣与辉煌。易俗道路,易俗经验,易俗精神,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珍惜、借鉴和传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